【新疆行游之五】寻找原野的精灵
寻找野马,是我新疆之旅的一个重要内容。
千里迢迢来新疆看野马,好多人对我的想法是难以理解的,但出于对自然的爱好,大家也就随着我的建议下,一路驱车来到了准噶尔盆地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八月的卡拉麦里,是全年气候最好的时候,寂静苍凉的漠漠荒原上,除了呼啸而来的风声,寂寥极目之处都是无尽的空旷辽远,干燥的戈壁,甚至大块地裸露出枯黄的颜色,稀疏的野草、自然而弱小的水坑——对野生动物而言,这一切,让卡拉麦里的夏天有了生命的感受。
在茫茫的无人旷野之中,我们的到来,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非常惊异,让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江苏,更是对我们来此寻找野马的想法感到吃惊和敬佩,因为新疆野马是一个少有人知道的物种,而能够到茫茫戈壁这里的户外游客更是少之又少。
虽然对于我们的到来毫无准备,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只是告诉我们,要想看到野马却不是那样的容易。
因为这里的野马,全部自然生长在风沙茫茫的戈壁荒野,是否能够找到它们,着实需要一些运气。野马已经被放野10年,如今,它们学会了撒野,不再是一个口哨,就能叫回来的宝贝了。
2001年的八月,27匹野马在告别祖先的故乡准噶尔盆地百年后,第一次被放野至今,野马的数量一直在自然增长,据最新的数字,被放归野外的野马数量已增加到83匹,野马种群在大自然中自然繁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新疆野马又称普氏野马,“普氏”指的是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是他最先发现这种野马并以此命名,也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野马的祖先也是地球上最早的马:始祖马。
在长达6000万年的进化演变过程中,新疆野马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全球目前尚存不到千头的圈养野马,能够自然生长在野外的,更是不超过二百头,野马具有别的物种所无法替代的生物学意义,它的珍稀程度甚至超过了大熊猫。
新疆曾经是野马的故乡,但在一百年前,这里失去了最后一匹野马,直到1986年才从国外引进后开始人工饲养繁殖,并且在本世纪初开始野外放养。
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要想在野外寻找新疆野马,要知道野马的特点,因为此处的野马有时会和家马混杂,但它的体格略小于家马,颜色也比较单一,除腹部略呈白色外,其余部位均为土黄色,鬃毛短而直立,沿背脊有一条黑灰色条纹,奔跑速度较快,时速可达每小时60公里。
我们的车子,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保护区慢慢穿行,可以看到梭梭、红砂、戈壁藜、沙拐枣等植物,稀疏的生长在荒野,这片半荒漠的盆地绿洲,生长着200多种野生植物,而这些植物都是野马、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特别是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由于保护区降水非常稀少,加之处于内陆荒漠地带,这儿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夏天对于野马的生存状态还好些,冬季它们除了靠食用野生草类之外,人工辅助投放草料,也是野马能够平安越冬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自然放归原野,使得野马的天生野性已非常大了,对于人类的警惕性也非常高,所以真正能够见到野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仅因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非常大,而且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开车几天也未必能够见到一群野马,最能接近野马的地方,就是找到它的水源地,夏天的时候,野马们每天都会去那儿饮水。
于是,我们在原野上寻找着一个又一个水坑,在一阵又一阵白白激动之后,我们终于明白,要想看到野马的尊容,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烈日下太阳的暴虐,让我们感到口干舌噪,而沙荒中的阵阵风沙,更是给这片浩渺荒野,增添了无数的野性和神秘。
然而就在我们失望之余,工作人员让我们仔细观看前方三十多米外的一丛红柳,终于,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漫漫寻找,我们看见五匹在草丛中若隐若现的野马,一时间,珍贵而难得的寻觅让我们大家心情激动,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怕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就此跑去,好不容易车子往前移动一些,这些天地间的精灵,就往戈壁深处紧走几步,相机的镜头始终无法对焦定格。
可能是欢迎我们心诚的远道而来的原因,本来一看见人就狂奔而去的野马,在让我们看了十多分钟之后,终于在头马引领下,在一片风尘中弃我们一路飞逝而去,只有大漠中扬起的缕缕轻烟,让我们久久地回味。
虽然只是短暂而美丽的惊鸿一瞥,但幸福和感动还是油然而生,毕竟那些回归的野马,已经非常美好地生存荒芜的原野之中。
有句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我想对于野马或许同样也是,当它们不再需要人类的帮助,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自然之中,那就是最好的消息。
何况那是一片本来属于它们的土地,回归自然,无论于人于物,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大自然法则,而我们人类曾经那样的破坏和掠夺了它们的生存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