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诗圣杜甫传(全集)

本集二万字,一次看爽。

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

东汉无神论者王充曾经有过一句名言“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意思是说:当你生活小康富裕有钱的时候,不要乱搞,要悠着点来;当你贫困潦倒要饭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努力搞事。当然,我们在用的时候,一般都用后面半句来激励那些进入绝境的穷人。

整个大唐,太多的穷人成名案例了,简直不胜枚举。随便举三个栗子。

贺知章,年幼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以至孝闻名乡里。其母亲因受山川中的邪气得了瘴病,不能行走,他用箩筐前担其母后担经书,挑行于乡间。37岁时考中状元,官至集贤院学士、礼部侍郎、秘书监。

聂夷中(就是写下“锄禾日当午”的那个人),34岁考中进士,去应试时穿了一件黑色绵袍,已经破败不堪,夏天无换季衣服。一年多后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作者),早年贫苦,在家种地,几乎过了三十年农民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

穷,在极大程度上,反而能激发人的志气,所谓“穷且益坚”。当然,破罐子破摔那种,肯定不在此例(不要抬杠,否则写不下去了)。

话说大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正逢大唐政权交接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多件大事。

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李旦传位玄宗李隆基,八月三日,玄宗正式上班。然后大赦天下,改元太极(这一年改元三次,另有延和、先天,太极仅用四个月)。

武则天侄儿、太平公主夫婿右散骑常侍武攸暨卒,追封定王。

八月八日,新置渤海、恒阳、怀柔三军,以御奚、契丹。

诗人宋之问被唐睿宗流放岭南后赐死。

当然,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可能毫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杜甫出生。

地点:河南巩义,南窑湾,杜家窑洞。此地北邻黄河,南望中岳嵩山,西边不远就是洛阳。当时,帝都是长安。除了长安,最繁华的城市就是洛阳。

这里顺便普及一下知识,长安和洛阳都是大唐的首都。整个大唐共有21位皇帝,总共执政289年。长安作为帝都是618年至904年,共286年;洛阳作为帝都是904年至907年,共3年。

正月初一,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过年的时候,30岁的杜闲与妻子清河崔氏喜得贵子,取名杜甫。这时间,杜闲还在家务农。

杜甫出生不到一岁,母亲崔氏居然病逝。父亲这个期间正在参加大唐的公务员考试,简直无暇顾及,就将他寄养在洛阳仁凤里的二姑妈家。这位二姑妈十分慈善,对待身体素质极差(没奶吃,更没有奶粉吃)的杜甫,关怀备至,简直就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话说五岁那年,杜甫与小表兄弟一起染上传染病。医疗效果不好,病情各种危急,被逼急了的二姑妈开始走迷信之路,最后信了女巫的邪。女巫说,房屋东南角位置睡,可以化险为夷。二姑妈竟然将本来在东南角位置睡的儿子抱出来,换成杜甫。结果,杜甫果然存活下来,他那可怜的小表兄弟却病死了。

以至于后来在杜甫31岁时,姑妈去世,他含着热泪,写了一篇《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全文1321字,字字泣血。最后写道:

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于走使。甫常有说于人,客将出涕感者久之,相与定谥曰义。君子以为鲁义姑者,遇暴客于郊,抱其所携,弃其所抱,以割私爱,县君有焉。

当然,这是后话。

要说起杜甫的家世,虽然穷,但实际也算是官宦之家、读书人之家。谁家不来个几起几落呢?

我们挨着往上面数。

先说父亲杜闲,在杜甫出生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唐公务员,当上了郾城尉,后来又被提拔为奉天令、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基本上属于县级干部。

再说祖父杜审言,这位可厉害了,当过修文馆直学士,属于部级干部。他主持过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相关事务,大约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文采十分了得,是五言绝句的创始人,和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他的文章对杜甫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杜甫在勉力儿子的诗《宗武生日》中写道: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再往上,祖先功绩平平,而推及到十三代先祖,却有一牛人,晋代名将杜预。这位老人家曾经当过征南大将军,战功显赫,还率领军民兴修水利,政绩突出。最要命的是,文采相当的好,他注解的《春秋左氏传》,后来被作为教材。

这么厉害的先祖,显然是要写进历史的。杜甫在《晋书杜预传》中读到过这样一段: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这种视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在杜甫心中开始根深蒂固。所以,他想法就是读书、学习,考公务员,报效国家、实现理想。

少年时期的杜甫,读书的同时,调皮捣蛋还是少不了的,在他老年时回忆少年的诗歌《百忧集行》前面两句(共六句)中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七岁那年,某日,父亲趁着上浣日放假(非常好的制度,每10日放一天假,分别为上浣、中浣、下浣,让干部回家洗澡),在街上围观了公孙大娘舞剑,感觉像一只凤凰在蓝天下展翅飞翔,果断写了一首《咏凤凰》:

金丝银缕布全身,展翅高飞不恋尘。

烈火焚身浑不惧,涅盘而出获永生。

这是杜甫的处女作。从此开始,他与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一生传世的1400多篇诗文中,有六七十处写到凤凰。他这“七龄思即状,开口咏凤凰”的“指物立就”的写作才华,奠定了他后面的文学基础。

由于没有固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老师相对不固定,所以大唐有一项非常值得推崇的学习制度,就是游学。

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说,立志于学习文化、有所建树的青少年长大后,不管有没有钱,先去旅游一圈再说,边旅游边学习。一则增长见识,二则结识高人,三则交往朋友。大部分人家庭条件好,是有路费的,甚至还有书童相伴。当然也有穷游的,《聊斋志异》中经常写到的露宿荒庙遇到狐狸精的书生,就是穷游的下场(艳遇)。

可惜这项优良的制度到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了,主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十九岁的杜甫,比十五岁已经大了四岁(这不废话么)。他已经完全懂事,彻底告别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捣蛋生活。现在的情况是,父亲遭人陷害,正在坐牢,家里经济一落千丈,简直是十八代人以来的最低谷。

不搞出点名堂来,有何脸面去给列祖列宗交代?

当农民是不可能当农民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当农民的。好歹也算是出生于书香家庭,官宦之家。这几年风水败了,走了下坡路,在家当了几年农民,对于“背太阳下山,背月亮过河”的“闲适农居”生活,杜甫已经彻底怕了。于是,他觉得,是时候去游学(穷游)了。

话说大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开始出游郇瑕(普及知识,读音环峡,今山东临沂)。第二年,开始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这几年时间,他得以欣赏到画圣吴道子的壁画,也得以倾听到大内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还到过白马寺参禅礼佛。所写出的文章,在圈内得到广泛传扬,简直是如鱼得水。大家都称赞他文章写得好,这让他一度十分自信。搞到后来,甚至很多人要找他签名留念,甚至场面一度失控。

苏州,是吴王阖闾曾经的都城,他当年修建的姑苏台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胜。杜甫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大海。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到日本去旅游一趟也好啊!可惜交通不给力(主要是穷),去不成。

这段经历,使他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朋友圈《壮游》(全文54句,648字),其中写道: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在虎丘山,参观了吴王阖闾墓地、看了剑池,也听说了传说故事后,他接着在《壮游》中写: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这四年旅游期间,杜甫的经济来源,除了亲友的捐赠、接济,其余主要为打工。他凭借自己的名气,给当地官府幕僚写材料、做作业、加班,当临时人员那种。这种有才华、能写的人,在各朝各代都是抢手货,作为编外临时工,最为合适,工作各种熬更守夜、不辞辛苦,何况是廉价劳动力,工资待遇,意思意思差不多了。

打工和旅游的同时,他始终在加强学习,随时准备参加考试。因为他知道,这个才是真正的正事,来不得半点玩笑。如果失去了初心,这辈子就真的要打工过日子了。

那特么有法哦?想起都怕。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接到了老家送来的急件,说是皇帝驾临洛阳,这次公务员考试要在洛阳福唐观举行。

想起自己的“江湖”地位,脑子里面全是人家的称赞和表扬。满怀信心的杜甫参加考试,提前交卷,自我感觉各种良好。下来私下和同学核对卷子,感觉也八九不离十,内心窃喜。

然而实力可能达到了,但运气没有跟上。这次参加考试的共三千人,最终录取二十七人。录取率高达百分之零点九!这特么的谁给划的分数线?往上靠几十名不行吗?搞得没有杜甫的名字。

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杜甫各种郁闷,一度抑郁。

不过,也算有一个好消息,就是父亲的案子已经沉冤昭雪,不但无罪释放,还被提拔为兖州司马。所以他决定去父亲的上班地点看望父亲,并借此机会开始齐赵之游。

这下子,杜甫不再需要打工度日。父亲作为地方主官,工资待遇还是很好的,经常给他一些零花钱。果然是经济基础决定旅游心情,他在《壮游》中写的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这期间,他终于进了驾校,在私家教练的辅导下,通过了各科目考试,学会了骑马。通过和马的深入接触,对马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在《房兵曹胡马诗》中这样写: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虽说是写马,但也写了自己的理想。

当杜甫登上东岳泰山,才近距离亲自理解了孔子当年的感受,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堪称泰山广告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前前后后长达十年的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岁月,《壮游》中所谓“快意八九年”,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可惜由于印刷行业还不够发达,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不出十首。

时间跑得像狗一样快,甚至连尾灯都看不见。

曾经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2句,264字)中,杜甫这样抒发过自己的人生理想: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光有理想,没有机遇,实际上并无卵用。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杜甫,事业上一事无成,公务员考试参加了两次,每次都失败。录取通知书又遭狗吃了。

特么的,自己努力了二十年,说不上学富五车,但四车还是差不多吧。到现在竟然混得如此下场。几个关键词总结当下的现状:穷、光棍、一无是处。

狗日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知识改变命运”?他这样想。但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但事情还是有转机的,久等果然有好菜。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三十岁的杜甫终于迎来了脱单的机会。

自由恋爱是没有的,大唐还不兴这个,必须经人介绍、牵线、当老黄莺。介绍人是谁并不重要(实际上是查不到,不要在意细节),主要看结果。岳父杨怡,是一名中央干部,职务为司农少卿(农业部副部长)。

订婚前,茶桌上,当着介绍人,杨部长问杜甫:“你们京兆杜氏,那是相当不错的。我现在查一下户口,给我讲下你家里是啥情况?”

杜甫说:“祖父必简公,过世已三十多年……”杨部长点头:“了解,前朝杜司长,'文章四友’之一,大诗人。我读过他写的书。”

杜甫接着说:“家父在山东上班,现任兖州司马。”杨部长又点头:“了解,杜巡视员,为人不错,但运气不好,挨过冤枉。”他忽然问:“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情况,在哪上班?收入如何?有车有房没?存款多少?身体健康?”

这个问题触碰到了杜甫的痛处。他红着脸说:“没有固定工作,主要写诗,还兼职打零工卖字。”然后他补充说:“虽然现在穷,但人不可能穷一辈子。明人不说暗话,我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相信我能行的。我这人在感情上绝对忠诚,这辈子绝对要对杨小姐好!”

杨部长说:“小伙子,我看好你。现在逢进必考,我虽然在中央上班,但违纪的事情不能做。你必须考上,我才能帮到你。加油!”

就酱紫,杜甫把比自己小11岁的杨小姐娶回家来。

婚姻大事终于搞定,杜甫也不食言,果然是“从一而终”,再也没有过第二个女人。这一生确实对妻子非常不错,没有二婚,更没有出去风月场所偷吃、横着跑。

家是有了,事业还没有下文,杜甫各种捉急。只有继续加强学习,才能把握将来的机会。

大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洛阳城。这时间的杜甫,经历了父亲的病逝,事业还是没有转机,情绪相当低落,十分的落魄潦倒。在著名的三星级酒店仙客来,杜甫偶遇了正在喝酒赋诗的李白。当时一大堆粉丝围着李白要签名合影,场面一度失控。

杜甫从人群中努力挤进去,行礼:“李老师好,我是杜子美。”

李白停下手中的笔:“兄弟,我读过你的诗,你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直绝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位神交已久的网友见面,真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敬仰之情犹如江山滔滔不绝。如何表达情感?一个字,喝!

一场酒喝下来,杜甫才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李白这些年的传奇(伤心)经历。

李白的讲述是,当年自己因为名气和才华,被皇帝破格录取,安排在翰林院上班。本来想借此机会搞一番大事的,却没想到亲眼看见了皇帝的昏庸、权臣的奸邪、官场的谗诬,根本与自己的“高尚品格”格格不入,于是果断辞职走人。

但故事的官方版本是,原本皇帝的初心,是想用李白的才华名声作御用名人用以凑趣帮闲,但没想到这家伙完全不懂政治,领会不到上级的真实意图,和同事关系也搞得不好。没搞三年,就在宫廷内外弄出了“世人皆欲杀”的恶劣性社会舆论。于是果断开除公职。

两个版本角度不同,但结局一样,那就是“赐金还山”,李白得了一笔可观的安置费(遣散费),打铺盖卷走人。

这时候的李白44岁,正好比杜甫大11岁,杜甫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李白也十分欣赏这位能够写出“一览众山小”的小兄弟。杜甫邀请李白到了自己在首阳山下修建的“陆浑庄”原生态别墅(窑洞),喝酒写诗、深入交流。

对于当前的政治环境和人生际遇,两人达成高度一致的共识。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写的是“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杜甫在《赠李白》中说: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城市套路深,不如回农村。对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二人失去了信心,竟然一度达成了求仙、归隐的理想,在这个问题上一拍即合。于是约定一起游历梁宋,寻访高人,拜师,学道。

却不谙,乡下发来急件,杜甫继母卢氏病故。于是李白先行一步到达汴州,杜甫必须回家料理后事,弄完后,再会合。见面时,还多了一个朋友高适,一度形成“三人行”的局面,白天旅游,晚上喝酒,各种高兴各种嗨。杜甫为了纪念这一段愉快的文友会合,写了一首《昔游》。这首诗有点长(18句,180字),下笔几句是: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

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这年秋天,李杜又一次分手,大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二人在东鲁第三次会见。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冬天,两人分手,李白重访江东,而杜甫返回帝都长安。

相聚的日子,必须是快乐的。人这一辈子,难得找到几个真正的知己。相互欣赏、毫无利益连接的那种知己,少之又少。但是,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看起来亲密得天老地荒、海枯石烂,可一别之后世事难料。

此后十余年,因为工作和家庭原因,二人没有再见。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杜甫写了一首《春日忆李白》,表达思念之情: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整个大唐,再也难得找到这么珍贵而纯真的友谊。据说,如果他们之间有一个是女的,那就不会再有杜甫的杨氏、李白的许氏什么内容了。

与李白告别之后,杜甫又回到了自己那个清寒的小山村,度过一个冬天。

曾经的杨小姐,现在的杜夫人,堂堂中央领导的女儿,这时间一直在农村跟他受苦,虽然贤惠,虽然没有怨言,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竟然一时难以维持生计,甚至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整抻展。

妻子说:“不如赶紧托关系弄个低保?”他答:“简直天方夜谭,大唐哪来的低保制度?更何况你我乃官宦之后,有何脸面吃低保?”

然鹅,艰难日子还是要继续。靠什么?靠的是理想和信念。杜甫一直相信,这辈子不可能就这么交代了。

好不容易熬到大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上头传来消息,终于有了机会。

这一年,已经上班36年的唐玄宗突发奇想,决定搞一场“达人秀”(钦定诏试)。游戏规则是,只要你是业余选手(尚未考中进士),且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参加,共同为大唐帝国的建设尽一份力。

理论上讲,这是一件大好事。最高执行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必须的备受老百姓欢迎,收视率暴涨,所以杜甫义不容辞地参加了。

皇帝的初心肯定的好的,这个事情搞成了,绝对的千古佳话。但下面的具体执行人员,那是相当的日龙。这场“达人秀”的主评委是李林甫。

对,就是那个获得“诺贝尔十大奸臣”大奖的李林甫,他曾经发明了“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个人十分有自知之明,一旦这些民间“达人”上位,还没有被收买的他们,凭着耿直的性格,在首席执行官那实名举报咋整?所以他创造性开展工作,果断开创了厚黑评委先河,一个也不通过,全部淘汰!

掌握权力就是特么的爽!但皇帝那咋交代呢?李林甫所谓百年难得一见的优秀奸臣,才华是必须的。他用“野无遗贤”四个字,解决了全部问题。

高明在哪呢?领导,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全天下的贤才都通过科举考试收到帐下了,绝对没有漏网之鱼(贤才)。皇帝心里也爽:想当年,曾祖唐太宗曾宣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操得多好,现在我也不差!

尼玛又骗我?狗日的。上层玩游戏,百姓伤不起。所有的参考学子意见高度统一,一道把李林甫家里的雌性问候了一遍又一遍。

这下日子彻底混入低谷,彻底变成贫困户了。咋搞?杜甫学习广大落魄学子的普遍做法,投靠熟人朋友,辗转介绍,去官绅豪门作宾客。一些官二代富二代土豪,喜欢附庸风雅,经常摆酒席吟诗作赋,然后宾客们就充当帮闲,接受款待(蹭吃蹭喝)。而杜甫是不屑于白吃白住的,他觉得还是要付出才能有收获,于是发挥特长,去采集草药,献给人家。他在《进三大礼赋表》中用八个字描述自己的这段经历: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还好,杜甫的人品和文采,还是有很多人欣赏的。比如汝阳王李琎、驸马郑潜曜、上述左丞韦济等。杜甫心存感激,特意写了一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感谢韦济(全文22句,220字),开头几句写的是: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写了自己的优越条件。顺便,还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必胜的决心: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鹅,日子是凄惨的: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眼看这辈子就真的要这样交代了,杜甫都几乎已经灰心。但机会终于来了。这次不再是假消息。

大唐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冬天,玄宗皇帝下令,要在第二年春天举行三个规模空前的祭祀大典,隆重祭拜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

杜甫觉得机会来了,立即加班加点,通宵熬夜,写了三篇大文章。第一篇是《朝献太清宫赋》,1230字;第二篇是《朝享太庙赋》,1197字;第三篇是《有事于南郊赋》,1610字。写完这些,顺带写了一篇《进〈三大礼赋〉表》,投入了当时特别设置的“延恩匦”。

这里顺带普及一下相关知识。杜甫“投稿”的东西,实际是当时的举报箱,这是武则天时代发明的,取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匦”(读鬼)。基本造型,就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四面漆以不同颜色。东面叫延恩匦,南面叫招谏匦,西面叫伸冤匦,北面叫通玄匦。其中延恩匦是为怀才不遇有意求进者所设,说明书上写的是“怀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

果然这个“投稿箱”没有忽悠群众。杜甫不久就收到了消息,说是皇帝看了后,感觉非常好。特别要求宰相亲自出马,到集贤院出题,“面试”一下杜甫。这件事情,引发了大批学子前来围观,十分荣耀。杜甫后来在《莫相疑行》中回忆说: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可惜,“面试”过后,并无下文。杜甫表示绝不死心,又加班加点,写了《封两岳赋》(貌似失传了)和《雕赋》(874字),顺带还写了一封介绍信《进<雕赋>表》(486字)。他在“表”中大倒苦水:

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

文章很感人,结局然并卵。这些文章投出后,一时间毫无音讯。

又遭狗吃了!

在天子脚下逗留了一段时间,杜甫才有机会得知了一部分政治的真相。自己的两次考试失利,全都是因为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这个土贼根本容不下人才。还好,他后来居然被另一位同为“奸臣”的“亲密战友”杨国忠揭发谋反,被死后拖出来鞭尸,也算是报应了。杜甫为这个事情,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发表了各种不爽。其中几句是: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经历了考试的打击,加上经济的贫困,杜甫算是真正的贫病交加。他在《投简成华两县诸子》里描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穷到这种地步,哎……各种老火,各种心焦。

这世间,最幸福的日子不是富裕,最痛苦的日子也不是贫穷。最幸福的日子,是从贫穷走向富裕。最痛苦的日子,是从富裕走向贫穷。

鬼才知道,杜甫这些年是这么熬过来的。

据说,他在日记里写的是,自己是“穷”过来的,全靠亲戚朋友接济。

转眼到了大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这天,邻居带信说,有领导干部通知他去组织部门一趟,说是有好事。

绝对是录取通知书!还以为几爷子把人给搞忘了。

这特么什么工作效率?尼玛!差不多十年了啊!十年!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他不顾饥饿劳累,竟然一口气跑步前进,到了中央组织部(典司衙门),领取盖了鲜章的录取通知书。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一开,居然是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九品职务。

换着其他人,一下子当上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兴都来不及。但杜甫不这样想。

他第一时间想起了朋友高适,差不多是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得到录取通知书,职务是封丘县尉。原以为这工作有点意思,有机会大展才华,造福百姓。没曾想上班后,收不完的税,搞不完的接待,扯不完的筋,写不完的材料,还特么的必须学习其他地方干部,对上面卑躬屈膝,对百姓拳打脚踢。曾经的“为国为民”初心,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支离破碎。

高适写的《封丘作》,他依然记忆犹新: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基层干部的辛苦,谁能理解?你想勤政爱民?卵得毛都木有。在那种大环境下,必须同流合污,不这样做,就是不合群,会犯众怒的,会遭打死的。高风险,低回报,收入少得可怜,还离家远。这特么有法哦?

久等可能有好菜。杜甫给组织部领导说:“心意我领了,感谢领导的关心。通知书就放这,不拿了。”

不过几天,组织部又叫他去拿任命文件,这次有点变化,职位是正八品下,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具体职能是给衙门看管兵器仪仗。

嗯,这个职位不是主要领导,不用担责,不用下基层,办公地点离家很近,不用和刁民扯筋,工作风险小。他果断接受了,收拾东西上任。

这一年,杜甫已经44岁,在京城已经呆了十年。

好在工作上都是例行,没有啥大事要事,假期还是很多的。下班后,他照旧吟诗会友,但思想上的矛盾一直没有减弱。一边想退隐山林,一边想济世报国;一边是施展抱负,一边是人微言轻。皇帝不作为,奸臣当道,自己却无能为力。内心各种郁闷。

第二年冬天,杜甫想念在奉先(陕西蒲城)寄居的妻子儿女,特意向领导请假,回去探望。却不谙,刚过生日不久的小女儿,因为缺奶,抵不住重感冒,发烧几日,竟然夭折了。拥抱着妻子和剩下的两个儿子,杜甫泪如泉涌。

他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足足500字),前面下笔几句是: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他在诗中写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也写到现任官吏巧取豪夺的狗血现实: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也写了上层社会穷奢极欲的快活;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然后,将这种不公平进行了尖锐的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他写到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十分难过,极端忧愤。他最后用十个字结尾: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这世间,没有比这更凄惨的遭遇了。国与家,都在走下坡路,何其凄惨。

杜甫的笔刚刚放下,毫无预兆地,天下动荡,大事发生。

大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突然想到皇帝宝座上办公,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杜甫四十三岁。杜甫和那曾经朝气蓬勃的唐代,都已经青春不再。

大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势如破竹,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途中遭叛军逮住了,被带到长安。他们的想法是,打算搜罗一些高级别的干部来帮着“维持秩序”“统治百姓”。结果幸运的是,因为官职太小,对方觉得价值不大,果断把他给放了。

一时间悲喜交加,无可名状。

还记得当年写的《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如日中天。如今呢?战争四起,人民生灵涂炭,长安城到处荒草萋萋,十室九空。朝廷官员无法自保,都在想方设法逃命。老百姓死活没人管。这他妈是啥子舅子世道?杜甫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春望》仰天长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报国之心,多半要遭交代在这混乱的岁月。杜甫十分担心,却又无能为力。我能怎么样呢?我也很无奈。

一个多月后,就是中秋。

既往的中秋节,都是和家人一起过,虽然日子穷苦,但还不至于天涯相隔,一家人围着桌子吃月饼,那是何等的温馨。如今,却是风流云散、生死未卜。

杜甫想到被叛军劫持到长安的郑虔、王维、储光羲等,在反贼的伪朝廷任职,所谓的晚节不保啊,非常为他们担心。干得好或者干的不好,都是名誉上极大的损失。同时,也想到自己目前远在鄜州(免费普及知识,鄜念夫)的妻子儿女,悲从中来,写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皇帝老儿逃命了,长安城是我们大燕皇帝的了!”叛军叫嚣乎东西,隳(读灰)突乎南北。一时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帝都鸡飞狗跳,局面陷入彻底混乱。

既然皇帝都在逃跑,我这等老百姓又有何力量坚守?当大多数人都在这样想的时候,杜甫的思维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决定逃跑,但不是躲避,而是去寻找希望的力量。

大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一路上伪装成僧人,急速步行三百多里,从被安禄山控制的长安城逃出,到达行在所(皇帝巡行所到之地)凤翔,朝见临危受命(被逼上位)的肃宗。

这时候,正当朝廷用人之际,奸臣不再占有市场(已经被洗白),杜甫的机会终于在乱世中来了,他被任命为左拾遗(从八品上,主要作用是给皇帝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类似于中央政研室主任)。

杜甫早已经从思想上准备好大展拳脚、大干一场、大显身手。却完全没有想到,上任的第一个工作,就把新皇帝惹毛了。

这个事情是因为宰相房琯。他是玄宗的大臣,新皇帝肃宗即位,还是他代表组织前去宣布的。但他人缘可能不太好,新皇帝身边的干部对他意见很大,尽说他坏话。

房琯指挥东征,在陈陶大败。皇帝听信了大多数现任高级领导干部的建议和意见,打算罢免他的相位,降为太子少师。

对于这个事情,杜甫觉得必须主动发挥职能作用。他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谗言,不要因为一些小事情处罚高级领导干部(罪细,不宜免大臣)。

换着其他人,假吧意思提醒一下,皇帝不听,也就算了。何必“逆龙鳞”呢?而杜甫偏不,甚至和皇帝当场讨论(争执)了几句。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场下令,给老子抓起来,严加审讯。

果然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参与审讯杜甫的干部中,主要有韦陟、崔光运、颜真卿。他们研究认为,杜甫的言辞虽然有点过分,但这是职责赋予他的职能,他这是在履行公务,并无不妥。然后皇帝身边红人张镐也以这个理由去说情,说是如果处罚了杜甫,后面的社会舆论影响可能不好,谁还敢来说实话呢?

皇帝一想,道理也是这个道理。于是罚酒三杯,这个事情就翻篇,不说了。

嘴里是说“不说了”,心里实际还是要计较的。这种不顺从的下属,留在身边,扎心。于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给杜甫放长假,让他到鄜州去和老婆孩子耍。身边熟人朋友都十分同情杜甫,发信息劝慰他,他反而说“不存在”。

“不存在”,实际是存在的。

他写了一首《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心绪: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原先自己的初心,是想投奔新皇帝,一起搞事情,搞大事情。如今,初心遭了冷水,各种受气。这样的朝廷,再牵肠挂肚下去,还有啥舅子意思呢?于是决定远离朝廷的是是非非。

这一年闰八月,杜甫动身出发。在出发之前,他还是尽忠职守,努力为朝廷推荐人才,岑参之所以能够担任右补缺,就有杜甫的功劳。

长途八百里,步行伤不起。途中,杜甫经过李嗣业将军的驻地,写了一首《徒步归行》求助: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李将军倍感同情,然后十分感动,果断送了一匹马。三天之后,就实现了与家人团聚。

团聚是十分高兴的,狂欢了两天,送走客人后,杜甫就病倒了。在病床上的杜甫,思维毫不停歇。他用一首长诗,写下了自己这一年来的经历。这一首《北征》,比前年写的“五百字”还长,足足783字。

这首诗是杜甫叙事诗歌的巅峰性代表作,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随便截取其中一段: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妻子的瘦脸上焕发出光彩。傻女孩也立刻梳理自己的头发。她还学着妈妈的动作,把化妆品往脸上涂抹,一会儿胭脂涂红了小脸蛋,一会儿眉毛画了很粗的两朵。我现在活着看见这些孩子,一下子忘记了饥渴。熊孩子过来问问题竟然扯我的胡子,我能和他怎么发脾气呢?想起在贼窝里面受的气,现在这种状态我也甘心情愿接受。回家就放心了,但以后的日子谁也不能准说。

神态表情,简直是跃然纸上。他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言辞如此恳切,可惜,不知道皇帝是否真正能听见。或许是,听见了也假装听不见。

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是时间一长,杜甫又开始想工作上的事情。

热爱事业、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是没有耳性的。杜甫始终关心着收复两京的战争进展情况。

这一天,他接到报告说,大帅郭子仪已经获得胜利,赶走了叛军,收复了长安、洛阳。新上任不久的皇帝,从行在所凤翔移驾,回到帝都长安。

跟随皇帝的步伐,杜甫也立即从羌村出发,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京城,继续担任他的左拾遗。他在《北征》诗句中所写的“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已经成了现实。大家都在庆祝大解放,高兴之余,杜甫写了《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全文200字),最后两句是:

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

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

过了不久,前几年退居二线担任太上皇的玄宗也回到帝都,基本算是恢复了李家的江山。但55岁安禄山在被亲生儿子安庆绪因争夺继承人位置杀死后,还和当时一起搞事的叛军首领史思明掌握着大量军队,侵占了很多地方。京城虽然安全了,但地方上,还是战火纷飞。

当时那批被安禄山逮去当干部的大唐旧部,这次有些跑回来了。但皇帝心理各种不爽,看得顺眼的,贬职任用,看不顺眼的,打入监牢甚至杀而后快。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是两爷子,也逃不开这种神奇的规律。肃宗返京后,他身边工作人员,仍然对他爹的旧部保持着高度警惕,生怕他们有机会掌权。

简直就是怕啥来啥。

在行在所凤翔,原来的宰相房琯被降级为太子太师。回京城后,皇帝心情好,给大家发福利,他又被封为河郡公,诰命紫金光禄大夫。本来是实至名归,却不料树大招风。一批见不得他的高级干部给皇帝说,这个人不务正业,整天喝酒打牌钓鱼,经常装病不上班,长期下去,成何体统。

正所谓“众口铄金”,说一次皇帝还不大相信,但说的次数多了,来说的人多了,皇帝终于信了邪。他一道命令,降房琯为邠州刺史(普及知识,邠读滨),赶出京城。然后反对党咬紧不放,导致和老房关系近(或者被认为关系近)的干干部,都受到牵连。

职责所在,杜甫又来一次仗义执言。这下皇帝彻底不安逸了,果断罢了他的官职,让他其华州当司功参军(文职武官)。同样被赶出京城。

这个华州当司功参军,官位小,但事情很扎实。分管祭祀、礼乐、医疗、教育,甚至还要参与战争。这鬼地方条件十分艰苦,热得遭不住,还有毒蛇猛兽,甚至连电都没有通(确实没有通电)、路也没有通。又苦又累又憋屈,气得杜甫直捶桌子。

好不容易熬到冬天,杜甫给领导请了公休假,回到东都洛阳。

现在的洛阳,简直是个鬼地方。当初,大唐军队挡不住安史之乱叛军时,请回纥帮助摆平,条件是摆平后,土地和人民归大唐,财物和妇女归回纥。所以搞得十分狼藉。狗日的,为了政权稳定,还真是不管人民死活。杜甫十分伤心。

战争还在持续着。据说安庆绪和史思明疯狂抵抗,导致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率领的正规军队损失惨重。军人不够用,朝廷要求抓壮丁,23岁以下的青年,被强制入伍。后来发展到连老头子也抓去。

看见青年人在前面被押走,后面的老年人哭成一片,好不凄惨,杜甫写下了《新安吏》(175字)。看见将士们死守关隘,忙着修建工事,杜甫写下了《潼关吏》(120字)。看见老头子为了躲避抓壮丁,翻墙逃走,杜甫写下了《石壕吏》(144字)。

看见新婚的丈夫被抓壮丁,妻子深明大义送行,杜甫写下了《新婚别》(192字)。看见子孙阵亡后,老汉自觉担当亲自操刀上阵卫国,杜甫写下了《垂老别》(192字)。看见战争毁坏的家园,产业稀烂,人间凄惨,杜甫写下了《无家别》(192字)。

这“三吏三别”,成了杜甫最为出色的纪实叙事诗。

当杜甫写完“三吏三别”后,心情十分沉重。他想到自己当了一年左拾遗,就两次惹毛了皇帝。自己被贬官担任华州参军不到一年,现在看见老百姓如此苦难深重。原本对皇帝还留着信心和信任的,但这两年为他打工以来,经历的却是失望甚至绝望。外面打得你死我活,朝廷却为了权力闹得乌烟瘴气。这种政治环境,再特么熬下去,搞不好这样稀里糊涂就被交代了,有个舅子意思?

于是,杜甫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职走人。他给上级的辞职报告写的理由是身体状态不好,无法胜任现职。但真实的意思,都在他的《立秋后题》里: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诗句写得含蓄,但直白地说只有一句话:老子干得不爽,不求搞了!

已经47岁的杜甫,决定剩下的人生自己做主。他把行李准备好,也准备好车子、干粮,带着妻子儿女,去人地生疏的秦州看望自己的侄儿杜佐,顺便观察形势。他用了一个月,穿过八百里秦川,终于到达。为了记载这一段历史,他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第一首写的是: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在秦州,杜甫前后待了大约四个多月。这期间,他踏访了很多名胜,也看望了不少新老朋友。李白也在这期间被流放夜郎。但他没有想在这定居,他想到成都。

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终于经历辛苦辗转来到成都。

第二年春,在侄孙杜济的打点下,终于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获批了一块荒地。然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茅屋。差不多前后忙了一年,终于在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

搬家酒喝完后,杜甫竟然十分伤感。

大半辈子的起起落落,功名未成,妻儿乱世飘零。心已经累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看样子是必须流产,也该好好为这个小小的家想想了!他的目光从社稷江山回到了遮风避雨的茅屋。

打心里,他是喜欢这座茅屋的。这的风景,让他写下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写下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一共七首。这些诗句一改“苦大仇深,沉郁顿挫”的风格,透露出难得的安定,难得的欢乐,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是欢乐。比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上班,不操心,在家陪老婆带孩子,就是开心。

大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50岁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第二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安史之乱叛军发生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后,却不谙他经历了安禄山当年一样的遭遇,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和部下联合杀死。

果然是报应!虽然两个始作俑头子被杀死,但战争还在继续。大将军李光弼在河南大破贼军的消息传来,杜甫十分高兴,写下一首《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在草堂居住期间的杜甫,经常去瞻仰诸葛亮的祠堂。感慨于诸葛当年的忠君爱国,写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草堂经历了两个夏天,北方长大的杜甫感受到了水的乐趣,同时也领悟到了水的危险。夏天有些时候,降雨量偏大,浣花溪的水就会漫上来,直接到涨杜甫的家门口。这种景象,他特意写了一首《江涨》:

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

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

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

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但这些都不算啥,最老火的是这一年秋天,来了一场灾害性天气。暴风吹倒了门口那根二百多岁的大楠树,掀开了杜甫茅屋的屋顶,一时间风雨交加。躲在檐口的杜甫,惊惧不已。冷静下来之后,他写了一则日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章比较长(195字),但写得极好: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绝对的灾难性力量面前,任何的抵制和反抗都并无卵用、苍白无力。又能怎么样?杜甫很无奈。考虑到自身的遭遇,他只希望所有老百姓都能住上安全住房,实现住房保障。

房子修好的年底,终于有了一个让他高兴的消息,老朋友严武来成都当府尹(县长)。这人之前在帝都上班,职务是太子宾客兼任御史中丞,虽然年轻,但和杜甫关系很近。杜甫和他爹严挺之的关系也相当不错。

严武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去草堂拜见杜甫。周围的邻居这才发现,这个住茅草屋的老头,原来十分不简单。在严武的关照下,杜甫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终于脱贫并过上了小康生活。

七月,严武接到通知,回京任职。原来在这年四月份,一个月之内,太上皇和现任皇帝都接连驾崩,太子李豫登基,是为代宗。朝廷正当用人之际,需要大量招聘人才。

对于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杜甫给了严武很多意见建议,并把他陪送到绵州。特意写了《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爱国爱民之心,拳拳可见。殷殷嘱托,溢于言表。

送别之后,杜甫打算返回成都,却有人传来震惊的消息:莫去成都,赶紧逃跑,狗日的徐知道造反了!

这个徐知道是成都少尹(副县长)兼侍御史(县纪委副书记),趁着皇位更替的混乱时机,起兵搞事,严武被剑门关挡在绵州,成都大乱。临时接替府尹职位的高适带兵镇压。没过好久,徐知道被部下李忠厚杀死,然而李忠厚又带领部队继续造反。

这特么也真够乱的。杜甫在《草堂》记载了惨景: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成都动乱,家人联系不上,杜甫很捉急,但不敢回去,也回不去。捉急之下,只好先到梓州避难,那的节度使是老熟人。这尼玛,又过上了逃滥的日子。

差不多过了一年九个月,好消息又来,叛军被搞定,朝廷又派严武担任成都府尹兼任剑南节度使。杜甫又回到成都,又回到草堂。后面的时光,他和高适谈得十分投机,二人诗词往来,写下了许多篇章。里边包括很多他对政治、战争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东西两川说》。很多都被采纳了,效果十分明显。

由于深入的了解和接触,严武认为杜甫的难得的人才。他一边积极向上级推荐,一边劝说和催促杜甫继续回组织搞事情。

大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带着全家重返草堂,严武安排下属迎接,帮助杜甫重新安家,实施危房改造,一切都搞妥当。

重新游览武侯祠和后主祠后,杜甫感慨良多,写下一首名扬千古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严武多方运作,终于帮助杜甫弄到一个京兆功曹(卫戍区秘书长)的职位。杜甫觉得当干部没意思,果断拒绝了。严武不甘心,继续运作,终于谋到了节度使署中参谋,官方职位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工业部工业司工业司助理巡视员)。再拒绝面子上挂不住,杜甫这次接受了。

这是杜甫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也是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杜工部”的由来。

大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天。严武的边疆保卫战取得了巨大胜利,入侵的蕃兵被打回了老家,失去的土地得到了收复。这让杜甫十分高兴。

但是,这一时期,虽然严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有人匿名举报他,说为政苛酷,赋敛沉重,还喜欢搞排场,执行上级八项规定不到位,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十分严重。

对于这个问题,杜甫无法准确判断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还是因为下面具体执行干部的乱作为,所以,他无法提出意见建议。

每天都过得各种郁闷,上班还要面对那些势利的同事,心情各种不爽。如何排解情绪?当然是写文章。杜甫写了很多,随便看其中一首《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53岁的杜甫,身体每况愈下,早些年患过的肺病以及疟疾,现在开始重新作怪,进而导致了风痹病。他实在不能坚持了,就请了病假,会草堂修养。在请假条例,他特意写了一首《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200字),其中对自己这段时间的遭遇是这样写的:

畴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

宽容存性拙,剪拂念途穷。

露裛思藤架,烟霏想桂丛。

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

他把自己比作进网的乌龟和笼子里的鸟。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不自由,不爽,不舒服。

回家,和妻子种植了几亩地,养殖了些鸡鸭,给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学习,顺便整理自己的文章。杜甫各种快乐。他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上班。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每天都会受到外界的信息,关心时事政治的他,又不得不牵肠挂肚。

熬到冬天,杜甫向严武提出了辞职。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辞职,也是最后一次。他彻底告别了公务员身份,还原成了一介布衣。

为什么立志“立登要路津”的杜甫,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局呢?这都是因为“性格决定命运”。杜甫的理想是忠直为公,为民务实,但却不愿意与任何虚伪丑恶同流合污。杜甫在《除草》中说: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尤其是最后这一句,是杜甫一生之所以坎坷原因的回答。

大唐代宗广德三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病故。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临别草堂,他特意写了一首《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于是,54岁的杜甫南下,顺岷江,欲往湖南,六月份到了戎州。在这里,他受到了一位杨姓刺史的盛情款待。面对戎州的山川形胜,须发已经完全变白的杜甫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年纪,尽情的享受欢愉。杜甫对戎州春酒与荔枝这两样特产情有独钟,特意写了一首《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这一首诗不打紧,竟然使得戎州的春酒改名为“重碧”,一时脱销,广告效果妥妥的。

当杜甫乘着出川的渡船,离开巴山蜀水之后,悄然回首间才发现,蜀中不仅仅是躲避战乱与多舛命运的避风港,更是成就诗才与文名的福地,这种交织的情感,让四川成了杜甫的精神故园。

离开了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后,杜甫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在这种回归到穷困的大背景下,他十分怀念在蜀川的日子。旅途中,再也没有老朋友的诗书酒画,再也没有老朋友的慷慨相助。

历史证明,钱是会影响心情的。木有钱,还有啥舅子好心情?曾经最好的兄弟李白已经挂了,严武也挂了,高适也在上班,好生孤独。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杜甫飘零在夔州。这一年,安史之乱已经得以平息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国家仍然混乱。这一次,杜甫本想直达夔门,但因为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在夔州,杜甫得到了当地都督的照顾,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日渐衰弱。这一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他举目四望,风高水寒,黄叶飘飘。五十多岁的老诗人悲从心来,写了一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日子的推移,杜甫日渐感受到归期的紧迫。有一种感觉在牵扯着他,应该回家了。他开始想念自己的家乡,必须要落叶归根啊。这一生四处流浪,现在才知家最好。

大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夕阳西下。在从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躺在船头。小船到了湖南衡州的耒阳方田驿时,江水滔滔,杜甫想上岸,可是水流湍急,小船一次次被大水冲到江心,杜甫只好把小船靠近江心的一座孤零零的小岛:苍天啊,难道我杜甫要交代在这了吗?

竟然坚持了三天,被困在江上的杜甫,已经没有了口粮。奄奄一息之际,耒阳的聂县长终于得到了杜甫的消息,慌忙带人亲自到小船拜访、慰问。饿了差不多十天的杜甫,已经顾不上寒暄,立即动手一顿风卷残云。牛肉、美酒,各种佳肴,杜甫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饭菜,十分尽兴,也前所未有的迅速。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因为暴饮暴食,半夜时分,杜甫竟然痛得死去活来。抢救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人前来抢救,最终无可救药。

《新唐书》对杜甫最后的日子,这样进行了记载: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明月中天,江水呜咽,四周寂静无声。大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某一个冬夜,一代大诗人杜甫,病逝于一叶扁舟之上。享年59岁。

(0)

相关推荐

  • 诗人的命运:豪情满怀的李白是如何“凋零”的

    文|黄薇 761年,崔光远因不能制止花惊定的暴行,被肃宗遣监军使按罪,后忧愤成病,死于当年十月.朝廷改派严武为成都尹,严武未到成都时,由高适代理了一两个月.他带着酒来拜访草堂,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 ...

  • 交友当交杜少陵

    交友当如杜少陵文/ 张立*1*  不久前,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这证明"超时空穿梭"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光想想这点就觉得很美好,如果能够回到传说中的大唐,且回去的时间只够结交一位 ...

  • 逃出《理想国》的杜甫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衣衫褴褛.散发赤足的七旬老人即将被处决.他镇定自若地将妻子.家属打发走以后,就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qu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 一 东汉无神论者王充曾经有过一句名言"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意思是说:当你生活小康富裕有钱的时候,不要乱搞,要悠着点来:当你贫困潦倒要饭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二 由于没有固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老师相对不固定,所以大唐有一项非常值得推崇的学习制度,就是游学. 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说,立志于学习文化.有所建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三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但事情还是有转机的,久等果然有好菜. 大唐开元二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四)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四 与李白告别之后,杜甫又回到了自己那个清寒的小山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五)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六)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七)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八)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九)

    本集为大结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家国(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圣杜甫之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