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上英灵山
英灵山,地处山东栖霞境内。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胶东抗日烈士陵园在这里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七日举行落成典礼。
一九七三年,我读高中。在全校同学的再三要求下,学校决定:清明节到英灵山。全校三百六十名师生,从海阳十三中学出发,步行赶到徐家店火车站。在桃村车站下车后,乘着夜色找到了英灵山接待处。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简单行李,在地铺上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我们参加了英灵山悼念革命先烈大会,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堂内陈列的物品少得可怜,除了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的几件遗物外就再也没有上得档次的东西。统一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要求独自活动,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今天逢节人多,从正面上山危险,你们先从东侧上山,再从正面下山。我们这些同学,在老师的摆布下,沿着东侧的石板小路,急急地来到了第一个重要景点──革命烈士陵园。在东侧的山坡上,层层梯田里自西向东坐北向南,隆起一个又一个烈士坟墓。牺牲后的先烈,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平等和革命军人的整齐。这里的坟墓,一样的大小,一样的距离,一样的墓碑。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坟墓,第一次领悟到“社会主义江山是用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山风吹来,松涛阵阵,像先烈浴血奋战的吼声,似先烈倾心交谈的笑语……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个个毫无生气的坟墓,埋葬着的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块块模样相同的墓碑,记载着的却是一个个彼此不同的青春。我想象不出这些先烈的音容笑貌,猜测不出他们的理想追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像我们一样有亲过自己痛过自己、牺牲之后还牵挂着自己的亲人,像我们一样有年轻的生命、宝贵的青春和充满活力的肉体。可是,他们说去就去了,说化为乌有就化为乌有了。他们看不到今天晴朗的天空,听不到今天欢乐的歌声。他们年纪轻轻地走了,年纪轻轻地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九八四年,我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清明节过后的第三天,办公室的“秀才”们风风火火,赶到山下。这天山上的人仍然很多,我带领大家按照从西侧上由正面下的路线,开始了十年之后的又一次攀登。上路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劳动模范王彩春的墓地。再往上登,看到的则是在岩石上耸立着的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下山,我们最后瞻仰了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志的安息之地。理琪是陵园中职务最高的革命烈士,他的墓地也是陵园中档次最高的墓地。且不说这里的位置如何显要,也不说半圆式的墓形如何独特,单就墓碑的造型就足以令人倾倒。用料是相当考究的大理石,造型则是一幅悬挂着的画轴。上端微微向里卷掩,下端则明显向上翻卷。微风之中,飘飘欲动。正当我们惊叹之时,墓后墙壁上的墓志铭,深深地吸引了人们。一个学生模样的人说道:“你看看,理琪毕业于交通大学,还读过俄文、法文专业。”一个戴高度近视眼镜的长者答道:“我们胶东的特委书记,是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一九八四年,正是党政机关强调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时候。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后配备干部,年龄、学历都有明确要求。一项政策就像一根魔棒,搅动了文革之后的首次学历热浪。我听着周围的种种议论,心里勾出了理琪的形象。在革命道路上,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胶东这块战火纷飞的土地?凭他的学识,即使在革命队伍里,也能远离战火。用现在的话说,那样更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斯人已去,心迹难懂。
二〇〇〇年,清明节前夕,凭借出差的机会,我第三次来到了英灵山。由于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悼念活动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除了摆摊零售的几个农民外,偌大的广场再也没有其他游人。我决定,这次就从正面登山。英灵山不算雄伟高大,但却极其精致,在山下向山上仰望,宛如一把古朴的太师椅。那天然的靠背,那舒适的扶手,要形状有形状,要神韵有神韵。郁郁的树林,耸立的石壁,弯弯的山路,精巧的亭阁……英灵山不仅是烈士的陵园,而且还是旅游的绝妙去处。年纪轻的爱山的形态,年纪大了爱山的神韵。在登山的途中,伙伴们好奇地数着台阶。也许是周围的景致分散了注意力,数着数着就出了差错。登到山顶,伙伴问及山人:有多少个台阶?对方答曰:七百七十五个。又问:这山上埋着七百七十五名烈士吗?又答:不,有名有姓的就有一万多名,没名没姓的没法算了。苦于手头没有资料,台阶的含义成为悬案。我们放弃“台阶”的话题,又聚精会神地读起“山”来。这山还真的有些造化:从下向上看,是把太师椅;从上向下看,怎么又像半卧着的巨人呢?不信,你看:那一左一右两条山岭,像人的两条胳膊;那厚重的山体,则像一付结实的身板;那条自上而下的延伸着的山路呢?一级一级的,就像一个人的脊梁。凛凛山风,鼓起了我想象的翅膀:一个人要有脊梁,一个民族也要有脊梁。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独立,才能抗争,才能承受各种各样的重负,才能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就不必说了,那些睡眠在这座山上的革命先烈,不就是其中的一群吗?
二〇〇九年,我第四次来到了英灵山。根据上级部署,从今年三月开始到八月结束,我区党政机关进行为期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类似的学习活动,过去已经搞过两次,一次是一九九九年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另一次是二〇〇五年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次活动,尽管学习内容不同,但套路相似。为了烘托学习气氛,每次活动都要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我单位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决定到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活动。早晨八点半,我们按照计划准时乘车来到烈士陵园。经过几次修缮,陵园建筑较前大有改观。陵园广场更平更大了,左边栽上了漂亮的树木花草,右边盖上了整齐的办公用房,正面的革命烈士纪念堂,是陵园的标志性建筑,显得井然肃穆气度不凡,像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陵园工作人员引导我们购买了花圈,我部的同志在挽联上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司空见惯的句子,认真读来别有一番滋味。悼念活动开始了,我们列队进入悼念大厅,面向党旗依次排成一列纵队,在哀乐声中敬献了花圈。然后,我们举起了右拳,在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词。悼念仪式结束之后,我们参观了革命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胶东武装起义用过的军旗、长枪、短枪、大刀、长矛,革命烈士穿过的衣服、带过的军帽,使过的钢笔、用过的本子……今年以来,为了写作《红色故乡》这篇散文,我依次学习了中国、山东、胶东、烟台、海阳和夏泽村革命斗争史。我一边听着讲解人员讲解,一边看着文物资料,一边寻找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在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坐标,一边思考着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我想得最多的是:如果革命先烈想到今天的生活,看到今天的我们,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吗?如果国难当头,今天的我们还能像过去的他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吗?“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我们能做到这样吗?
英灵山,请你告诉我!
写于二〇〇〇年清明节,改于为二〇〇九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