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义

艾御享堂 今天

来源/牛翁

伤寒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伤寒杂病论》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概念,这在《难经》中有确切的描述:“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六经统病”严格意义上说是统御所有内科疾病,是相对于中医外科而言的(内科外科本身就是阴阳关系)。这正好体现了张仲景在序言中提到的“思过半矣”的深意了。
在《金匮要略》中再次提到:“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谶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这是对六经统病的又一个视角的解释。这三条,前两条明显就是指的内科疾病的范畴,而第一条讲的是内科疾患中的内生因素,属于经脉脏腑,属内属阴的范畴。第二条是讲的四肢皮肤拥阻产生,属于腠理肌肤络脉,属外属阳的范畴。“千般谶难,不越三条”这就是汉朝时期的阴阳观天人观对人类所有疾病的认识。伤寒在这里属阴,是相对于外科虫兽房事金刃所伤属阳而相对的概念,这也是广义伤寒的概念。
而伤寒的狭义概念是指的“伤于寒”,这个伤寒是相对于中风的概念来的。风为阳邪伤人阴气,寒为阴邪伤人阳气。不管是六经哪一经都有中风和伤寒的区别,三阳经有中风有伤寒,三阴经一样也有,这就是阳中之阴阳,阴中之阴阳的区别。虽说是狭义概念,但是确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概念。
关于伤寒六经,三阴三阳如何理解?老牛认为,必须要有《易经》的学习是基础,道德经作为指导才算入门,黄老哲学才是中医的智慧源泉。那些方药啊,伤寒条文都是工具层面上的东西,不信你找个八岁的小孩来,他们完全可以通背伤寒论的,蒙童时期的记忆力是超强的,不是一个成年人可以比拟的。只要是能靠机械记忆通背下来的,拿来就能用的,基本都是工具,哲学领悟可不是靠背诵就能达到的,那需要临床参悟才能获得。必须经过参悟得到的东西,就具有极大的意义。老牛这样说并非是鼓励学习中医偷懒,该背诵的还是需要背诵,虽然是工具,但是没有对工具的熟练掌握,你靠什么去实践应用?
仲景先师的伤寒大义
形而上学的道世界的东西,只能用意会,只能通过悟道的过程来完成,靠老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行的。这就如同一句俗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就是指的个人悟道的过程。古往今来中医书籍汗牛充栋,阅读这些书籍可以看作是史上诸位名医大德们,无时不刻的在我们耳边教导我们,苦口婆心的教给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医。

但是就算是历史上大医们的弟子们,也几乎都没有几个能够复制老师的本领。这就恰恰说明这一点,好中医是不可复制的,就算你是张仲景的徒弟也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张仲景。这个浅显的道理其实说出来是都可以认可的,但是现实中人们求医更爱选择名门之后的中医。岂不知“名中医”这个头衔很值钱的,是可以买卖的。先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能够打着名师的旗号出来混,一定能事半功倍。用姚明的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老百姓求医到底求的是名气还是医术?这个选择也是一种智慧吧。

张仲景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医术和名气,他甚至在正史里面都找不到。张仲景的伟大在于他的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是老牛一直推崇的“伤寒大义”精神。这本《伤寒杂病论》满篇皆是什么?读过伤寒论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读不懂,或者说读不下去,很多人都没有耐心读完一遍伤寒论就睡着了。可是为何读不懂?明明行文都是很常见的文字啊。没有拗涩难懂的文字啊,怎么会读不懂?
其实读不懂的是张仲景那少议论而多直陈现实的症状组合,是描述这些症状组合的伤寒条文背后的规律。说实话,这些条文都基本是流水账,真实的记载着仲景先师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记录,我们无非就是参不透仲景先师的某种叙述条理罢了。也许每一个条文都是现实曾经出现过的真实的“病案”,这个病案也不是从简单意义上来谈症状,这个病案必然是:由时间方位所呈现出的气运的变化,与人体出现的症状之间的互动,是这种相互影响变化规律的真实记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理解,这要看读这些“流水账”的人,这个人的个人修养里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化底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能体现在这种流水账一样枯燥的经典著作里面。老牛在这里打个比方,如果你看别人家的,与你一点都不相关的一本账本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那么厚厚的一本账本看起来是不是会很烦、没耐心看完(专业是会计稽查的不算啊)?可是为何看自己家的账本就会有种旧日重现的感动。每一笔账每次交易都有背后的真实历史的再现,都体现着主人那一刻的真实经历。

试想一下伤寒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经典在它很真实,经典在它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的再现。只有现实有着丰富的从医经历的医生,而且是致力于实际运用伤寒经方的医生,才能从简单而繁琐的条文中体会到共鸣。

这种共鸣在每一次经方验证疗效之后,就会产生对仲景先师的无尽崇敬,越多的实践成功之后越能累积这种心情。这种发自内心崇敬累积在一起就会不约而同的,演化成认可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亚圣。老牛认为,历代有名的大医们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为何这些大医们在著书立说的的时候,都纷纷不约而同先致力于解读伤寒论。

那种满肚子话要说的冲动,和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纠结混杂在一起的遗憾……。伤寒论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给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进修提高医术的指导手册,只不过这个手册的开启密码有些隐晦。越是经历实践多的医生看伤寒论越带劲,越能参透这“伤寒大义”。这个大义需要靠拍大腿叫好得来,而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

清末名臣曾国藩有一句见道之言:“尽信书不如信气运”。这话好啊,请不要不懂装懂的又掏出迷信大棒来否定这样的话。这是一生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时运捉弄之后,勘破世态红尘而内心挣扎激越得来的体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总结归纳之言,这是对后人知己的劝善之言。能最终体悟到这一句话的价值,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命运。在中医这个范畴之内,更要强调“尽信书不如信气运”才是老牛写这本书最终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春秋大义、史记大义和伤寒大义
说到“伤寒大义”这个老牛自己发明的名词,大家是否就会联想到还有一个大义?那就是“春秋大义”。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夜夜捧读的《春秋》到底里面有什么内容?读《春秋》这本书为何能够使人久读不厌而屡屡拍案。到底是靠什么魅力来吸引我们这位“中华武神”的?春秋大义和伤寒大义在哪里有共同的价值观?

其实孔子著的《春秋》与其说是孔子著作,其实按照老牛个人的看法,不过就是忠实的记述了孔子生存的春秋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史实而已,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春秋时代鲁国政坛沉浮流水账。孔子述而不作就是指的这本《春秋》流水账,流水账没有议论没有评断真的算不上是一本“著作”。

除此之外孔子还删定了六经。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那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这种述而不作、删而不论的伟大思想,功过自有后来人评说的史学家精神。至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阅读的《春秋左传》是后来左丘明为《春秋》做的传记。

其实我们仔细看伤寒论也类似于《春秋》,也是一本流水账,字面意义是次要的。字面背后的隐蔽的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就是仲景先师要给我们传达的“伤寒大义”。在平凡中见神奇,这是诸多经典著作的统一标签,就连道家庄周也往往是讲故事、打比方、说寓言、来达到陈述个人价值观的目的。

汉朝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在序言的《太史公自序》里面也是特意提到:“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等待后世圣人君子和他产生共鸣,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所有后人都能理解他的史学价值观。没有真正能体悟他的“史记大义”的人出现,他宁可把他的书藏之名山。这真正体现了道家哲学思维,这样的悟道之人绝少对事物妄下断语。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像想这种春秋大义、史记大义、伤寒大义,的确需要中人以上的人来私下共鸣、拍案叫绝。

在平凡中见神奇的伤寒大义
上文提到伤寒论用药遣方的特点是,在平凡中见神奇。这种观念也是道家价值观,老牛先给大家举一个最常见的现实生活例子。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的很多习惯行为,生活方式都透漏着5000年文化的积淀!
只有我们中国人喜欢吃炒菜,而且是逢菜就炒,什么都要尝试着去炒着吃。人类发现火,然后把食物加热食用是人类能进化到现在的基础之一。肉类尚且好说,连蔬菜水果都要炒着吃,这在西方社会今天看来也挺各色的,对着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各色。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尽量减少脾胃的负担,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各个都是好“医生”。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本来中国人的中医学就是唯一的医学,没有中医西医之分,今天的中西医之争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也不必过于追究。然而该引起我们中医人注意的,是我们炒菜必用的各种佐料,更加透露出玄机,花椒、麻椒、胡椒、大料、茴香、五香粉十三香、桂皮(就是肉桂,肉桂是桂树的皮,那么桂枝显然就是桂树的枝子了,那么号称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的君药就是桂枝,而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桂皮和桂枝的使用简直就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了),还有爆锅用的葱、姜、蒜以及配料里的料酒、醋、酱油等等,几乎都是中药材。

大家看看中国人炒菜的时候象什么?难道就是仅仅是在炒菜吗?是不是中国人各个都是医生啊?这就是笔者开始时引用的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连仲景先师都要敬仰的先贤伊尹,那就是我们中医的上古代表人物啊。他不仅是一个上医能治国的商汤宰相,还是一个中医药食同源的厨子(当然他做厨子是为了借此接近天子)。中国人都是在平凡中见神奇的创造者啊!

以上只是举了个例子,其实我们除了发现上述调料配料都是药食同用的特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老百姓可以看不出来,我们作为中医的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上述的各种材料除了液体的醋、酱油、料酒之外其他的材料都是辛味的、香味的中药。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为阳,味淡为阴,......香入脾,香醒脾......。”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指导下,把有助于补充人体阳气的自然材料搜罗来,优胜劣汰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多么的有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吃辛辣的、香甜的食物?这说明了什么?
人活一口气,就是阳气。阳气时时消耗,就要注意时时休养生息。当修养生息不能补充足够的阳气就要从饮食上面尽量补充。当饮食上也无法补充进去的话,就要依靠药物来扶助。当药物也没法补充进去,那就是虚不受补了,就要从人们心理嗜欲上求索了,那时候就算是昂贵的药材你也无法接受了,只能从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上找原因了。
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们的老祖宗很谙熟这个道理。别小瞧了那葱花姜丝,那每餐几克的用量透漏着中医的医理。在中药药食同用的药材中,我们几乎就找不到一味苦寒的食材,为什么?因为苦寒败胃,败的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那还了得,那就是慢性自杀啊!人生下来就只有依靠我们的脾胃了,人的脾胃阴阳气机运转正常就是长生的基础,脾胃化源的好坏差别就是这个人精力能力的差别。不是有个典故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问的就是能力。老祖宗的智慧在这个典故中可见一斑。
中医其实有那么神秘吗?中医就是最平凡的神奇,因为最可贵的中医哲学思想中国人天天都在用。那就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屡用不爽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你生活在中国这片伟大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的就会传承着,甚至不容你拒绝。还是那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难道还不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吗?
一个医生在现实的从医过程中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诊断和用药是不是很重要?我们且不去争论流派之间的口舌之争,我们就从大自然,从我们自身的体会去理解,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清末滋阴派的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医生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满目皆火,视自己为消防员,处处灭火,看他们的方子满目皆是苦寒药。而且苦寒药的副作用是累积的、是渐进的,在辨证确有实火的情况下当然正确,但是如果是阳虚变症(编者注:此处应指阴虚所致的虚火,正确的治疗应滋阴而非泻火)真是害人非浅。

疾病表里的表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相反的,如果不能求治根本,有的医生就会专门针对那个相反的表证下手,在治标的同时伤害了病人脾胃之本。就算是有实火,用药也要中病即止,苦寒药要慎用,不可多用久用,否则贻害无穷。很多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阳虚症候,这种病人最怕杀伐后天,苦寒药的滥用使这种病人更快的“病入膏肓”,这种病人最后都是“饿死的”。但是让人揪心的是当下中医主流甚至学院派的主流皆是苦寒滋阴派,真所谓真理不可能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啊!

我们再看伤寒用药用方的简易,大枣、生姜、干姜、芍药、枳实,桔皮、麻黄、杏仁、百合、葱白、猪苦胆、桂枝、茯苓、甘草、黄连、大黄、附子(在四川附子没有那么吓人,地位就和土豆地瓜有点类似)等等,这些最常见最简单的药材,在伤寒那113方组合中却见到的最多。这就是后世中医对伤寒论的最大质疑,这么简单的方药的使用能达到御百病的神奇吗?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简单易得的药材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药材。热不过干姜附子,寒不过黄连大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道家儒家哲学的体现。这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哲学。
而且伤寒经方最主要的特点是药少力专,非要动则几十种味药的使用才是真功夫吗?在老牛看来,只要是聪明人都会看得懂,真正的高手就是运用精准的辨证,简单而直中要害的遣方用药,达到神奇的疗效,这才是符合伤寒大义下指导下的神奇。越平凡的越能创造不凡的奇迹,这就是道家辨证法。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
试针试药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四诊 五行 六经 八纲

    法从仲景表裹六经定方药--治疗方法上,依照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表里六经辨证体系选取处方,进行遣药.理崇岐黄阴阳五行辨病机--指导思想上,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对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 ...

  • 杨斌讲解:伤寒论的的六经本质,张仲景留下的经方现场给你解析!

    杨斌讲解:伤寒论的的六经本质,张仲景留下的经方现场给你解析!

  • 伤寒精解:《伤寒论》大义!

    一个冬夜,张师为我讲解<伤寒论>大义,不拿书本,一气呵成.如今拈出,昭示同学,一来可见师对我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之中,传道授业解惑时情景之一斑,二来师这里所论,言简意赅,对理解<伤寒论 ...

  • 伤寒精解:《伤寒论》大义

    一个冬夜,张师为我讲解<伤寒论>大义,不拿书本,一气呵成.如今拈出,昭示同学,一来可见师对我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之中,传道授业解惑时情景之一斑,二来师这里所论,言简意赅,对理解<伤寒论 ...

  • 伤寒六经用药诀

    至道汇 昨天 痔疮 牙痛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 ...

  • 中医故事——《 ​生地篇》增水行舟之大义

    < 生地篇> 02 增水行舟之大义 有个计程车司机,忙到昼夜不停地开车,虽然他知道自己疲劳了,也开得比较慢,但还是没法避免交通事故. 在一次跟货车相撞过后大出血,腿骨骨折,血虽然止住了,骨 ...

  • 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伤寒总结性讲解

    一.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 本人研究经方 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 ...

  • 刘渡舟:解析伤寒里的六个载药上浮经典方

    <伤寒论>中具有"载药上浮"作用的共有六方:三物白散.栀子豉汤.瓜蒂散.大陷胸丸.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 六方的治疗不尽相同,药物也有所差别,但从某种程度讲都和&quo ...

  • 谨记“固护阳气”,治疗“夹阴伤寒”

    杏林飘香 公众号 导读:今天跟着朱莘农先生学习治疗夹阴伤寒证. 此证(夹阴伤寒)用药,当处处卫护阳气.古人谓:伤寒伤人之阳. 于此证尤须特别强调,凡甘寒伤阳,香燥破气之品,切须忌用. 苦寒药惟知柏最为 ...

  • 这位近代伤寒学家郑火神,善用四逆汤

    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尤其善用大剂量姜( ...

  • 远怀说伤寒(24)——条文三十、卅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讲太阳病的中篇,这是条文最多,方剂也最多,达38首.上篇主要讲太阳病中要类型之一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及相关变证,在最后还举例了如何"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