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抖音的都是些什么人?

前几天,有群友发了这么一幅图:
图中称七大APP,切中了人类的七宗罪:
微博对应愤怒;
淘宝对应贪婪;
知乎对应傲慢;
朋友圈对应嫉妒;
抖音对应懒惰;
美团对应暴食;
B站舞蹈区对应色欲。
且不说这七大APP是否确实如此,但这幅图的作者,显然抓住了人们习惯性批判的思维。
乍一看,似乎确实如此。
但细想,真的是这样吗?
工具本无罪,罪在使用的人。
今天重点聊聊我所理解的抖音。
我之前几乎不看抖音,偶尔下载过看了一点点:
系统推荐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完全是浪费时间嘛。
然后,有闲人好友,推荐我看看抖音,说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内容。
在一个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夜晚,我打开了抖音,连续看了两个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抖音不能看
但理由变了:
在我连续刷了半小时之后,系统开始持续给我推荐生活小妙招的视频

,这是我从小就爱看的栏目。

我只是觉得巧妙,所以喜欢看。但是当下无法实践,看了之后马上就忘,对我来说还是无益,但是看到还是想看

昏昏沉沉刷了两个小时,我还是放弃了。
春节在家,闲暇时间较多,朋友又推荐抖音,于是我看得多了一些。
这次就把我感兴趣但是不实用的内容快速划走,发现也能收获一些东西了。
在姐姐家和小外甥相处了一段时间,当我刷到抖音上的孩子教育问题时,就很感兴趣。
小外甥7岁,长得喜庆,活泼可爱,有上进心,情商很高。
只是有时太过于活泼,卫生习惯也不太好。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提醒他注意一下,但是他爸妈的反应就很强烈:动不动就训斥、打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但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不服,现在想来还是觉得父母做得不对,因为我依然认为自己罪不至打。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但孩子是无辜的。
尤其是孩子很小就已经开始有自主意识,能够分辨是非。
正如小外甥会跟我抱怨为什么别人的爸妈那么好,自己的爸妈不够好时,我想起小时候居然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当可以依靠自己时,原谅了父母的无能。
愤怒者多无能,最起码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能
于是,当在抖音上刷到樊登讲的如何和孩子相处的视频,我就觉得很好,他会告诉你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等,而且学了就可以用。
我不再排斥抖音,但并不会专门花时间去看。一般会选择早上洗漱时、上下班走路途中、吃饭时看一下。
抖音的算法,听朋友讲是这样的:
视频制作者上传了一个视频,后台会首先推荐给制作者的好友,然后根据点播率、复播率、完播率等数据,选择是否扩大推荐范围。
显然,内容吸引人的视频,更容易被传播。
抖音以视频内容为王。
但传播得广,并不代表内容就好;
或者说:不同人眼中的优质内容是不同的。
所以内容无下限的视频也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满足了观者的猎奇心理;
内容好的视频也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因为总会有人觉得内容有价值。
但总体来说,抖音会越来越迎合我们的喜好,把自己变成一只乖巧的宠物,当然这是抖音的智胜法宝。
抖音比游戏更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玩游戏,但是人人都可能玩抖音。
连我小外甥年近70岁的奶奶都沉迷其中:最喜欢看的就是直播间的家长里短。
如果你有一个十分活跃的微信群,每天也会看到群友转发的很多抖音视频。
以我所在的一个虽然只有不足150人,但每天的聊天记录最多时高达上万条的微信群为例,群友每天转发的抖音视频,大几十条还是有的。
有搞笑的,有肤白貌美大长腿的(男群友居多),有讲解当下时事的,有讲经济的等。
这些能进入群聊的视频,显然是已经火起来的视频。
所以,虽然我之前并不怎么主动看抖音,却也被动看了不少,当然后面的两种,一般都会让观者觉得有些收获。
反对者会说,人是自制力很差的动物,抖音完全迎合了人的喜好,会让堕落的人更堕落。
但,这些人,即便没有抖音,依然会沉迷于其他事物。
就像在没有电脑、手机、网络的时代,不喜欢读书的也大有人在。
他们,总归需要一个消磨时光的去处。
而那些善于学习、思考的人,并不会因为抖音的这种喜好养成策略,就沉迷进去而放弃学习、成长的机会。
但不得不提的是,确实会有不少抖音内容,粗制滥造,耸人听闻,但其实错得离谱。
以我晚饭时刷到的一个抖音为例,制作者比较了咸菜和VC泡腾片的钠含量,后者钠含量远超前者,每100g的钠含量高达10000mg。
我刚好有一盒泡腾片,特地看了一下,有6480mg。
但我一不小心看到了每片的重量:4g/片。
什么意思呢?我每天并不会用掉100g的泡腾片,顶多4g,那么钠含量只有0.26g(约为0.7g食盐),其实并不算多。
和一不小心就可以吃掉的很多咸菜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大家在看抖音时,大概还需要甄别一下视频的专业性。
正如其他6个软件一样:
我虽有淘宝,却偶尔购物;
虽有美团,却从不点外卖;
虽有知乎,却只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
虽有微博,却只看专业性的博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