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门秘笈:把握统编教材课堂节奏的诗画技法(二)


(接上篇推文)

三、回环——一板三眼,错落有致

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使得文字高高低低、乒乒乓乓、错落有致。其实,回环的手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现象十分多见,教师往往凭借所谓的文本的“支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诵读涵泳,这就是回环。

它往往能使教学呈现诸如京剧中“一板三眼”的板式,节奏的律动感极强。不过,课堂节奏如果全是恰如所料,又不免呆板单调,整齐中也要有变化,有变化的“预期”不中所引起的惊讶呀同样不可或缺,它不但可以破除课堂节奏的单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开阔的视野运用回环的手法,使得课堂节奏错落有致、一板三眼。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的时候,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融合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师: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亲切、可敬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他的侄女周晔,她想到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周晔的这种感受?

生(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的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他们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生(读):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就是怎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劳苦青年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这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只见一位:

生(读):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爱,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

生(读):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

生(读):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一般层面上的回环只是围绕周晔的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的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回环往复。

图片/来自网络

视野开阔的回环则可以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所有人的泪”全方位整合起来,这种手法使学生每次在预期“心理模型”的时候都会带来表面看上去“不中”的心理体验,破除了课堂节奏的单调,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板式极佳。

四、婉言——逶迤曲折,收放自如

婉言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古老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十分普遍。说话人故意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将本意绕个圈子委婉曲折地加以表达,这种方法就是婉言法。这种手法跟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很有关系,课堂往往有一个主体“话语”目标,即所谓的“主题”、“中心”。为了开发这个“话语”,我们往往会想尽办法、迂回委婉地朝这个主题进发,正所谓“通往罗马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曲折回廊中移步换景,会出现藤萝摇曳的美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