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 | 近忧与远虑——中年的我该如何存在?/ 毛乐祈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可承受之重,以至于抑郁、焦虑成为许多人难以回避的心灵困境。对很多已届中年的人而言,这类身心的压力尤为明显。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焦虑?这篇文章,也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文 | 毛乐祈
朗 读 | 伊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来很有道理。比如一天的工作,先花5分钟静下来排个优先次序,才不至于让紧急却不是很重要的事,打乱一整天的行程;如果有远见能做好人生规划,或是20年前就买下AMZN(亚马逊)的股票,现在就不用为了生活而忧愁。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并非总有道理。
社会变化如此快速,我们尽可能想得远、计划周全,但许多事就是无法预料,比如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亲人过世、没有预警被裁员……更不用说全世界目前正被新冠病毒弄得天翻地覆,正是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不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再想远一点,仍然有道理。
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体现在,人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比方说,我在山间慢跑时,常会发现地上死亡的生物,只有其他的虫虫在争相抢夺、分食它的尸体,从没看到生物的家人为它办法会或举行追悼会。这不同于人类有“死者为大”的观念:一般认为曝尸野外是大不敬,就算是天葬,也是因人为死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人要想得远,就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大问题。
轮回在东方世界曾经颇为盛行。轮回的基本理论是,这辈子过得苦没关系,为了下辈子能过好一点,现在就任劳任怨撑下去。对于下辈子的远虑,可以消解这辈子的近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这种想法便是把因果关系放在更长远的时间轴之内。而天堂、地狱的概念,不过是让我们对于此生的道德行为有所警惕……
美国黑奴尽管遭遇了无法翻转的种族压迫,然而对永恒的盼望,成为他们重要的慰藉与寄托。在黑人灵歌中,除了表达出“这世界非我家”的哀恸,更是呈现出对“天上真正的家乡”的期待与向往。
只可惜,这种用远虑死后来支撑眼前生活的想法,现在却不流行了。
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海尔·布鲁诺(Robert L. Heilbroner,又译海尔布隆纳,1919-2005),在经典著作《俗世哲学家》(编注)中指出:一些经济学家把对永生的揣想和形而上的探讨,转为对每天俗务的关注。他们没有军队或显赫的政治魅力,却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来探讨人类活动中最本能又最世俗的赚钱欲望,最终不知不觉地翻转了整个世界。
如今,死后世界不再是人们探讨的焦点,也慢慢地消失在文化关注的视野中——我们都成了享乐主义者,以今生的快乐为最高的目的,努力赚钱去追求旅游、好车、美食、成就……
不可否认,物质享受给人们的生活的确带来不少快乐,直接而且具体。更重要的是,享受之外,还能够炫耀(多亏有自拍的手机和社群媒体)。但麻烦的是,在这样的经济系统中,由于宇宙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都被抽空,导致存在的危机。
最近,汪峰的一首经典歌曲《存在》,一直回旋在脑中: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在一个以科技和经济为主导的世界中,上述成为一道道无法给予答案的难题。我们追求可见的快乐,但也知道这不该是人生的全部。
在这个以科技与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中,失去了宇宙的目的与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承认,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焦虑。这焦虑,不只是个体先天体质的问题,也不只是后天家庭失能的问题,而是我们每天的存在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不断求新,传统的道德世界却开始崩塌;不断追求更快,却快到不知道该朝向何方?不断比较谁更多,却越比越焦虑……
汪峰的音乐像先知般地叩问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无法轻易回避。如果我们拒绝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那么尽管理性上知道这些话语,如“在患难中上帝与我们同在”、“喜乐的心是良药”,等等,最多只是短效的安慰剂,无法治本。
《传道书》使我们诚实地面对现世生活中享乐和空虚间的张力。其中,作者认为基于信仰的享乐无罪:“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传道书》5:18)但虚空也是不争的事实:“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道书》1:2-3)
传道者是一个身处俗世却不俗气的哲学家。他不高谈阔论,没有满口的“感谢上帝”,反而直击生命的荒谬,并指出存在的方向:“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测透。”(《传道书》3:11)
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或许没有什么神奇的解药,反而是要学习与快乐和焦虑共存,要诚实面对死亡与恐惧,也要常常问问自己:我该如何存在?
海尔布鲁诺,《俗世哲学家: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唐欣伟译,(台北:商周,2010.11)。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简体版,将此书书名译为《经济学统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