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一)
浅谈诗歌(一)
文/杨金堂
一、诗是什么
诗大体可分为三类:歌唱的诗、朗诵的诗和阅读的诗。歌唱的诗就是歌词,当我们试图比较歌词与诗的异同时,实际上就是比较“歌唱的诗”与朗诵的诗和阅读的诗的异同。
“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形于言的“嗟叹”的,就是朗诵的诗,“永歌”的就是歌唱的诗。
诗与歌本就是一家,歌词讲究起、承、转、合,并且分主歌、副歌,但究其根本,也就是一种诗的体裁。比如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相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首送别至今耳熟能详,但就光从字面上看,也不失为一首唯美的诗。
现在许多人都在玩手机,玩全民K歌,许多喜欢朗诵的朋友对席慕容一定不会陌生,《一棵开花的树》就是一首很好的朗诵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当然,适合朗诵的诗很多,在这里只是用这一首作个例子,让喜欢写诗的朋友与自己的作品相比较,看看哪些诗是适合朗诵的诗。
前面我们大体谈了什么是“歌唱的诗”和“朗诵的诗”,那么什么是适合阅读的诗呢?
现代诗在中国兴起时,经过了各个不同时期的过渡,到现在演变成了许多形式。许多诗社、许多写诗人,已经不再注重那些拖拉的太长的诗,而趋向于写短诗。比方“十四行”、“微诗”、“三行诗”等等。例如:“不过是向晚的一阵风\不过是被风撩动的两片叶\不过是叶子互相致意时的一粒轻颤\道义是一堵无形的墙\把整个春天卡在喉咙\同一张脸上的两只眼睛\始终那么远\又那么近”(赵二林《缘》)。再比如席满艺写的同题诗《寒月初上》:“送走了秋\再不见皓月当空\山谷流出的那道溪\带来的更多消息\是落叶的悲鸣\如今寒月初上\夜风中扪心自问\迎接这凌厉的明天\准备好了吗\夜无声 月无声\溪一定不会无声\用与石的撞击\用平静中的欢腾\告诉了我答案\今夜月真明”。前段时间“立春”的时候,我也写了几句,《立春》:“送走严寒\留些许料峭作伴\紫气东来\元阳在枝头溢满\从墙角处滑落\掀开一角窗帘\悄悄说\这是春的季节”。
类似上面这几首微诗,几乎都不适合朗诵。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朗诵者对着话筒准备朗诵时,刚刚开始便结束了,所以这一类型的诗便是适合阅读的诗。
当我们在探讨“什么是诗”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诗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有必要先纠正一下个别人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在认识上认为只有“格律”诗才算诗,而“现代诗”不能算诗。
现代诗歌也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自由、开放、重于修辞。
无论是现代诗还是格律诗,其宗旨都离不开叙事和抒情。所不同的是现代诗不受字数、行数、声调、声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严格规定,它是一种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语言比较通俗。
有人说:诗歌和文章一样,要为政治服务或为时代服务。我认为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对,但也不能说不对。我们可以想象,在战争年代里,多少奋战在文艺战线的战士们,面对反动派对人民群众的残酷伤害,他们就应该拿起手中的笔当作武器去参加战斗,去向一切反动势力宣战。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看过《红岩》的小说或电影,叶挺将军面对敌人的屠刀,用一腔热血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为时代服务、为政治服务,这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地震来临,当山洪暴发,难道我们不应该去讴歌那些,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闯在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吗?当武汉疫情泛滥,无数白衣战士置生命于不顾,义无反顾逆行在疫区第一线,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最美的颂歌献给她们吗?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对文艺的走向指出了方向: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内容上强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强调诗歌与群众欣赏的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
诗是什么?诗是文学中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之一。用极简短的语句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种心境。不同于小说、散文的是:诗要有诗的语言和格式。那究竟什么才是诗的语言和格式呢?我们都知道,除律绝有规定的格式、平仄要求外,相比较而言,现代诗因不受这些规矩的约束,显得“随意”了很多。正是因为这种随意,导致了许多人不去精心,不去刻意地“信口开河”。写诗的人甚至是写好诗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首先要注重的便是诗的“意境”,而不是把平铺直叙的白话分了行便是诗。比如我们平时见面:“吃饭了吗?”“吃了”“干啥去?”“上班。”这显然不是诗的语言。
一首好的诗,虽然是深入浅出,让人一看便了解个大概,但它必须要有值得人反复去看的诱惑力。无论是“藏境”还是“留白”,至少要让读者有兴趣去琢磨,看一次有一次的感觉和体会,直到最后能让人内心里感觉到:这是一件很美的东西。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那就需要在写作上下辛苦,无论立意、用词用语等等,慢慢去揣摩、体会、修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