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一个短故事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诸多细节:有资财的寺庙会偷偷放贷得利;他们选择有资格的人做名义上的放贷者;放贷对象有选择,得是还的起钱或有可交换价值的人;放贷的事不仅当事长老清楚,连看不见的土地神都清楚。
建昌孔目吏范荀为子纳妇,贷钱十千于资圣寺长老。经二十年,僧既死,荀亦归摄,因循失于偿逋。
荀后得疾且笃,呼其子观光谓之曰:“忆汝娶妇时曾借资圣寺钱,今本处伽蓝神遣人押长老来索取,可急买纸钱烧与之。”又指示家众曰:“土地之使偕长老见在此拱立,汝辈不见耶。”洎焚楮讫,又曰:“两人已去,欲往报恩寺前寻徐省干理会事也。”至夜荀死。徐生名以宁,莱州人,方自吉州监赡军酒库替回,未几亦卒,时淳熙七年。
先是,徐父奉直大夫者寓居彼寺,寺之人用常住物假其名以规利,奉直因是颇揜有其赀,以宁与闻之,故致然。僧祖珏说。
建昌军(治所在江西南城)的孔目吏范荀为儿子娶媳妇,向资圣寺长老借贷了十千钱。过了二十年,主僧去世后,范荀也退休了,一来二去就拖着没还这个钱。范荀后来得了急症,病情沉重,他招呼儿子范观光过来,跟他说:“我回想起给你娶妻时曾经借过资圣寺的钱,现在寺庙的保护神派人押着长老来我这儿要钱,你赶紧买纸钱烧化给他们。”他又指示家中众人说:“资圣寺的土地神派来的使者跟寺中长老就在这里很严肃的站着呢,你们不过来见礼吗?”等家里人把纸钱都烧化了,范荀又说:“那两人已经走了,他们要去报恩寺前找徐省干对质事情。”到了夜里,范荀死了。刚才说的徐省干,叫徐以宁,是莱州(现山东同名地)人,他是刚从吉州(今江西吉安)监赡军酒库的官职任上届满回到建昌军,回来没多久才死的,时间是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早先,徐以宁做过奉直大夫的父亲曾经寓居在资圣寺,寺里的僧众用寺中钱财假借他父亲的名字去放贷,徐父因此也捞了不少钱财,徐以宁参与和听说的这种事也不少,所以会有资圣寺土地神的使者和长老去找他对质和询问情况。这事儿是僧人祖珏说的。【祥宏点评】:短短一个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诸多细节:首先,不少寺庙富有资财,以至于偷偷摸摸的放贷得利。第二,他们会选择有资格的人(比如徐以宁的父亲奉直大夫)作为名义上的放贷者,毕竟寺庙的钱是来自百姓的供养,明目张胆去放贷牟利说不过去。第三,放贷对象也是有选择的,应该是还的起钱或者有可交换价值的人,比如故事中的孔目吏范荀。放贷的事情不仅当事的长老清楚,连看不见的土地神都清楚,一般说到寺庙的保护神都叫伽蓝——这里就指土地神;另外,《夷坚志》牵扯到的一些有关江西的历史地名需要说说,宋代的江西有建昌县、建昌军以及南康县、南康军。军和县级别不同,军等同于州,比县高一级。宋代的建昌县属于南康军(现九江地区),即现在的江西永修县。而建昌军的治所在南城县(现名同,抚州地区),南康县属于赣州地区,即现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区。说到这个故事,如果不说他是孔目吏,一般会理解这位范荀是建昌县人,因为孔目不是县级,而是州军级官吏;孔目,是州级官署中管理档案的官吏,一般县级的小吏,被称为押录或押司,比如宋江就是押司。各级官府中的“吏”是被聘用者,算作是“役人”,他们的工资从地方税收上拿,而官员是朝廷任命,工资是从朝廷拿;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所借钱财竟然是用纸钱相抵,对范荀来说,当然合算。《夷坚志》也有类似故事,说某宗室人物欠神灵钱,最后要烧纸钱还债,神灵是不答应的,最后说是诵经抵债,神灵才同意;这也是个临终的故事,显然范荀已经看到来自“灵魂界”的人物,而且可以跟他们交流,这就是时空重叠了;省干,中书门下省的基层官员,徐以宁有可能因为父亲的官职,荫补得官。他算是在京城里干过的,人们称他为省干,因为值得吹吹;奉直大夫,宋代的文散官,等同于右朝议大夫,正六品;故事提到的资圣寺和报恩寺,都应是南城本地的寺庙。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2-地方信仰及万物有灵-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