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历史科普系列十一——以千破万,帝国强军之北齐百保鲜卑

也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文章:中国和欧洲同样分崩离析,为什么中国在隋朝重新统一了?

1、听《彪悍南北朝》作者云淡心远讲述前秦帝国统一北方史

2、他死后,整个北方迅速土崩瓦解,中国的混乱又持续百年

3、'铁血'东晋和他的兵,他是如何气吞万里如虎的

4、巅峰即毁灭,起底慕容家族,为何终究复国无望

5、血战参合陂:少年英雄拓跋珪和暮年英雄慕容垂的强强对决,北魏立国之战

6、古代河西地区与青唐地区政权争霸,为何前者多能获胜

7、南北朝时,西魏北周帝国是如何快速从最弱国变成最强国的

8、北齐从开国到灭国居然更换了六位皇帝,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9、古代中国“甲骑具装”的黄金时代与重甲骑士最后的辉煌

10、有四百年辉煌历史的邺城,为何会被焚毁?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11、以千破万,帝国强军之北齐百保鲜卑

南北朝时期,北魏为了应对草原新崛起的游牧势力—柔然(史书中又称茹茹、蠕蠕),在其边疆地区设置了六个军镇。而后六镇军士因为自身境遇每况愈下,认为是朝廷待遇不公正,愤而起兵作乱,史称六镇之乱。大乱中有俩堪称宿命的对手脱颖而出:高欢、宇文泰。他们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曾经作为北魏帝国最强大武力的六镇军,也被二者瓜分。

两国在历经数场死伤逾十万的大战之后,趋于稳定。占据富庶之地的东魏,朝堂之上的斗争却愈发激烈起来:高欢病逝,侯景作乱,高澄遇刺,东魏帝禅位,最后高欢之子高洋正式建立北齐王朝。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对军事颇为看重,亲自选拔军士,组建一支名为“百保鲜卑”的精锐部队。“又以三方鼎跱,诸夷未宾,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北齐书·卷四》

◎北朝甲骑具装攻击步兵复原图(根据敦煌壁画创作,杨翌绘)

说来颇为有趣,关于“百保鲜卑”一词最为明确的史料记载,并没有出现在《北齐书》中,而出现在了《隋书·食货志》中:“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

两段记载中都特别强调了“百保”一词,以凸显这支部队的强横战斗力—独一人可当百人。早在高欢当权时期,高欢本人就特别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卫队,其选拔标准是以一人之力可搏杀熊虎,可以说这支精锐卫队正是百保鲜卑甲士的雏形。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名词“六坊”。六坊原本是北魏王朝的中央军,主要驻守在洛阳一带,而后为高欢所控制。同时,高欢也将其所收降的六镇军事力量与原有六坊军士一起重新整编,而后继续以“六坊”为名,驻镇晋阳、邺城。

六坊军士基本是鲜卑族武士,也是东魏在建立之初一直所仰仗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百保鲜卑经常以少击多,并获得大胜:“帝率麾下千余骑,遇茹茹别部数万,四面围逼。帝神色自若,指画形势,虏众披靡,遂纵兵溃围而出。虏乃退走,追击之,伏尸二十里,获庵罗辰妻子及生口三万余人。”(见《北齐书·卷四》)以千余人对抗数万敌人,并且大破之,由此可见这支重装骑兵部队确实不愧“百保”的称号。

◎画像砖上的南朝甲骑形象

这种强有力的兵种到底从何而来呢?结合史料与出土文物,现代比较公认的情况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那种人马均披挂铠甲的重装骑兵,较早的源头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侍卫之士”,而最早的源头则是来自纵马中西亚的斯基泰人王朝、帕提亚帝国(今伊朗),以及之后的波斯萨珊。比如在斯基泰人的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重甲骑兵形象。一些学者认为,盛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甲骑具装是沿丝绸之路,从帕提亚帝国传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重甲骑兵是我国军事技术自行发展的结果。

那么北齐百保鲜卑甲士的盔甲是什么样子的呢?考古工作者在北朝邺城朱明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北朝时期铁质盔甲遗存。由于这里曾经是北周灭齐战争的重要古战场,而且这批铠甲残片出土的具体位置是在当年的护城河内,基本可以断定是战死士兵所穿戴的盔甲,由于掉入护城河中未能被回收(在古代,铠甲是十分宝贵的物资,战后胜利者都会组织回收被遗弃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铁质盔甲)。与古墓中出土的盔甲不同,该遗址所出土铁质铠甲都比较残破且锈蚀严重。除了部分头盔保存得比较完整之外,基本没有发现保存完整的铠甲组件。

该遗址出土了两种铁质头盔,其中一种是用皮绳串联长条甲片组成的透顶式软壳胄体,另一种是由五块胄片铆合为一个硬式的胄体。第一种铁盔是汉代一种铁盔(西汉齐王墓中就出土过一件比较早期的该型铁盔)的直系后代,在北朝步兵陶俑上十分多见。第二种铁盔显然是冶金技术进步的产物。一般来说,古代铁匠难以制造出整块铁质钣金。铁质甲片也是先冶炼出铁条,然后按一定长度截断,再锻打成片,而后钻孔成品。与喇嘛洞三燕墓葬出土的铁盔相比,这种头盔防御力更强、重量更轻、佩戴也更加舒适。这一种铁盔在出土的北齐骑兵陶俑中有大量反映,因此第二种铁盔正是百保鲜卑甲士当年佩戴过的头盔。很可惜,在该遗址中未能发现成套的铠甲。

◎魏十六国时期甲骑具装武士头盔

◎现代复原的十六国时期甲骑武士铠甲

既然防护良好的甲骑具装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精锐部队的核心,那么如何击破敌方甲骑具装的铠甲,就成为甲骑具装所配备武器的首要要求。

两汉之际,使用长兵器的突击骑兵首次出现于中原,当时骑兵的主要兵器还是环首刀与长戟。随着技术的发展,钢铁铠甲逐渐普及装备,戟作为旧时代流传下来的兵器,面对新的战场已力不从心。骑兵平端长兵冲击时,戟的小枝失去其意义。钩、啄、推、叉的杀伤方式对于冲锋中的骑兵没有太多意义:既不方便出招,也容易因钩挂造成兵器的遗失。同时由于钢铁锻造中,其小枝与套筒的锻造工艺麻烦,导致了成本上升。刺杀类的长柄兵器更适合骑兵的作战方式,也利于击破日益坚固的铠甲。因此枪矛类刺杀兵器在汉代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代的长铩、钢铁长矛和钢铁长铍。

拥有良好破甲能力的马槊(“槊”有时也被写作“矟”),就成为甲骑具装骑兵手中最重要的兵器。马槊这种武器,在《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水浒传》等我国古典小说中多次出现。比如当阳长坂桥夺槊三条的赵子龙、横槊赋诗的曹操、使用金钉枣阳槊的好汉单雄信,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年轻还是将领时,曾豪言,他亲自执弓,尉迟敬德持槊,天下无可当者。

◎汉代钢铁长矛发展过程

制造一柄南北朝甲骑具装的长槊,其槊锋就必须用优质的钢铁来锻造—材料性能必须兼顾强度(保证其在突刺过程中不会弯曲变形)、韧性(保证细长的槊锋不会折断)与硬度(破坚甲的先决条件),这样的优质钢铁兵器在古代自然价值不菲,更何况马槊还会被当作标枪来投掷使用。南朝猛将萧摩诃成名之战,就是掷槊杀死了一名敌将而获大胜。

除了马槊之外,甲骑具装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就是著名的环首刀了。环首刀堪称汉代兵器的代表作,一直被沿用到唐代。刀的出现与骑兵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早期骑兵缺乏合适马具,在使用兵器刺击时,很可能被反作用力推下战马。因此,利用马速劈砍一直以来都是骑兵最有效的杀伤手段。据出土实物证明,环首刀出现的早期也曾出现过用青铜制造的,但青铜铸造的长刀不适于劈砍,故很有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或者专门的礼器。

◎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环首刀的演进

环首刀最大的特色就是长度大、刀条宽幅小,刀背脊厚度大。。虽然刀条宽幅狭窄、体态细长,但刃体厚实得夸张,实际重量也较后世的战刀大,其横截面如同斧头一般敦实,在面对有防护的目标时,其劈砍能力远远强于长剑。汉朝人称赞环首刀:“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高洋统治时期,政府不但拥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也控制了大量精通金属加工手艺的优秀工匠。在统治者的重视与优秀工匠的辛劳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说每一位北齐的“百保鲜卑”甲士,都披挂着整个北朝时期最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无比的环首刀与长槊,宛如神话故事中的神兵天将。“百保鲜卑”骑兵不但拥有最优良的铠甲与武器,还能骑乘最好的战马。北齐官府一直保有一些面积不小的专用军马场。《北齐书·卷十七》记载,名将斛律光曾经抵制佞臣穆提婆侵占马场:“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本文摘自《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

以生动的故事、严谨的考证以及多张原创手绘图,精细勾勒、深度还原八支精锐力量的英姿。

秦咸阳卫戍军——“虎狼”中的“虎狼”,秦朝覆灭前的最后希望所在。

汉羽林骑兵——远征大漠,封狼居胥,良家子的高歌与沉寂。

东晋北府军——淝水之畔,一鸣惊人,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

北齐百保鲜卑甲士——在乱世中,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

唐玄甲军——唐帝国的杀手锏,李世民麾下的“黑色死神”。

蒙古怯薛军——可汗的心腹,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明戚家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明帝国中后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后金巴牙喇——明末清初横行东亚大陆的八旗精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