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霏:传统京剧剧目中的“将”字

一、引言

“将”是传统京剧的一个常用字。在现代汉语的意义上,京剧作为国剧,唱念自然是以普通话为其语音基础。但是,很明显,传统京剧依然保留着原来中州韵、湖广音的某些发音特点,特点之一是所谓“分尖团”。

“将”属于尖字。从前代艺术家到现在的年轻演员,一脉相承,遇到“将”字都不加分析地照“尖字”的读法读 zin。但这是有问题的。笔者注意到,出现在不同剧目中的“将”字,有些是“将”字本字,有些则并非“将”字本字,而是剧作者随意使用的一个现代假借字。正是这个假借字,演员因循旧制,结果造成语音错误。考虑及此,本文拟结合传统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对“将”字的读音稍作分析。

二、作为本字的“将”字

本字,或称正字,指的是直接为表示某一词义而造的汉字。《说文》:“将,帅也。从寸,酱省声。”现代汉语读去声,表示“将官”“将领”等。泛指“军官”义的“将”,正是这个字。《说文》未述及“将”字的平声用法。清人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提到了平声;稍后,《康熙字典》注“将”字平声“即良切”,并附以丰富的经典文献用例,对“将”字的实、虚两种字义作了充分的说明。

在中古《广韵》一系韵书中,“将”字属“精”母字,折合为现代汉语读音,会因为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说来,“将”字分洪、细两种读音,而就其中“将”字的细音读法而言,有的方言分尖团,有的方言不分尖团。所谓分尖团,从汉语音韵学的角度来分析,指的是古代“精”组(精清从心邪)和古代“见晓”组的字在现代细音前有分别,有反映;所谓不分尖团,指的是古代“精”组(精清从心邪)和古代“见晓”组的字在现代细音前没有分别,没有反映。比如“精”组“精”母的“津”字和“见晓”组“见”母的“斤”字在北京话里都读jn ,所以北京话是不分尖团的方言。但是在河南洛阳话里,“津”读zn而“斤”读jn,两字声母不同,能在细音前反映出古“精”组声类和古代“见晓”组声类的差别,所以洛阳话是分尖团的方言。

北京话不分尖团。但是,如前所述,京剧保留了最早中州韵的分尖团的发音特点,所以,在演唱传统的京剧剧目的时候,因为“将”字在中州韵里属于尖字,演员一定要按照它的音义结合特点,分别去声和平声,读作ziàn或者zin,而不能读作jiàn或者jin。

总的说来,今天见于传统京剧剧目的“将”字用法,去声较少,平声较多。下面分别作一些讨论。

1.“将”字为去声

“将”读去声 ziàn,古代用为动词表示“带兵”,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是这种用法早已不存。传统剧目所见,今多作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的构词语素:

樊虎(白):来通名!(《马上缘》)

周瑜(唱):曹孟德领人马惯劫粮道,聚铁山必埋伏士英豪。”(《群英会》)

2. “将”字为平声

“将”字以平声表义,这样的用法是比较多的。下面是传统京剧剧目比较常用的几个义项:

(1)作为名词的构词语素,组成“将军”。

吕蒙正(白):军虽然忠孝,但事关重大,待明早申奏圣上,再看议论如何。奈下官无能解救,如何是好?(《打潘豹》)

李贤(白):老军,今日为何下朝甚早? 廉颇(白):老夫今日并未上朝。那蔺相如在长街,两次退让,也不上朝,竟自回府。恐他另有奸计,暗害老夫。(《将相和》)

(2)介词,用在名词前,义为“拿” “以”。

薛礼(白):带领众位贤弟,搭救二位少爷回来,功折罪。(《独木关》)

周瑜(唱):计就计心拿稳,且听探马报军情。(《取南郡》)

(3)介词,用在名词前,用法同“把”。

法本(白):禀夫人,这就是十五那夜附斋的敝亲。崔夫人(白):老身记得。适才说过,但有退得贼兵者,便小女配他为妻。(《西厢记》)

诸葛亮(唱):“想起先帝托孤话,(夹白)先王吓!一时大意错用他。吩咐两旁刀斧手,快马谡正军法。”(《斩马谡》)

(4)副词,用在动词前,义为“将要”。

陈氏(白):哎呀,媳妇呀!想那猛虎何等凶狠!孙儿年幼,倘遇猛虎,如何逃避?你你你……是大不该叫他前去呀!张慧珠(白):想必就会回来,天色晚,待媳妇去到厨下去……(《荒山泪》)

李 治:老将军年百岁,尚为国家戴月披星,事事勤劳,寡人奖之不及,何罪之有?(《选元戎》)

(5)助词,用在动词和“进来、出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中间。

程夫人(白):也是老身偏心太过,……闻得草寇作乱,眼看杀到庄前,不免将二女儿唤出来,去她姐丈家中躲避躲避。(《凤还巢》)

袭人(哭):太太,啊呀!王夫人(白):儿啊,好端端的为什么哭起来?(《黛玉焚稿》)

三、作为“刚”的假借字的“将”字

在有些剧目中,“将”不是作为本字,而是用为“刚”字的假借字。值得注意的是,“刚”实际是比“将”更为常用的一个字,所以人们不禁会问:剧作者缘何不写“刚”字本字,反而找来一个与之无关的“将”字来替代呢?考其缘由,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刚”字虽然国音定为读n,但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包括北京话在内的大多数的北方方言中,“刚”更多地是读jin 而不是读n,以至很多人对这个读 jin的字到底是哪一个字,缺乏明确的认识。而随着京剧落户北京而逐渐完成自身在读音上向北京语音的过渡,剧作者不难为“刚”字读jin 的用法找到一个同音字,其中最容易假同音以代之的字就是“将”字。

剧作者或许并没有想到,这个临时假借过来的“将”字,到了演员手上,如果演员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就会不辨“将”字的出身,误把这个假借的“将”的字视为“将”字的本字,并且因循旧例,按“将”读尖字的读法而读作zin ,结果造成谬误。请看下面的例子:

贺氏(白):你把这门儿开开呀。

张元秀(白):开门做什么?

贺氏(白):我到外面,望一望我的儿子。

张元秀(白):外面的风大,你病体好,不要出去呀。(《清风亭》)

从现代汉语“将”字的音义表现看,表示“将要”这样一个“未然”义,可说是“将”字的比较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标志义项。可是,从《清风亭》剧贺氏和张元秀的这段对白中,张元秀所说的“你病体将好”这句话中的“将”的意思,显然无法从“将”字的流行义项中找到根据,尤其不能用“将要”加以解释。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你病体将好”这句话,实际并非是说“你的病体就要好了”,而是说“你的身体刚见恢复”。就是说,句里的“将”字并不表示“将要”,而是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换言之,句中的“将”其实不是“将”字而是“刚”字。笔者以为,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我们认同剧作者以“将”代“刚”这个在编剧文字处理上的假借字的事实,那么,同时也必须指出,这个假借来的“将”字,它只能读jin 而不能读zin。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霍小玉(唱):夜失眠只觉得精神散漫,又听得画堂内笑语声喧。问浣纱你为何我来唤?见老娘深施礼忙问慈安。老娘亲唤孩儿有何事件?听说是十郎到喜在眉间。却怎奈男和女不便相见,乍见人免不得面带羞惭。起床还未曾梳妆打扮,女儿家不梳妆难到堂前。(《霍小玉》)

这是《霍小玉》剧中人霍小玉在见到心仪已久的才子李益时的一段南梆子唱词。唱词中有两个“将”字。不待说,第一个“将”字,即“问浣纱你为何将我来唤”里的“将”,义同“把”,属于上边我们介绍过的“将”字本字的介词用法。这个“将”字,按照京剧分尖团字的传统读音规则是为“尖字”,读zin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第二个“将”字,即“将起床还未曾梳妆打扮”里的“将”。这个“将”,虽然从句法上看,位于动词的前边,但它并不属于“将”字本字表示“将要”义的副词用法,因为如果是这样,“将起床还未曾梳妆打扮”这句话就成了一个在语义上自相矛盾的句子了:“既然还不曾起床”,怎么会发生“梳妆打扮”这样的事情?所以,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一副词用法的“将”字,它的意思其实是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以此可知,这个“将”所代表的,其实不是“将”而是“刚”。很明显,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这个意义的读jin 的字,它不是“将”而是“刚”,并且即使在传统京剧中,它也必须是读jin而不能够读zin的。

读jin 而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的“刚”字,是“刚”字的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标志义项,这个义项表现的是“已然”义。以此为据,判别“刚”“将”二字的不同的用法,应该说是一件不难的事情。

四、结语

“刚”字中古属“见晓”组开口呼二等字。宋元以后,“见”组开口呼二等字出现音变,声母由舌面后辅音变为舌面前辅音,韵母亦随之由洪音变为细音。就绝大多数的北方方言而论,“刚”

字的这一历史性音变,方言不同,变化很不整齐。具体说来就是:有的方言不分义项全部实现了由n到jin 的变化,如河南洛阳方言;有的方言则在字音和字义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在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的义项上读n,在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的义项上读jin ,如河北衡水方言。北京话“刚”字的音变特点接近河北衡水方言,差异仅在于北京话在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这个义项上,允许n、jin 两读。

全国多数方言“刚”字都有两种读音,而从北方方言“刚”字具有广泛的读jin 的社会基础看来,北京语音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实在说,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定,事实上全国社会远没达到这一规范要求,即是说,希望那些说惯了自己方言的地方,人们都会自觉地放弃方言而改说普通话,这只是一种理想的虚构。因为我们知道,标准音是在对不同的方言读音习惯实行统筹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习惯的力量总是大于规范的力量。北京话“刚”字的读音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异读,正反映了方言势力的顽强,而这也就意味着,实现规范需要时间。就此而言,《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做法有所不同。《新华字典》较多关注了北京话“刚”字在今天的时代层面上的两个不同的读音。具体说,考虑到北京话“刚”字的一个引申义读jin 的用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对此,《新华字典》没有简单地把“刚”字读jin 的情形认定为方音异读,而是采取存真策略,以读n、又读jin 的形式把它记录了下来。

联系现代汉语方言“刚”“将”二字的实际读音和传统京剧分尖团的语音特点,我们建议最好能够对传统京剧剧本及时进行修订,把其中假借的“将”还原为“刚”,允许“刚”字读其方音,并在剧本上特别加以标注。这样做,既符合现代汉语方言读音的事实,也符合传统京剧的读音习惯。

“刚”字由于历史音变,致使在某个义项(甚或全部义项)上由洪音n 而变为细音jin,使“刚”字读jin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北京话里的“刚”“将”二字同音的语言事实,从而为京剧家提供了借“将”写“刚”的文字条件,结果就是:不仅“刚”字的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的意义误植于“将”字,而且在京剧实践上也随着“将”字被读成尖音而使得现代汉语音系遭到扭曲。

本文的目的,只在讨论传统京剧剧本中写错和演员在舞台上唱错、念错的“将”字。“将”字作为剧作者随意为“刚”字制造的一个假借字,偏误多年,影响深远,笔者以为实在应该认真地加以修订了。刚才说过了,对于自幼操分尖团方言的演员,他们具有天然的区分尖团字的能力,遇到尖团字自然不会唱错、念错;但是对于自幼说的是不分尖团的方言的演员来说,因为他们除了学习而再无其他先得之利,所以就只能一个一个地学习和记忆了。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闽南很多地方都喜欢以「厝」命名?

    粗糙的砖墙,斑驳的木门,门内也许还有一口微波荡漾的老井.这一周周历正面图片是一户闽南人家的门口,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房屋为"石厝".厝,似乎总有一种魔力让闽南人对它恋恋不舍.  5月第 ...

  • 你会说长沙话,但写得出地道的长沙话吗?

    方言中的许多词,往往不能用文字写下来,如果碰到需要用书面表达的情况,我们常会使用汉语拼音或者相近的汉语文字代替. 比如用文字表达长沙话中的"讲话"一词,许多人都会写作"港 ...

  • 老爷保护:里外平安

    潮汕方言的有些高频率常用词,也是其本字经常写错的高频词,像明明白白.与粤语.客家话很接近的"家己人",就常常被写作"胶己人"或者更加无厘头的"交己人& ...

  • “劲”怎么就成了多音字

    劲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in4,一个是jing4,这个读音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我,简直就是噩梦.我们那地儿,前后鼻音不分,这么多年意外地考试能过,全仗着汉字学的不错,通过汉字系统推倒读音.才勉强保证能写 ...

  • 金华方言本字考(第一辑)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金华方言本字考(第一辑) 文/毛天哲 前    言 方言是一个区域特征的重要卷标,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有七大方言(也有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一)什么是共鸣

    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 (一)什么是共鸣 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共鸣也称"共振."即一发音体振动引起另一发音体同时振动,从而使原发音的音量增大,京剧演唱中的共鸣就是运用这种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三)“龙音”——头腔共鸣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三)京剧演唱中的"龙音"--头腔共鸣 "龙音",在京剧演唱中被视为头腔共鸣,而头腔共鸣是在唱高音时才会产生的,因此,可以将"龙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四)“虎音”——胸腔共鸣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四)京剧演唱中的"虎音"--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京剧行称"虎音",取虎啸之意,声音粗大.宽宏而低沉, ...

  • 京剧剧目中的《巾帼十艳》和《十二生肖》

    京剧剧目著名:"巾帼十艳" 王大娘<锯大缸> 孙二娘<十字坡> 李三娘<白兔记> 张四姐<摇钱树> 虞五凤<霸王别姬> ...

  • 张再峰:京剧唱腔中的“沉气”怎么唱?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四.沉气  符号: (符号内的旋律要运用沉气演唱) 什么是沉气 这种技巧一般用于从高音往下行唱低音时和当所演唱的字的声调是阳平.上声.去声的唱腔时 . 这种方法在运用时类似&qu ...

  • 金志强:传统京剧伴奏中三弦与其他乐器的协作关系

    京剧乐队是以集体演奏的形式来完成其伴奏任务的.既然是集体演奏,各件乐器必然存在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既然存在协作关系,就必然有协作的原则和规律.有了原则和规律的协作,才能称之为合理的配合.乐器演奏间有了合 ...

  • 京剧念白中怎样读字

    词(戏词)生于句,句生于字,腔是字音的延长.字有头.腹.尾.字头.腹音.收韵,叫做声.音.韵.每唱一字,有发声.转声.送声.收韵及承上接下诸法.须知清浊阴阳以别其声,知长短徐急以定其节. 1)出字立音 ...

  • 张兆晖:京剧唱念中的真假声问题

    在京剧中真声和假声一般被称为"大嗓子"和"小嗓子".真假声的问题在京剧中一直是存在的,我教的专业是京剧中的小生行,所以尤有感触.有人说除了花旦.小生以外,其余的 ...

  • 王彩云:传统京剧与新编戏中京胡定弦的讲究

    在过去传统京剧的伴奏中,京胡一般采用"宽五度"定弦,也就是里弦略低,俗称"阴阳弦".经过现代戏以后,京胡在琴弦上有了改进,把丝弦换成钢弦,增加了琴弦的张力和耐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