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邵一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文理区别

今年5月20日,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划达4002万人,毛入学率为51.6%,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从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最终迈入普及化阶段的历程。随着高等院校学生的增多,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导师以促进人才培养的方法就不得不做出改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不是沿着制度传统和依据理论倡导就能起到实效的。当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应当紧跟时代脚步,充分考虑我国文、理、工科专业区分的高等教育体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不同实践路径,提高对师资配置、指导策略、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使其与我国高校现实情境吻合,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教学效益。

一、文理指导策略:阅读研讨VS实验实践

人文学科各专业的外延一般比较宽泛,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有见底的学科视野,强调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与融通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并且其学生的兴趣和倾向也趋于变化。因此,人文学科的导师应采取更加灵活、有趣的指导策略,通过读书会、研讨会、集体论辩、文章写作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长学科见识,提高知识的投入产出效率。

理工学科侧重通过实验探索来验证已有的原理、公式,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技能熟练度,因此在学习完概念、理论、原理后就要马上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去相应的实践场地进行实习作业。对于理工科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方面的指导就尤为重要。故理工科导师制的着重点在专业研究导师方面,辅以导修课形式的教学导师,多安排学生跟从自己进行实验和实践操练,既传授科学知识,又传授操作技巧和技能训练的经验。

二、文理评价指标:研讨输出的质与量VS实验实践的技能与成效

人文学科导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围绕书籍阅读数量、文章写作成果、参与讨论的程度、理论运用到事实践中的能力等方面展开,重视评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广延性、语言表达的畅通性等。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则应考虑导师的沟通能力、思辨引领能力、专业理解的前沿性、书目布置情况、习作指导效果。

理工学科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围绕理论学习、实际操练、实验报告等方面展开,重视评价学生逻辑的严密性、验证的科学性、实验的规范性和创新型、技能训练的熟练性。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则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和精深性、实验指导的频率和效果、给予的实际操练的机会等方面。

纵然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区别,但是导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导师自身所具有的广博而又专精的专业知识,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都是相同的,不断提高师生比、尽量实现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学习模式是将来本科生导师制要努力实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