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物」2021年4月师友赠书录(一)韦力撰
伏牛庆春版画
此画为苏州王道先生所赠。之前他告诉我,该版画在北京某画廊进行展览,结束后将寄来,还发来了该版画的照片。然收到原作后,感觉实物比照片要精彩得多,原来是此画部分图案使用了拱花技术,照片上无法显现该部分的精彩。王道说,这幅版画乃是其妻所作,版画下方按照规矩用铅笔注明“7/9”,说明此画仅制作了9张。然而王道在微信中告诉我说:“根据敦煌典故,央美陈琦先生指导制作,只印了八张。应景牛年。”看来其中一张未能印制完成。对于该版画的制作技法,下方注明“木版水印减版”,制作者名称则为杜洋。
近些年陆续看过一些版画展,对于各地的版画也见过不少,然而在大型版画作品上面使用拱花技术,此乃我以往未曾得见者,然以我的想像,制做这么大幅的拱花,在制做上应该下了不小的工夫,能得到这样的作品,当然令我很惊喜。
赵士英书联
蒙赵建忠先生美意,为我撰了一幅藏头联,同时请赵士英先生作此法书。一并寄来者,还有赵士英的拜年卡以及陈伟明主编的《赵士英师生扇面作品集》。
该书封二印有赵士英先生的简历:
号律一,别署三印精舍主人。一九四六年生,天津市人。幼承家学,长入王学仲、孙其峰、赵松涛先生门墙,研习书画。善小楷、汉隶,兼习国画。作品曾入选首届“兰亭奖”等国展十余次,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楹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楹联书画报编委会主任,天津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佛教居士林副林长,天津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天津画院顾问,天津作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委会委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
由此了解到,赵先生书法、绘画兼擅,并且笃信佛教,他所赐拜年卡中,提及他皈依天津大悲禅院信持宝菡大师,可见他在佛学有着正传。能够得到他所赐法书,深感高兴,也感念赵建忠先生的古道热肠。
《如果没有书店》,绿茶著/绘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月12日,王道先生约绿茶和我一起到太仓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对谈,苏州某家书店得知消息,拉来了几箱书,请绿茶和我签名,我的书均为前些年所出,不知该店从哪里搜罗来这么多版本,绿茶先生的书则是这部新作。我第一次看到原书,首先感受的是,该书在设计上颇为惊艳:大32开精装,全彩印刷,厚度超过了500页,封面设计出自装帧设计家艾藤之手,每张图片都做了相应的处理,更为特别的是,书内有不少绿茶所绘插画,这些插画散落在书中的各个角落,甚至连目录页都有。更有意思的是,绿茶收到该书的校样后,在书内加了一些批注,艾藤把这些批语也变成了设计元素,使得这本出版物不像是冷冰冰的工业制品,呈现出一种跳脱和温度。
这些年来,我陆续读过多篇绿茶写的书游记。去年绿茶兄打算把他十几年来所写的书游记结集,命我写篇序言,于是我东拉西扯一番,既谈到书店的起源,也谈到我与茶兄的交往细节,但今日得见此书时,我的“大序”竟然仅出现了短短的几行半而已,我的文章一向以又臭又长著称,我怎么可能写这么短的序?于是我很魔幻地浏览了这篇序言,当时绿茶正忙着回答记者采访,我没办法向他印证,是不是嫌我的序太长,所以斩首去尾才剩下这短短的几行。但是接着翻下去,正文第一篇竟然是署名韦力的《书痴书游记》,该文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对嘛,这才是韦力风格,这时我方明白,本书的“大序”就是出自这篇《书痴书游记》,这篇文章才是我为绿茶新作贡献的序言,被他一菜两吃,弄成了此般模样,也显得我高大上了许多。
有意思的是,绿茶不但在他的文章里写批语,在我的“大序”中同样有批语。我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与绿茶兄交往有年,对他了解得越多,越让我感慨,他是一位骨灰级的爱书人。我曾从他写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到北大南门外的风入松书店去打工,这家书店当年可是京城三大独立书店之一,在全国书店业都赫赫有名。该书店开业不久,我就跑到那里去买书,当时结账处会发给购书人一张小卡片,每次购书的金额都会填写在上面,达到一定额度就有优惠折扣,我记得折扣从98折开始,购书多次后,我的折扣涨到了95折,据说最高能够达到9折,这是我当年向往的目标。那时我并不知道,绿茶已经在风入松书店兼职,如果当时认识他,不知道折扣是否能高一些。
绿茶在这段的最后一句下面画了一长串小圈,然后批注说:“店员可享八五折哦!”二十余年前,这可是很大的一个折扣,跟如今电商的打折力度比起来,岂止是小巫见大巫。虽然只是一些书的折扣,但却反映了书籍史的巨变,而这也正是绿茶这部新作的价值所在。
其实爱书人都有转书店的嗜好,即使网购风行,也阻挡不了爱书人流连于书店。我也有转书店之好,此前写过一些关于旧书店的文章,然我之所写,乃是寻常的写法:一篇写一家店,钩沉历史,讲述沿革,叙述当今,如此而已。绿茶写书店却能另辟蹊径,他由点到面,有计划地把一个一个的书店,犹如散落的珍珠般穿成项链,叙述简洁精准,还会同时谈到书店与书店之间的地理联系。
例如本书中的北京书游记,虽然仅是叙述北京一地的书店,他却梳理出五条经典的北京书店路线,然后他带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或步行、或骑车,按照线路一一探访。探访之前绿茶先画出行进路线图,此图的绘制方式独具绿茶特色:既有平面也有立体,构图简单色彩斑斓,这让我想到了《智取威虎山》中的联络图,鸠山为那张联络图朝思暮想,那句唱词深入我心,不清楚绿茶带领众人按图寻访书店时,会不会人手发一份,或者原作在他手中,别人得到的都是复印件。
绿茶没有邀请过我参加他的书游活动,但我还是掺合了两次。一是几年前跟他前往青岛参加活动,因为几个活动场地都是在书店内进行,我得以目睹他是如何在书店中小站片刻。第二次则是缘于我参加了他跟杨早、邱小石在读易洞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据说后来绿茶在那里搞新书评选,为了争取选票,他“雅贿评委”,承诺众人若评上某部书的话,他会命韦力带领众人参观故宫里的几个藏书之所。这句话果然很有杀伤力,生米煮成熟饭后,绿茶命我兑现他的承诺,我只好麻烦相关朋友约定日期后,带领众人做了故宫半日游。可见绿茶为了实现他的书游记,可谓不择手段。
而今翻阅他的这部新作,在书内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照片,但也有一半以上的书店我未曾“光临”过。看着照片,读他所写之文,有如过屠门而大嚼。本书末尾附有他写的与书店有关的另外两篇文章,从中可以窥得他对书店的情感与理性,他既能沉湎于其中,也能抽脱出来,以理性看待独立书店的生生灭灭,经他笔端记录下一些书店在活着时的状况,同时也能让人看到是哪些书店活得长久,也许研究者能从中品味出些什么来,而对于我这等老书虫,沉湎于其中的感受也就够了。
《云水一年:永平寺修行记》,(日)野野村馨著,吴继文译
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此书为青马文化公司出口,乃是责编赵丽苗女史所赠。从作者简介中了解到,野野村馨在毕业前曾往各地旅行,应该写过不少游记,想来丽苗女史觉得我对这样的书会感兴趣,所以特意寄来。
虽然去过日本几次,但只是在二十多年前进行过一次专门的深度游,即便如此,我也不敢说对日本有多么深的了解。当年印象最深者是日本的国家公园,那时喜欢收集日本发行的国家公园系列邮票,由此而了解到日本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原本以为丽苗所赐该书也是这类题材,但翻阅之下却颇意外,原来这是作者出家为僧一年的经历,他以着独特的文笔写出了深切感受,竟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将它读完,让我对日本的寺庙,尤其是对书中写到的永平寺有了复杂的敬畏之感。
作者在30岁那年对生活感到了倦怠,觉得未来一片迷茫,于是辞掉设计事务所的工作,告别女友,出家修行。但无论他有着怎样的心理预期,从书中的描绘看,他在那里的感受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所料。
这本书是以正叙的方式,完整记录了他从走入寺庙到离开该寺的全过程,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他在离开永平寺五年后,开始到另一地上班,每天乘公交往返于住处与工作场所,他每天在电车上用笔来写此书,大概用了五年时间写出了700页原稿。
当作者告诉父母准备去永平寺时,家人没有理解他说此话的意思,以为他是去游览。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人竟然没有反对,经过申请,等他得到寺院的批准后,按照要求他来到了永平寺指定的入寺检查处,在那里寺僧没收了他们身上带的现金、手表、肥皂、成药等等,而后让他们再打起包裹。总共来了八位同伴,在检查行李时,有个人因为没有把行李打好,被检查的僧人狠狠扇了一耳光,这一下子在场的几位愣住了:“一天下来表面上的平和至此被撕得支离破碎,露出可怕的暗黑的真相。”
这种写法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我本能地以为这是作者运气不好,遇到了位恶僧,但未成想,几乎整本书都是不断挨打的过程,他们稍有不如意,不但脸被打得又红又肿,还经常被人上来拳打脚踢,甚至一遍遍被踹下石台阶。作者说,他们都是接受现代教育长大的,从小被教导平等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在这里,“一个人的尊严在此被简单彻底抹杀”。但作者跟几个同伴有着同样的心思:他们为出家作了充分的准备,已经没有退路了。
作者文笔细腻,能观察到寺院的方方面面,比如有一节专谈“东司”,东司就厕所,他分段引用了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洗净》中的详细描绘,每引用一段原文,作者写一段翻译,其规定之繁琐,远超想像。比如如下一个段落:
到厕内,用左手掩门扇,次将净桶水泄少许于槽里。再次,将净桶安放在正面之净桶位置。复次,须立姿向槽弹指三下。弹指时,左手握拳,贴在左腰上。
作者引用了十几个类似的段落,来专谈如何解决大小便的问题。比如有多个规定需要“弹指三下”,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寓意,作者也没有解释其中之妙处,也许规定就是规定,但是这么繁复的上厕所细节,如果赶上拉肚子怎么办呢?这也是作者的担忧,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在永平寺一年竟然没有拉过肚子。
在永平寺,新来的僧人稍有做得不对,就会遭到拳脚相加,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坚持,但终于有人坚持不住逃跑了。逃跑者是与作者相识的义介,寺里派人到处搜索,作者写到永平寺处在大山之内,并且三面环山,人烟稀少,翻越一座山很是困难,这些人身上又没有现金,同时穿着僧人衣服,逃到山里也容易让人认出来,所以逃跑很困难。但是义介还是逃跑成功了,对于逃跑的原因,作者写道:
逃走的人,本来就是因为无法忍受每天严苛的修行。最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既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饥饿难挨,而是对严格的戒律与古参云水的倾轧的恐惧。对怀着这种想法逃跑的人来说,大概没有比中途被抓回去更恐怖的事了。
作者很善于心理描写,能用文字构建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我读此书的感觉,是从头到尾都揪着心,他们又受到怎样突如其来的暴打。我不懂得这是怎样的规矩,但是显然上山之人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处境,这种事无法评价对与错,但我却惊叹于作者能够把这些细节真实地描绘出来,让我知道天下还有这样的寺庙。想来,这正是本书成功之处吧。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赵桐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2018年12月第5次印刷
此书为“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之一种,乃是该系列策划人吴浩先生所赠。
书前有译者前言,赵桐称在1996年受中国佛教研究所的委托着手翻译此书,当时并没有想到翻译任务如此艰巨,因为译者必须具备佛学知识、中文修养和外语水平,为了能够不损原作的光辉,赵桐努力找到相对应词的巴利语原词,以及被广泛接受的英文译法,用了三年时间数易其稿,而后请相关专家予以审读,最终完成了此书。
赵朴初在本书的自序中谈到,他在40多年前就开始撰写此书,因为事务繁冗,时作时辍,终于完成了该书。他说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为了跟外国朋友谈话时,给翻译提供一些方便,因为大多数翻译人员缺乏佛教知识,因此他的这本书从什么是佛教谈起,而后讲到佛教的成立,佛教的基础知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总计分为五章,书后附有巴利语、英文和汉语佛教术语对照表。
赵朴初先生的这部专著乃是采用问答形式,来解答一些佛教问题,其解读方式乃是由浅入深,比如他首先讲述释迦牟尼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来佛跟释迦牟尼是不是一个人,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是不是同一个人等问题,同时也讲到了菩提树的来由。他说释迦牟尼是在菩提伽耶那里的毕钵罗树下成佛的,于是所有的毕钵罗树就叫菩提树,而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日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的南郊,当年释迦牟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树至今仍在,在两千多年的时段中,这棵树两次遭到斫伐,一次被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这段叙述勾起了我的兴趣,说不定哪天一冲动,就跑到那棵树下仔细地观摩一番。
赵朴老又一一解答了什么是涅槃、什么是舍利、什么是种姓制度等相关常识,谈到佛教的一些基础概念,例如什么是无常,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说:“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接着他讲到了生、住、异、灭的概念,谈到佛经中的“一刹那”究竟有多短:“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按照佛教教义,一切现象都是一刹那间生灭的,没有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常见”是错误的。以此观念继续推下去,自然会推到“无常”这个概念是否也是生、住、异、灭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谈论这件事的本身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循环呢?赵朴老称,根据佛教观念,佛法分为三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显然,佛教也不能例外。这个概念如果再推下去的话,是否这三期的说法也最终不存在呢?
这让我想到了鸠摩罗什所讲求的中观法,其基础概念就是“绝对空”。但有时我会想,宇宙中有真空地带,真空也是个概念,如果要做到真正的“绝对空”,是否“绝对空”这个概念也不存在了呢?
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赵朴老一语而蔽之:“大乘着重利他,小乘着重自我解脱。”释迦牟尼去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500人,集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他们准备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便流传后世。当时是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婆离诵出佛所制定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关于教理的解释,这就是佛经所分的经、律、论三藏。当时除了七叶窟的500比丘外,还有一些没有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比丘,他们以跋波为首,在窟外不远处的另一个地方进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为窟内和窟外两部。我印象中,窟内结集就是后世所称的大乘佛教,窟外结集就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承认大乘佛教经典是佛说的。
当年释迦牟尼说法时,用的是什么语言,似乎少有人想到这个问题,赵朴老说,佛是用巴利语来说经的,这种语言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所以当年佛弟子们结集他所讲的经,也是用巴利文记录下来的,但是巴利语早已不通用了,就是依靠佛经而保存下来的,而“巴利”二字就是经典的意思。但是,古印度人习惯以背诵的方式来把典籍流传下去,他们不重视书写,这导致了佛所说之经均为他国用本国文字记录下来的,致使巴利文字失传了。
当年佛教分为南传和北传,传到印度南方的佛经是用巴利文书写的,这属于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的是用梵文书写的,梵文写经既有大乘佛教经典也有小乘佛教经典。其实巴利语是古代的俗语,梵文则是古代的雅语,汉译佛教基本上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但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而藏译佛经则几乎全是从梵文翻译的。大乘与小乘长期有着宗派争执,后来有了融合的倾向,所以有人主张应当将小乘佛教改称为“上座部佛教”,因为这是小乘佛教自称的派名。
赵朴老还简要介绍了《大藏经》的流传史,他提到了著名的房山石经。同时讲到了藏文《大藏经》正藏“甘珠尔”和副藏“丹珠尔”,同时也讲到了《大藏经》的刊刻。余外还谈到了戒律,比如为什么比丘过午不食,为什么中国僧人吃素,而蒙藏僧人可以吃肉的问题,他讲到了吃素的风习乃是由梁武帝提倡,但是蒙藏地区蔬菜极少,不吃肉不能生活,有意思的是,他特意点明人们所说的吃荤其实是指葱、姜、蒜等气味浓烈的食物,所以吃荤跟吃肉没关系。总之,这样一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了关于佛教各方面的问题,读此书能对佛教有着宏观性的客观理解,想来这正是赵朴老想要达到的目的。
《世界影史50名人传奇》,葛颖著
华文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我在华文出版社出版了《书楼探踪·江苏卷》,经该社总编余佐赞先生介绍,认识了该社资深编辑方昊飞女史。第一次见面时,方老师就送给我由她责编的这本书,然因事务繁冗,这本书夹在了书堆里,直到春节期间整理书房方才翻出,一读之下,让我体会到了电影之妙。
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年中仅有的几次看电影机会当然不能放过,那时的电影放映大多是在露天广场,有时还会步行十几公里跑到山沟里去看一场黑白电影。然而想看电影的人太多,挤不到前面,站在远处又看不清楚,只能转到屏幕背后去看,虽然字幕和画面都是反的,但一点都不影响看电影的兴奋。我记得有次在一个大山沟里看完电影,扒军车返回,走到半路才发现这辆军车不是开往我的住处,于是英勇的从军车上飞身跳下,结果因为是在夜晚,在大卡车上又看不到山路的坑凹不平,结果栽在了那里,因为头磕在了石头上,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动不了身,幸亏那时车少,之后捂着头上的血慢慢走回家中,这是我看电影史上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
那个时代的电影大概分为两极,一是战争片,里面全是打打杀杀,但那是小伙伴们的最爱,这个毛病我到今天也未能免疫,另一类则是无聊透顶的样板戏。但样板戏也不是都难看,比如放《红色娘子军》时,去看的人最多,我觉得那个电影很没意思,但很多大人却看得两眼放亮,多年之后才知道,这是那个特殊年代唯一能看大腿的电影。当然这种两分法有些绝对,比如当时还看过一部电影《李时珍》,情节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有个场景却印象深刻:李时珍千辛万苦找到了曼陀罗花,竟然被一个道士铲除掉了,李时珍为此痛哭不已。后来知道饰演李时珍的演员叫赵丹,于是对他充满了好感,而今翻阅葛颖的这部专讲电影之书,其中就专门讲到了赵丹。
葛颖说,赵丹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表演地位直到今天都无人比肩。她讲到了赵丹在上世纪30年代拍的两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可惜我无福,未曾看过。前些年魏广洲老先生时常让我拉着他去看京剧,某次他很兴奋地跟我聊到了金嗓子周璇,正是通过他的讲述,我得以了解周璇与赵丹之间的八卦。但葛颖讲出了更为温婉的八卦:
赵丹确实非常有女人缘,他的夫人黄宗英谈到过,说赵丹毕竟是一个演员,演员都是感情丰沛的,所以赵丹也免不了要和一些女演员或者女同事发生点儿事情。对此黄宗英虽然非常痛苦,但还是把委屈咽下了肚子。她说一夫一妻制是理想主义的,感情很难用制度来控制,所以她说“我理解阿丹”。多好的女人!我把这段事情讲给我女朋友听,女朋友说:“你得好好向宗英阿姨学习呀”,我偷偷横了她一眼。
以今天的标准看,赵丹仍然是位美男,那么多女人喜欢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葛颖谈到了赵丹的前妻叶露茜,同时以夹叙的方式讲到这样一个巧合:
有一张著名的照片:三对恋人在杭州的六和塔下举行了一次集体婚礼。一对是赵丹和当时的妻子叶露茜,一对是蓝萍和唐纳,还有一对是顾而已和杜小鹃。他们觉得“六和”这个名字吉利,三位新婚妻子都去灵隐寺求了签,结果三个人抽到的都是下下签。你说灵隐寺的签是不是很诡异,没过多少年,这三对就都分开了。
以往我更关注电影本身,更直接地说,看的是电影情节,因为缺乏艺术鉴赏力,并不懂得拍电影背后的技巧与艰辛。通过读葛颖的这部书,让我了解到不少电影背后的故事。比如她讲到赵丹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底层生意人“小广播”,为了演好上海小市民,赵丹时常跟一拨真正的小市民打成一片,从他们那里了解细节,所以他的演技才能出神入化。但毕竟他长得实在不像小市民,为了能够在外形上符合角色,他甚至几个月不洗澡,愣是在头发里养出了虱子,还坚持不刷牙,用香烟抽黄了一口皓齿。
与此相对应的,葛颖谈到了田中绢代。当时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名叫《望乡》,里面的阿崎婆就是田中绢代扮演的,阿崎婆在日本大正时期被送到南洋做娼妓,那时日本就是靠向海外输送妇女来赚取外汇。绢代要扮演这样的角色很不容易,尤其要演出阿崎婆老年的形象,葛颖在书中这样写道:
田中绢代把一个曾经是南洋姐的老年妇女表现得入木三分。据说当年她为了演好角色,把自己满口的好牙都拔了。为凸显阿崎婆手部青筋暴起的样子,她还每天用橡皮筋把手上的血管扎起来。
为了能够展现阿崎婆瘦骨嶙嶙的形象,绢代长时间不吃饭,终于把自己饿成了皮包骨,如此敬业的演员,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没有谁能随随便便的成功。赵丹也是如此,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很想去苏联学习体验派的方法,于是跟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往新疆,准备越过边界进入苏联,后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抓捕,在监狱中一关就是五年。叶露茜以为他去世了,重庆还为此开过追悼会,在众人的劝说下,叶改嫁了。没想到后来赵丹活着回来了,但此时叶的肚子里已经有了别人的孩子。为了提高表演技巧,竟然上演这样的人间悲剧,而葛颖书中谈到的50位电影史上的名人,每一位都有不凡的经历。
葛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她在后跋中有着详细解释,这段后跋写得十分自如。葛颖讲到了她为什么只写50位名人,而不是51位,她自称这是数字洁癖,同时讲到曾经在公司负责《葛颖点电影》的节目,2016年喜马拉雅平台的两位编辑找到她,让她开播经典电影,但是葛颖觉得,她以往的做法乃是看着电影画面做讲述,如果全部用语言来讲,很多细节无法精准表述,读者收听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葛颖的所言我有同感 ,这些年来我在外面开班或搞讲座,好像离开了PPT就不知道怎么讲课。然而有一次给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课时,因为投影仪坏了,不得已放弃已经编好的课件,完全用嘴讲了两个小时,突然觉得,其实离开PPT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讲述,所以有些依赖只是心理依赖而已。葛颖也做了这样的试尝,她回去后细想了一番,感觉到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中,广播节目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见缝插针,比如女同胞出门前对镜化妆时,人们开车和乘车的时候,都可以听一段广播,于是她按照这样的想法设计出一套讲电影的方法,然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讲了50期,这就是本书的来由。
葛颖在后记中解释到,她为什么讲得这么慢。她说自己是一个口吃患者,二十多年这个毛病都难以治愈,但是她发现在每个月的时候,都有一个星期症状特严重,也有一个星期一点问题都没有,“月圆前后的一个星期是说话特别溜的一星期”,于是她就专挑这个星期来做录音。我觉得一个人敢于直白地讲出自己最为羞涩之事,则无事不能干成。她写到那么多的演员,能够为艺术做出超乎寻常的牺牲,想来那些感人故事也影响到了葛颖,这才是她能把整本书写得如此精彩的原因。
《张鹏翮诗集校注》,胡传淮编著
团结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12月第1次印刷
胡传淮先生乃是遂宁张氏研究专家,写过多部相关专著,本书则是对张鹏翮诗集的整理。
他在前言中简述了张鹏翮一生的业绩,比如张鹏翮在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奉命随索额图、佟国纲等一道出使俄国,谈判两国边界事宜,当年前行之路十分艰难,他们进入荒漠后常遇到风暴,又奇缺饮水,有人渴死在途中,张鹏翮的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咬牙前行。他在家书中写道:“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使团到达归化后分为三路,张鹏翮所在的一路走到蒙古喀尔喀部领地时,恰逢该部与额鲁特部发生冲突,张鹏翮提出应当派使者前去说明他们只是路过此地,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结果使团受袭,先锋被俘。有人吓得提出返回,张鹏翮坚持完成使命,最后还是按照他的意见派人前去解释原委,最终额鲁特部放了先锋,众人叹服张鹏翮的惊人胆识。他们次年到达俄国后,终于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
在出使俄罗斯期间,张鹏翮撰写了大量诗文,另外撰有《奉使俄罗斯日记》,这部日记介绍了沿途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成为研究18世纪西北边疆史的重要著作。
翻阅本诗集,其中一首诗的名称即为《奉命出使俄罗斯口占》,此诗的后两句为:“威播楼兰能顺命,化行西域自尊王。皇华不暇歌将父,报国丹心日正长。”足见其爱国之心。诗集中尽管看不到他的诗作有何惊人之语,但却记下了不少的史实。胡传淮说张鹏翮的诗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清新,格调刚健”,想来更多是宝爱乡贤之意。书后附有胡传淮所作《张鹏翮世系》以及《张鹏翮年谱》,此两篇征文详实,对于研究张鹏翮颇可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