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宁夏境内的明长城
1904年,宁夏境内明长城。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对于长城,我们通常习惯性地认为,长城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隔开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一个问题却始终萦绕:虽然千百年来长城的确行之有效地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隔开来,而究其根本,应该是长城的出现才使得靠近游牧部落的农耕文明得以开创与传承,或者说靠近游牧部落的农耕文明是在长城的围护之中逐渐发展、终成体系的。很难想象,若非长城,宁夏平原能够于丰衣足食之中神闲气定地打造世界水利灌溉工程的奇迹。
所以,长城与宁夏引黄灌溉工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智慧与创举。没有长城,就很难具备可以在和平与安宁之中开创水利工程的先决条件。而水利工程所造就的丰饶与富庶又是有效巩固长城壁垒的坚实基础。
而今,宁夏因遍及境内的各时期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遗存享有着“长城博物馆“的美誉,亦有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渠工程遗产名录,这两种看似迥异的历史创造并存于宁夏平原而传承千年绝非偶然,而是凝结着深谋远虑的智慧与开创性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必然。
彼时人们无法避免物质匮乏而导致兵戎相见的残酷现实,而生活于长城两侧的人们却能够在相对安宁的状况下充分地沿用自己所热爱并追逐的方式去生存发展、开创未来。直到有一天,生活于长城两侧的人们能够共享河山朔土,共享灿烂文明……
本辑文字所附的图片是一幅清末宁夏境内明代长城的景象,是1904年金秋英国旅行家德·莱斯顿伯爵携妻子一行途经宁夏之际所拍摄。
但,此幅影像所体现的究竟是宁夏境内哪一段长城景象,却是令人难以认定。因为德·莱斯顿伯爵在不同版本的书籍之中所标注的此幅影像的拍摄地点虽皆为宁夏境内,却是忽而说是灵武、忽而又说是中卫,而更加难以研判的则是:这两处地点,他皆曾途经……
“我们越过长城之后便不再属于鄂尔多斯境内了,但我们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距离才能抵达宁夏(今银川)。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再次穿越黄河。此时暮色将至,为了能够顺利渡河我们必须尽其所能地赶在夜幕降临之前到达渡口……我们在横城堡小镇等待了许久。这是一座看似近乎废弃的小镇,但仍然驻守着三四个政府人员……”以上为德·莱斯顿伯爵1904年于灵武境内横城堡的文字记载,他曾于此间穿越长城,拍摄影像必然可能。
“我们经过了阿拉善边界的标志Sare敖包,之后不久便穿过长城。这里还存在一些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小土墩。我们穿过遍及黄沙的山谷和不断扩大的沙垄,向中卫的方向行进……”这是德·莱斯顿伯爵将至中卫所描述的长城景象,当然,他亦存在在此拍摄长城的可能。德·莱斯顿伯爵文中提及的Sare敖包,在与此几近同期的俄罗斯探险家崔比科夫的书中亦曾见到这一带发音接近的一座敖包,只是不知究竟存在何处。
那么此幅影像的拍摄地点究竟是灵武境内还是中卫一带呢?根据地貌特征结合1923年珍妮特一行于接近中卫之际所拍长城影像分析,个人倾向于中卫一带。但仅猜测,尚非定论。
郑文 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