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且悲观,竟然才是卓越领导者的特质

什么样的领导者能将企业变得优秀甚至卓越?估计很多人会认为首要的特质就是要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尤其当企业处于困境时,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卓越企业

畅销书《基业长青》中展现了18家卓越的企业,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多人问作者柯林斯,这些企业很卓越这是事实,但是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于是柯林斯又写了一本《从优秀到卓越》,这次选取了28家企业,其中11家做到了从优秀发展成卓越,11家对照企业未能做到,还有6家则曾经卓越但却没能保持住。通过相似企业的对比,发现了企业之所以成为卓越的关键成功因素,并且各家卓越企业的成功因素有相似之处。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对比中发现,带领11家标杆企业实现卓越飞跃的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

  • 为人低调、谦卑,而不是张扬、喜欢做秀;
  • 意志坚强,不轻易妥协和放弃;
  • 充分认识现实的残酷,不盲目乐观;
  • 思想聚焦、连续,自成体系;

一、斯托克代尔悖论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斯托克代尔是美军上将,越战期间在越南俘虏营中被关押了长达8年时间,是军衔最高的俘虏。在这期间,他承受了数十次严刑拷打,用各种方法组织战俘们进行反抗,最终被成功营救,回国后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越南战俘营

这名将军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定是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疑问。事实上他也确实是在没有得到任何优待的情况下,除了自己保持对未来被解救的信心,还一直鼓励其他战俘咬牙坚持、不要放弃,同时组织大家实施抵抗,为获得脱身机会做出各种努力。对一般人来说,坚持一两年已经非常不容易,在恶劣的情况下坚持8年则难于登天,可见斯托克代尔拥有远超常人的非凡的意志力。

然而战争肯定不会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战犯们不可能都是幸存者。有人问斯托克代尔哪些战俘牺牲了,他的回答令人震惊,他说:“那些乐观的人。”这听上去怎么这么令人费解!斯托克代尔尽管对未来获救充满信心,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但并不确定要被关押多久。然而那些乐观的人则不然,他们总是坚信“下一个圣诞”一定会被释放,结果一遍遍地失望,最后因极度忧郁而死亡。

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冷静面对残酷的现实、不盲目乐观。真正毅力坚韧的人,甚至往往都是些悲观的人,他们会把状况看得很糟糕,而且从不会讳疾忌医,但会积极应对以获取更多的机会。盲目自信的人则会一味粉饰太平,过于低估现实的残酷性,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形势的变化,给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因此,不要总是认为乐观就一定好,悲观就一定不好,意志坚定才更重要。

二、别再被领导力误导了

柯林斯用归纳法发现了卓越企业领导人的特质,这些特质似乎跟大家一直以来的认知有很大区别。我们在各类名人传记、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成功商业领袖的形象是这样的:

  • 为人张扬,甚至是霸道
  • 喜欢抛头露面、炫耀自己
  • 不知疲倦地滔滔不绝
  • 永远乐观,对一切都不在乎
  • 什么都懂,对什么都发表观点
  • 每天都有新思路

领导力

然而柯林斯将卓越企业领导人归为“第五级领导者”,所具备的典型特质有两个:一是谦逊的个性,二是强烈的专业意志。这两者,再加上斯托克代尔悖论对应的特质,显然和上面的形象大相径庭。或许这些戏剧化的形象,本来就更适合出现在戏剧中,而不是现实的企业中。

然而这些接近戏剧形象的领导者的确很有市场,因为他们更有煽动性和感染力。试想如果一家公众公司需要重新选择CEO,一帮投资人身份为主的董事坐下来开董事会,他们原本就是些企业管理的外行,至少是缺乏亲身实践,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一位特立独行的、戏剧化的候选者,有多少人会选择寡言少语、低调谦逊的候选者呢?

“领导力”在国内很有市场,对高层领导人定义的标准往往是杀伐果断、做事张扬、积极向上,引得众多管理者竞相效仿。想想也是,很多民企老板都很低调,又怎么会选择一位比自己还低调的人做总经理呢?我们经常在企业中看到高管们比老板自我感觉还好,也就不奇怪了。

须知,决策果断不等于主观武断,执行力强不等于一味强势,有感染力不等于喜欢做秀,意志坚定不等于盲目乐观!

三、试着向卓越靠拢

柯林斯认为优秀是卓越的大敌,意思就是企业如果只想成为优秀,那么就很难在今后蜕变成卓越的企业了,因为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相比是质的变化,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我却认为企业发展还是要分阶段,只要企业的规模、利润跟同行业标杆相比还不足为题,就说明离优秀还差得很远,那么就可以笼统地归为“发展前期”。处于发展前期的企业如果将卓越作为目标,无疑是不切实际,先做到优秀再说。

对于发展前期的企业,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足够多的优秀的人才,这远比建立完善的制度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阶段的企业最先要解决的是规模问题,而很多企业之所以规模停滞不前,就是因为过于依赖老板的个人能力。并且,要想在规模上快速提升,就会面临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做出许多快速响应,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敢于且能够担当的优秀人才,是无法在效率上形成竞争优势的。

这里给想成为优秀人才的人提三点建议:

建议1:想方设法获取真实信息

企业中大多数人都喜欢报喜不报忧,因为有小心思,生怕报忧给自己惹来麻烦;或者没有对于重要信息的识别力,连识别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及时处理了。

很多处于发展前期的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机制,包括获取、甄别、决策、处理等,目标是要能做到快速、有效的响应。企业往往花很多气力在高效决策和执行上,殊不知最重要的其实是信息的源头,也就是要获取真实信息。

如果领导者刚愎自用,或者未能得到下属的认可,没有群众基础,那么大家有了真实信息也不会及时反映。如果领导者忌贤妒能,喜形于色,听不进真话,大家肯定会挑好听的话来讲,真实信息的通道自然就闭塞了。

领导者首先要到群众中去,保持谦逊的姿态,对于“忤逆”的话不要挂不住面子,慢慢地大家就会愿意反馈真实信息,说“掏心窝子”的话。这有助于领导者客观判断现实到底有多“残酷”,从而做出适合的决策。

建议2:总是做最坏的打算

前面说过卓越的领导者往往是悲观者,不是说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而是不暗示自己逃避现实,从而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最坏的打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期望,因而不至于总是失望。

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餐饮行业普遍萧条,有些饭店总是“鼓励”自己:疫情只是暂时的,业务很快就会正常了。结果这样的“鼓励”无异于自欺欺人,这是盲目乐观。而有些饭店积极应对,调整员工休假和排班,开发外卖业务,关闭部分门店,这就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反而才能积极应对。

抗战时期日军从东北长驱直下,大肆侵略华北、华东、华中,当时从政府到民间普遍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快速结束战争,一种是最后必亡国。发第一种声音的人虽然志在必得,却在战术上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日军势头正猛,正面对抗实在胜算不大,因而这些人就活在了理想中。发第二种声音的人则极度悲观绝望,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尽早投降。

《论持久战》

尽管战火尚未波及西北,但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并没有置身事外,他深刻理解什么是荣辱与共、唇亡齿寒,在他的领导下,共产党做了几件事:一是积极争取与国民党和谈,甚至不惜将红军整编入国军;二是发动各地游击战争,为建立晋察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做准备;三是制造舆论,发表了惊醒梦中人的《论持久战》,让全社会慢慢形成了共识——必须积极抗日,但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观察国际形势,找到机会夺取胜利!

做了最坏的打算,却反而能更积极地面对现实残酷。

建议3:意志坚定,不轻言放弃

其实一般来说,能做出最坏打算的人,往往都是意志坚定的人。优秀的竞技者会将防守看得比攻击更重要,因为防守时可以寻找机会、积蓄力量,为的就是找到时机一招制敌。然而防守也是要消耗力量的,并且还要忍受巨大的痛楚,最重要的是还要保持反击的斗志,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经营企业会面临各种状况,领导者哪怕再无法接受,也要尽量少受干扰。领导者的内心要非常单纯,那就是要实现既定的目标,除此之外其它都不重要。

意志坚定还意味着思想要聚焦,能能朝三暮四,战术可以根据形势及时调整,但战略一旦确定就不能再轻易改变。很多企业之所以很多东西变来变去,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不只是销售额、市场份额这些数字,而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未来要变成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些不想清楚,企业是无法走得长远的。

领导者除了自己不能轻言放弃,还要将这种坚定的意志感染到团队中更多的人。注意不是整天灌输乐观的思想、大声说着打鸡血的口号,而是要让更多人都能认清现实的残酷,能够理性面对日常的问题,因而才会有更多人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共克时艰。

企业应成为理性的组织,而不是感性的组织,因此优秀人才一定都要能客观认清现实,才能真正成为核心骨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