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风情丨明清时期,福建家族中的养男、螟蛉子都扮演什么角色?

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收养之风”盛行,即通过抱养、过继(房)、顾香火等形式让孤寡的族人得到香火延续或让家族人丁更加兴旺。

养男、螟蛉子也称“养子、义子”,属于抱养形式,其名分虽有别于亲子,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奴仆,而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成员,其家族地位与亲子相当或更甚。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收养义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而各个家族收养义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那么,福建家族中的养男、螟蛉子都有什么性质, 他们又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香火继承

福建民间各宗族对于血缘关系的延续十分重视,严格说是重视男子的血缘嗣系。宗族希望每一位族人都有后裔祀奉香火,同时也有义务使每一个族人都能保持香火不断,后继有人。

虽然明清时期的男子可以娶妻纳妾,繁衍子嗣,但那也是名门贵胄的专利。寻常百姓中,一生清贫者无数,能够娶得一妻已是知足。介于当时的各种条件,这种寻常夫妻出现不育的现象也时常有之,因此为了香火继承,收养义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比如,康熙四十八年,候官县林胤昌在《遗书》中写道:“立遗书父林胤昌,前娶九都余氏,到门十载,并未添一男女。昌年已近四十,其弟又未完亲,且家贫不能再娶。昌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承父命,抱各口董家有一新添幼童……尚在血下,方才三日,名为午使。”

从《遗书》中可见,林胤昌因妻子不育,又无能力续房,只能抱养董家的孩子作为后继。这是最不得已,也是最简单的延续香火的方法。

承担风险

明代后期,福建沿海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以前的海上贸易谋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重重。因此,许多从事贩海通夷的家族都不愿意自己的亲儿子去冒险,而这些危险的事情就通过收养义子去承担,亲儿子则可安享清福。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闽书》卷三八《风俗》记载:“海澄有番舶之饶,行者入海附货。或得窭子弃儿,抚如己出,长使通夷,其存亡无所苦。”

崇祯《海澄县志》的《风俗略》中也有记载:“生女有不举者,间或以他人子为子,不以窜宗为嫌。其在商贾之家,则使之挟赀四方,往来冒霜露,或出没巨浸,与风涛争顷刻之生,而己子安享其利焉。”

由此可见,有些家族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收养义子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族产业承担风险。事实上,福建的家族中,尤其是商富户之家,亲生儿子通常娇生惯养不成材,义子反而更加出色。因此有时候,义子在家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个家族的盛衰命运也往往掌握在他们手中。

宗族发展的需要

明清社会是一个相互割据、对抗的乡族社会,宗族男丁的兴旺与否,直接关系到宗族势力的强弱,宗族拥有众多的男丁,就意味着在社会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因此,福建各宗族往往通过收养义子的形式来不断壮大自己的男丁队伍。

清朝道光《厦门志》卷一五《风俗记·俗尚》载:“闽人多养子,即有子者,亦必抱养数子……或藉多子以为强房。积习相沿,恬不为怪。”

《同安县志》载:“同俗向喜乞养他人子,及子复生子,遂混含不可究诘。始多出于巨乡大族强房者为之(嘉道前械斗盛行,乡人恃丁多为强之流弊),后则竞相仿效。”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收养义子之风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宗族势力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

因收养义子之举与福建家族注重血缘系统、世系源流的初衷相违背,也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指责。

道光《厦门志》卷一五《风俗记·俗尚》载:“夫于礼曰乱宗,于例断宜归宗。宗支紊乱,何其不之察也。数传而后,并不知为谁氏子孙矣!”

周仲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载:螟蛉“有父无母,悖义伤伦,抑又甚矣。古人无子,必择同姓之亲者而继之;今以非我族类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

为了使这种变通的继嗣关系与宗族的道德原则相适应,福建许多宗族不得不重新制定血缘的继嗣标准和族谱的记载条例,以承认收养义子在宗族续嗣上的合法性。比如,在螟蛉子载入族谱的规定。

光绪年间,晋江县《虹山彭氏族谱》的《新订谱例》记载:“螟蛉异姓,旧谱所戒,然近乡巨室,所在多有。即以吾族而论,亦相习成风,而生长子孙者,实繁有徒,若概削去不书,势必有窒碍难行之处。且不慎于始,而慎之于后,亦非折衷办法也。兹特变文起例,凡螟蛉异姓为嗣者,书曰'养子’。”

明清时期福建家族内部,“养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家族的发展也离不开养子的贡献。因此,为了宗族长远的发展,宗族组织修改养子入族谱的规定,既不违背宗族的道德原则,也使得收养义子之风得以延续。

写在最后

收养养男、螟蛉子是福建和台湾地区独有的养子制度,这种制度在其他省份是少有绝无的,这与福建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寻求发展的家庭组织,弱肉强食的社会变迁,种种因素、种种目的之下,产生了“收养之风”的盛行。

这是一种风俗,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虽然这是一种陋习,现今已被摒弃,但是通过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建先民们的点点滴滴。#福建#

文/福建本地君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

陈支平:《福建历史文化简明读本》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