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点评】(4)
“群英诗会”第二辑作品选评
“群英诗会”第二期来稿十分踊跃,且佳作纷呈,因篇幅有限,共选录86首作品。本期点评与上期略有不同,主要采取“总分式”点评,既概括介绍各类体裁作品的特点,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点评,做到点面结合,纯属一家之言,不当处还望各位诗家词长海涵:
五绝作品点评
本期诗会共选录10首五绝,主要有写景状物、时令感怀、题图诗等题材。这些作品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多有借物喻理之佳句,如“根本随缘扎,荣枯任自然”,又有诸多灵动之句,读来赏心。现选评以下两首:
弹琴
傅筱萍
窗前调素琴,十指出清音。
虽不子期遇,长弦自辨心。
英子点评:
此绝借“弹琴”一事自然抒怀,表达了清净的自我情怀。起承勾勒一幅弹琴的画面,尤以“素”与“清”字为要,为下文的抒情铺垫。转结反用“高山流水”之典,说明自己并没有因琴而寻觅到知音,但“长弦”就是自己真正的知音,无需再寻觅。正因为“长弦”懂得“我”的心,方才流淌出“清音”来,而这“清音”,正是诗人的心声,如此自然地抒发了高洁的情怀。
秋日即景
程菊仙(湖北)
七彩高低树,金黄杂绛红。
碧云辉映处,人在画图中。
英子点评:
写“秋日”之景,如何选取角度很重要,此绝的着眼点在于“秋树”与“秋云”,较好地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秋景图。起承用语新奇,“七彩”与“高低”字眼虽然普通,但构成了一幅参差错落、多姿多彩的秋林画面,次句进一步渲染树木的颜色。转结自上而下,画面流动,然结句熟了,似可酌得更好。
七绝作品点评
本期诗会的七绝最为出彩,因篇幅有限,编者不得已忍痛割爱,共选录了27首七绝。这些七绝题材更为广泛,而且佳句迭出,足见奇思。如何鹤的“此时不是诗囊重,或许也能飞起来”,沈利斌的“青衫红袖如花伞,撑出江南一半春”,吴宗绩的“浪花冲淡思乡泪,未褪初心一寸丹”,明廷辉的“可能青帝标新意,故把花期错乱排”,陈显赫的“只恨光阴真斧手,层层入木刻沧桑”,酒卿的“青女慢行霜冻法,相思逐字过秦淮”,黄采军的“书香谁见风吹落,犹在菊花清雅开”,李轶贤的“鸟儿羡我安生日,我羡鸟儿飞碧空”,人杰地灵的“东山南岭丹青画,都是西风细细描”,王念俊的“平常一脉清溪水,借力高山便不同”,胡文汉的“未知谁肯帮磨墨,待我题诗挂日边”,闫宝林的“山花浪里飞出笑,云底牛羊变幻间”,张友福的“燕啼窗外枝梢上,怜我心情无处栖”“最喜此时居处好,下楼还有彩云扶”,韩开景的“人前莫道伤心事,抖落愁多草亦黄”“酒壶纵比乾坤小,装满他乡与故乡”等等,令人赏之不尽。现选评以下七首:
江南春
沈利斌(浙江)
酥雨长街渐湿尘,画桥金柳自垂纶。
青衫红袖如花伞,撑出江南一半春。
英子点评:
此绝最大的特点在于化句巧妙,想象奇特。起句化用唐·韩愈《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且化用无痕;次句描摹形象,以“垂纶”状金柳之态,拟人手法贴切自然,栩栩如生。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重在写柳色,此句则将柳色与柳态融为一体,极富动感。转结极为出彩,比喻新奇,“撑”不仅下得准确,而且将抽象的春天化为有形可感,似乎春天在手,妙不可言。
三沙哨兵(新韵)
吴宗绩
旭日掀开那港湾,有人站到夜深蓝。
浪花冲淡思乡泪,未褪初心一寸丹。
英子点评:
此诗采用新韵,表现了三沙哨兵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人物形象真实饱满,语言浅显新奇,情感细腻丰富。起承的画面感极强:旭日东升,顿时阳光洒满了港湾,三沙的哨兵们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直站岗至深夜。作者笔法灵动有致,诗意盎然。以“掀开”这一拟人化手法状写旭日之态,形象传神。承句之“有人”尤为含蓄,但一“站”字可知此人应是哨兵也。转句是为全诗亮点:长期驻守三沙的哨兵,思乡是人之常情,然为了保卫祖国,他们将对家乡的思念深埋心中,渐渐地以三沙为家,淡去了思乡的泪水。保卫三沙就是保卫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这种信念已经深植,“未褪初心一寸丹”很好地表现了三沙哨兵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思乡的情愫是很难冲淡的,但浪花依然可以冲淡思乡的泪水,却无法褪去他们对祖国的一片丹心。“冲淡”与“未褪”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哨兵们坚守祖国、保卫祖国的信念与决心。这样的题材很不好写,很容易写成“老干体”,然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技巧,避开了这样的“尴尬”,从而使诗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值得点赞。
己亥久旱高温寒露雨后桂花才开
明廷辉(湖北)
寒露甘霖洒玉阶,天香才始透书斋。
可能青帝标新意,故把花期错乱排。
英子点评:
此绝读来甚是有味,从中足见作者独到的观察力和新奇的想象力。起承交代久旱高温寒露雨后桂花才开的情况,转结由此生发联想:或许是百花之神喜欢标新立异吧,故意将花期打乱了。如此,情趣顿出。趣味性是衡量好诗的标准之一,此诗即是。全诗通俗易懂,然诗味甚浓。
无题
蒋小华
晓声一曲汇红尘,点染清风笑富贫。
不羨鸿天飞誉响,但求心海性情真。
英子点评:
此绝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是一首性情之作,足见作者清透诗心。诗人行走于红尘之中,清风为袖,淡看世间贫富,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转结最是彰显作者的真性情:从不羡慕那些响亮的头衔与光鲜的荣耀,只求内心的平静,永葆一份真性情——这就是真诗人的本性!晓声,乃是内心的清音,即便在红尘中歌唱,也要唱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诗写性情,其“真”尤贵。
题陈家祠
陈显赫
百年书梦转回廊,一院文明四壁香。
只恨光阴真斧手,层层入木刻沧桑。
英子点评:
此绝布局稳中见奇,起承写陈家祠以书为梦的文明史,是书香浸染了祠堂。转结借景抒情,融入自我感受,落笔精彩。一个“只恨”凸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深度感慨,难以言表,唯有叹息光阴对陈家祠的斧琢,“层层入木”巧化“入木三分”之成语,辅之以“刻”这一动词,用得圆活流转,更有穿透力。
遥悼三老书家葆春老师
黄采军
宿墨依稀纸未裁,远山寒雨带秋来。
书香谁见风吹落,犹在菊花清雅开。
英子点评:
这首悼诗别具一格,没有直接抒发悼念之情,而是以清雅的语言表达对书家葆春老师的想念,含而不露。起句的“宿墨”与“纸未裁”暗示葆春老师已然离世,次句以环境渲染出凄清的氛围,烘托出凄凉的心境,笔法含蓄,极富艺术感染力。然,人虽远去,书香仍在。转结将“书香”与“菊香”融为一体,无形之书香开在清雅的菊花里,具体可感,似可触摸,闻香如见其人,从而巧妙地表达了对葆春老师的怀念与敬意。
客居
韩开景
前路崎岖向远方,几经风雨识炎凉。
酒壶纵比乾坤小,装满他乡与故乡。
英子点评:
此绝道出了羁旅之人的复杂情怀,极具情感穿透力,扣人心弦。起承平平,道出客居他乡的感受:前方之路崎岖不平,遥遥无期,行程之中历尽几多风雨,看尽世态炎凉,难以言说,唯有借酒“诉说”,此处已是暗中埋下伏笔。转句自然宕开,将“酒壶”与“乾坤”相比,实乃想常人所未想,道常人所未道,巧妙地以乾坤衬托出酒壶中的别样意味:装满他乡与故乡。从而表达了游子的复杂感受——乾坤之大,何处有“我”身居之所;酒壶之小,却是在他乡的寄托,也是思乡的良药。这种写法在羁旅诗中是极为少见的,是为佳作,尤喜。
五律作品点评
本期诗会共选录12首五律,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等题材均有,以咏秋作品居多。凝练、含蓄、深厚的特点决定了五律的难度,在选编时总是为五律佳作犯难。统观这12首五律,虽难有本期七绝之佳句出彩,但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如范诗银的“莫负来生泪,还为十月啼”,放空心灵的“空惊天地枕,徒羡水云舟”,黄好颖的“入夜风声近,天清心自明”等,均为可赏之句。现选评如下两首:
己亥长春观谷雨雅集
高寒
山色到中庭,双峰翠作屏。
云边浮紫气,殿里悟玄经。
茶热心尤静,诗成客共宁。
超然仙阁外,一抹晚天青。
英子点评:
题为“雅集”,然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集会之场面,而是以清雅的语言从环境描写到悟经诗成,表现了超然物外的诗心。首联状景,画面极有层次,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为下文铺境;颔联由外而内,所描之景相得益彰,云边紫气与殿里玄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取景独到,意蕴深远;颈联写雅集场面,尤以上句为佳;尾联抒情,情寓景中,“一抹晚天青”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个觉“诗成客共宁”稍显呆板,然不影响全局。
重九登高处
放空心灵
重九登高处,河东百尺楼。
空惊天地枕,徒羡水云舟。
独坐听秋气,孤吟叹白头。
日斜人不去,极目大江流。
英子点评:
重九登高感怀,乃诗人之常有。此律借登高望江之事,抒发人生感慨,含蓄蕴藉,理在景中。首联交代登高之地点;颔联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是为警句,尤喜“天地枕”一语;颈联为顺承关系之流水对,深化情感,由“听秋气”而“叹白头”,说明人生易逝之理。尾联以景收束,将画面定格,意味深长。唯觉中二联的句首二字结构一样,稍显刻板,“空”与“徒”,“独”与“孤”,意思相近,词汇单薄了些。另,以题目入句,有些浪费字眼了,限制了诗的容量。
七律作品点评
本期诗会共选录20首七律,佳作不少,佳句迭出,如包德珍的“四角浑然朝夕泪,一身洒脱往来风”,熊哲林的“若问时光谁与老,芦花与我失青头”,刘正中的“寨远林深野径长,鸡鸣犬吠慢时光”,胡建业的“虹腰高架弯成梦,瀑练交鸣谱作歌”,林玲的“缠绵深处三秋约,寂寞浓时片字无”“月无黑白星无寐,云自苍黄水自流”等,现选评以下三首:
南飞雁
董万英
霜点芦花眼底收,乘烟列阵越层楼。
翔于广泽高飞冷,歇自空山渐起忧。
千里家乡千里月,一行云海一行秋。
徘徊已是西风疾,谁解鸣音情未休。
英子点评:
这首咏物诗布局合理,章法有致,用语清雅,将南飞雁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首联以秋景起笔,烘托大雁南飞的环境,尤以“乘烟”一词新颖独到;颔联写大雁飞翔与歇息的状态,句式灵动;颈联巧以重词形成回环复沓之美,正如大雁的徘徊之态,为下文铺垫,表达了大雁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尾联点题,道出南飞雁鸣声中的乡情,拟人形象。
秋夜听雨
林玲
寒夜谁怜万盏愁,穿肠苦酒虐诗囚。
月无黑白星无寐,云自苍黄水自流。
惜美人兮鸳梦误,悲家国处雁书悠。
经年一枕芭蕉雨,滴入孤灯点点秋。
英子点评:
此律写的是诗人于秋夜听雨引发的感怀,可谓是联想翩翩,此意识流正如寒夜里的秋雨。全诗句式错落灵动,用语唯美。首联从秋夜里的“万盏愁”写起,诗囚借酒消愁,实为难解也,故下一“虐”字;颔联重字对接,语意富含禅理;颈联将思绪继续延伸,反观历史上的悲情,更增秋夜里的悲凉;尾联以具有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的“芭蕉雨”强化孤独落寞之感,并以景结情。从诗中可以嗅到易安词的味道,然“鸳鸯”为双声联绵词,不要拆分为好,“鸳梦”实则“鸳鸯梦”。
偶书
何乃政(甘肃)
皇皇奖项几阴晴,直把诗情看世情。
妙计操盘能复活,锦囊施法可功成。
道行深浅由他说,银两流通冠著名。
最苦堪怜皆大碗,东城续酒到西城。
注:大碗,“大腕”。
英子点评:
此律从当今的诗词赛事引发偶感,以“直把诗情看世情”为轴心写开去。中二联道出诸多赛事的“奥妙”所在,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尾联巧借“碗”与“腕”之谐音,写出了“大腕”“苦不堪言”之状:东城续酒到西城。“名家”形态毕现,极具讽刺意味。全诗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之间引人深思。个觉中二联句式还可灵动些,四平头可避。
词部点评
本期诗会共选录12首词作,写人状物、时令感怀,各具特色。范诗银的《春声碎·记小学第一位老师的笑容》视觉独特,情趣盎然而不失词的雅正之味;刘能英的《西江月·雪中行》用语通俗而不失新奇;还有不少可品之句,令人回味,如轻拈落雪的“人生能放亦能收”,童心的“晚霞身转即朝霞”等。现选评如下两首:
西江月·雪中行
刘能英
鸡鸭抱团取暖,雪梅使劲开花。风行一路到天涯,没个人儿可嫁。
湖水皱纹深刻,雀声语调浮夸。近年得句意皆差,和者越来越寡。
英子点评:
结合全词内容来看,题为“雪中行”,用意深矣,不仅仅是雪中行之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借景而抒写人生之路。尤其是词人以口语酝酿出词的别样意味,带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让人读之若有所思。作者选取了我们常见的“鸡鸭”“雪梅”“风”“湖水”“雀声”等物象,组合成一幅雪中景观,然意在言外,耐人咀嚼。开拍用语既“俗”又显示出不俗才思,“鸡鸭抱团取暖”是常见的现象,然以此开拍,却让人眼前一亮;“雪梅使劲开花”拟人形象,“使劲”这一口语用在此处给人联想,并感受到雪梅的不易。品之,“鸡鸭”与“雪梅”应是代表两种不同的类型:群体与个体的区别。“风行一路到天涯,没个人儿可嫁”将孤独情怀渐渐显露。过片将湖水的深刻与雀声的浮夸进行对比,“湖水”与“雀声”极富寓意,结自然抖出“近年得句意皆差,和者越来越寡”的感叹,可读出词人的孤独追求与无奈情感。以常见之景道出深刻内涵,以常用口语营造不俗意境,足见作者奇思与奇情。
临江仙·双墩陶瓷人像
风清
炎雨霜华长隔世,枯桑梦底轻眠。云魂月魄袅秋烟。因谁唤醒,柳岸晓风间。
眉宇星眸留故事,光阴雕刻红颜。莞然一笑七千年。流波淮上,只影抱歌弦。
英子点评:
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出土,引起了史学、考古、民俗、民族、宗教、美术史、雕塑史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能将一个7000年的出土人像写得如此传神美丽,足见词家笔力。上片写这位少女的轻眠久睡,“因谁唤醒,柳岸晓风间”以想象故事渲染这位睡美人。过片尤佳,“光阴雕刻红颜”最为出彩,道出“红颜不老”之意,从而体现出古老的雕刻艺术,能够把美丽留住。“莞然一笑七千年”以定格了7000年的微笑凸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生动形象。“流波淮上,只影抱歌弦”以景语道出淮河流域的文化,赞美了家乡深厚的历史内蕴。全词用语典雅,耐人品读。
歌行体点评
本期古风歌行模块共选录两首作品,其中宋彩霞老师的《砀山酥梨歌》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歌行体,张金英的《椰田古寨歌》为五言体,均是摒弃生涩语言的作品。现选评宋彩霞老师的《砀山酥梨歌》:
砀山酥梨歌
宋彩霞
君不见一望无际绿荫翠,枝头风日太新美。君不见万亩梨园潮如春,酥梨更比春妩媚。风流最是梨树王,千朵万朵压枝黄。老树能倾一生爱,三百年来情意长。忽见路边摊前嫂,正用木勺开襟抱。制作梨膏真透明,坐对梨山终日好。造物端得赐我侪,便和老树站一排。深情与你合张影,夕阳树下笑颜开。我赏梨园此风采,心潮澎湃浩如海,一方佳气欲何如,生在砀山真自在。
英子点评:
砀山酥梨已有千年历史,古时候作为贡梨上奉给朝廷。此歌行五次换韵,自然顺畅,既写了梨园生气勃勃的景象,又写了酥梨的形态;既写了摊前嫂如何制作梨膏,又写了游人的留影;既写了作者观园的心情,又写出对砀山的赞美。作者笔下的万亩梨园潮如春,而酥梨更比春妩媚,以春衬托出酥梨的特点。对于摊前嫂与游人的描绘,通俗而明快,给梨园增添了无限情趣。最后以自我感受收束,间接地赞美了砀山酥梨。人、物、景、情自然融合,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砀山梨园图。
“群英诗会”第二辑作品选评亦是对诗会的总结,既有总评,又有个评,总评六个模块,个评十七首作品,均是英子之言。后续的诗会点评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式,尽可能做到不重复自己。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曾担任全国诗赛评委并点评获奖作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
《英子评诗》微刊第十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