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五)
第四章 妈妈也在成长
那些我们都曾面对的难题,让我们和孩子更亲密。
这一章一共分成七个部分
01.入园焦虑:我也曾和你一样孤独
郝景芳在这一节里,讲了她女儿晴晴不想上幼儿园,她和女儿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她是一点一点地在挖掘女儿内心真实的想法,整个过程用了一个小时,这是我们很多家长都拿不出来的耐心。我们现在都很着急,我也经常有这个问题,但是我尽量在克制自己的急性子,比如我会经常跟欢丸谈一谈,在公号里也记录过几次。这种谈话是很有价值的。
当郝景芳挖掘出来孩子的想法以后,就给孩子讲了她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通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两个人联通了,真正理解了。
这里有段话很重要。她说
有的时候,我们太容易关注孩子行为的适应了。我们要求孩子乖乖地听话,不吵不闹,遵守父母安排,遵从老师指令,守秩序,跟他人和睦相处。但这种行为良好完全不等于内心万事无虞。我们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就知道,有多少时候我们表面看上去按部就班、一切都好,可是心里的不适应却一直在被压抑。
尤其有的时候,孩子因为还小,他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去教他们如何表达,如何指认自己的情绪,这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还有关于“负面情绪”。有一次,郝景芳的女儿遇事不顺哭了,她就让女儿不要哭,可是女儿哭得更厉害了。这个场景是不是我们都经历过,很熟悉。实际上就是郝景芳压抑女儿情绪的这个动作,让她的情绪更加强烈了。如果当时发泄出来,一点点就没有了,而如果被压制住了,那么可能就会积聚出更大的爆发。
02.二胎家庭:当二宝到来,大宝想问的其实是这句话
郝景芳是独自一个人在美国带女儿的时候有的二胎,整个孕期都是她和女儿单独生活在一起,女儿陪着她一起看着弟弟在肚子里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亲密感对后来的平稳过渡,或许是颇有好处。
二胎家长要让每个孩子都满意,可能需要的不是公平,而是独属于他自己的专属感,单独和父母相处的时光。
在弟弟出生之后,郝景芳做了这么几件事来减少姐姐的失落感:
分床的准备。给姐姐的分床,让她感觉是“升级 ”而不是“降级”,重新装修了她的房间。
在晚间用比较多的时间专陪姐姐。
在弟弟出生之后,和队友做好分工。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两个孩子相处的时候做很多调节。如果老大关心老二,那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因为老大良善。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看见孩子做出的努力。
最后,孩子也有表达情绪的权利。没有谁和谁能永远无矛盾,甚至讨厌一个人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二宝出生时,大宝想问的是:他喜不喜欢我?在这种情况下,大宝的心理感知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父母让大宝感受到二宝喜欢自己,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3.原生家庭:父母影响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讲了两个故事,分别是她家的小时工和育儿嫂,这位母亲都有优秀的内在素质,也都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
故事只是故事,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基因和个人经历是教育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家庭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这些人格特征,而往往在于互动性的关系特征。家庭的总体氛围主要会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孩子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们的态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育儿因素。
在很多方面,不需要用力过猛。
我们自己对生活的平和态度,就是最好的养育态度。
04.妈妈心理:想要工作和生活都兼顾,你需要常对自己说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就是:没关系。它的含义不是“没关系,做错这点事,你也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没关系,做不好,也可以成为理想自我”,而是“没关系,成不了理想自我,也没关系”。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80分妈妈。而不是勉强自己,做一个不可能做到的100分妈妈,给自己和孩子过高的压力。
05.亲子沟通:为什么道理孩子都懂,却就是不听
本质问题就是你把对方放在了“坏角色”上,于是对方下意识反应就开始防御。解决方案就是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是让对方看到,他做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
当孩子拒绝父母的要求时,也许拒绝的并不是要求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的指责。
要改变两个想法:
执着于“应该”。应该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的零分线,应该线太高,做好了得零分,因为都是“应该的”,稍微做不好就是负分。真正让生活轻松的方法,就是对他人不抱有预期,这样别人有一点点好的地方,就都是正分。
执着于“我好”。“你看,我早就说了吧。”这就是一句想要彰显自己的话。
让对方处于“好角色”的位置上,就是关键一步。让他觉得自己是人生的英雄,产生对未来不间断的内驱力。稳定的高自尊者会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
06.逆商培养: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挫败
这一节郝景芳讲的是她女儿学跳绳的故事,相信也是很多家长的心头痛。
面对困境中的人,我们常说:放弃吧,或者,做不好就不行。前者是撤退信号,后者是压力信号。而实际上,他们需要的不是接纳现状,而是超越现状,想听到的是“你能做到”。他期望有人给他相信的力量。
相信孩子愿意做好,因此面对孩子的挫败时,没有责骂或焦虑,也没有放弃,而是等待着,帮他去寻找能启动他的那个点。
用游戏来陪伴。
看见真正的努力,在没有指令的时候自发的努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
07.父母使命: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学会逐渐撤退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可能比较理想的是这样几个阶段:呵护—引导—陪伴—港湾。人生的每个阶段里,孩子面临的挑战都不同,父母所应承担的角色也不同。父母如果能够顺利撤退,就意味着孩子独立成长的过程顺利。
好的,书的第四章我们就读到这里,下周二,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