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何一定要杀于吉?

纵观三国,曹操、刘备、孙坚三位创业者都是文武双全之人,可到了子孙后辈,能上阵杀敌的仅有孙策、曹彰、曹休、刘封、孙韶等几人,而且孙策能带着老爹留下的老兄弟们重新开创一番基业,并留下"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遗嘱,足见其政治智商极高。

可是如此一代明主,为何一定要跟于吉一个道士过不去?文武百官、母亲大人再三相劝都拦不住,坚持砍了于吉之后,自己却心神不宁,旧疾发作,26岁就英年早逝。

于吉对吴国的统治是利是弊?在孙策看来,若自己活着,一切反叛势力都兴不起什么风浪。于吉是一位民间德高望重的道士加医生,自然是利国利民的。正如魏延在诸葛亮的控制下,对蜀国来说堪称国之栋梁。在孙策的认知中,自己活着则于吉利国利民,自己死后于吉很可能为祸一方。从孙策遇刺说起。被许贡家客刺伤后,华佗的徒弟为孙策治疗,说静养百日能够康复,但如果动气,就不好治了。

正好这时袁绍派陈震进行国事访问,孙策才按下火气接待,带伤接待倒也无妨,可偏偏还喝了酒。正喝到兴头上,突然看到手下人交头接耳,一问之下才知道于吉经过,手下都要去参拜。刚刚压下去的火气借着酒劲"蹭"就窜上来了,心想:"我堂堂一国元首,带着你们这群国家主要官员正进行外交活动呢,你们居然都要去拜一个野道士!这不是给他国看笑话吗?"

但当着外人的面也不好训斥手下,只好拿于吉开刀,下令让把于吉抓来,本来可能只想给于吉一个下马威,把面子赚回来得了。可文武百官偏偏猜不透领导心思,居然还劝说孙策:"这是神仙,你不能轻易冒犯。"

于吉也是不识趣,明知道黄巾之乱刚平,张角起家的《太平要术》早已被定性为邪书,全面销毁,偏偏还告诉孙策自己得了神书《太平清领道》,光听名字也不像没有关系!更作死的是口号喊得都和张角一样:"代天宣化,普救万人。"到了这一步,孙策已经动了必杀于吉的决心。但是首席文官张昭带着文武百官苦劝不止,连陈震也出面相劝。事态严重性已经超出孙策控制,无奈之下只得先将于吉关起来,先控制在自己手中再说。这时仍未死心的文武百官又联名上书为于吉求情,虽然孙策对于吉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但在这种举国反对的情况下,实在无法一意孤行。好在这时终于有了看懂领导心思的人,吕范为孙策送上杀于吉的理由:"最近江东大旱,于吉不是号称神仙吗?那就让他求雨治旱,如果求不到雨,就证明这是个骗子,再杀不迟。"

孙策立刻让于吉登坛求雨。求雨当然不可能,但偏偏这天还真下了场大雨,文武百官和围观百姓不等孙策下令就解开于吉的绳索,不顾满地泥泞拜倒在于吉面前。孙策不敢在等,急忙亲自拔剑来杀于吉,又被百官拦住,这下孙策再不顾忌,终于撕破脸皮,吼出内心深处的担忧:"你们想造反吗!?"百官也总算明白了孙策的决心,不敢再拦,于吉终于人头落地。孙策杀于吉,看似是一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荒诞,其实是政权和宗教之间的一次斗争,最终孙策以命换得江东政权稳定,已经说不得谁输谁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