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富英先生唱念中的“pia”音
一脉相承七代人,除去最早的谭志道唱老旦外,六代须生,菊坛独此一家,谭家可谓一部浓缩的京剧史。其中位列“四大须生”的谭富英先生,上有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三代,下有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不折不扣的承上启下的旗帜性人物。其所创“新谭派”在继承祖父“老谭派”的基础上,吸收余派演唱技巧,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了酣畅流漓,质朴大方,醇厚通透,文武兼擅的艺术风格。
有人觉得晚年的谭先生在唱念中“pia”音越来越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吐字发声、行腔归韵其实是一个流派最主要的标志,谭先生的这种唱法也正是“新谭派”特色之一。
与麒派的“沙哑”、奚派的“洞箫”、裘派的“鼻音”是一个道理。
1:何为“pia”音
所说谭先生的“pia”音,一般多称为“舌侧音”。即丹田气从舌两侧发出,通过膛、颚形成共鸣音。这是一种科学的、较为特殊、又很高级的发声部位、方法。
(谭小培祖孙三代)
2:先天嗓音
谭富英先生有着极好的嗓音条件,高、宽、亮、厚,既响堂又挂味,清亮甜美,膛音、脑后音、口腔共鸣都非常好,气与力结合得相当巧妙。特别是他的膛音运用技巧炉火纯青,这种“pia”音的巧妙运用,使他的嗓音条件得到了充分的、完美发挥。
3:戒烟的影响
谭先生早期有“吸烟”的恶习,登场前必须“提神”,一向有嗓子越唱越开,一出戏越到后面唱的越好的说法。建国后慢慢戒掉了不良嗜好,没有了刺激伤害,嗓子本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4:艺术特色
“新谭派”相比“老谭派”,少了“叫天”的尖利,多了平和圆润的韵味,既有嗓音条件不同祖上的原因,也有京剧整体发展趋势的影响。谭富英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的运用“舌侧音”,与其他流派的脑后音、龙音、虎音、炸音、撕音、擞音等不同发声技巧一样,成为自己流派的艺术特色和标签。
(谭富英先生改孙子谭孝曾说戏)
5:晚年演唱风格
从50年代后期,谭先生的演唱风格有了较为明显的升华,以《赵氏孤儿》、《捉放曹》、《洪洋洞》、《十道本》的“唐王”、《状元媒》的“宋王”等剧为代表,逐渐摆脱前期过分依赖嗓子的唱法,显得更加舒展大方,从容不迫,韵味愈加醇厚,功力更加老道。“舌侧音”的运用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使谭派“音域宽广、嗓音通透”的唱腔风格更进一步。
6:演唱技巧
很多嗓音条件非常好的演员,中年“塌中”,甚至一字不出而不得不退出舞台。如高派的高庆奎,究其原因就是用嗓不够科学所致。谭富英先生巧妙运用“pia”音,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唱法,在保证音量、保证音色、保证亮度、保证调门的前提下,既省嗓子,又省力气。
其实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不信您试着运用“pia”音唱唱,感觉一下就明白了。
(谭元寿祖孙三代)
谭富英先生之后,元寿老较好的继承了这种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至谭孝曾、谭正岩父子同样的发音、唱法却遭到颇多非议,家学渊源,效曾父子掌握这种发声方法技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之所以给人距离谭富英先生相去甚远的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嗓子本身的“通透性”达不到支撑这种唱法的要求,通俗点讲,就是嗓子没喊出来。高级的“舌侧音”变成了拙劣的“嗓子眼儿音”。没有了旧科班严苛的训练,自身再缺乏使命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踏踏实实的刻苦练功,没有一条过硬的嗓子,运用这种唱法效果不佳也就难免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