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河南济华骨科医院院长、投资人蒋萌经常要接到地产公司的问询,向他打听,能否在公司重金投资的养老社区,配套建一所康复医院。
近三年来,蒋萌注意到,康复医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的关注,特别是房地产和保险公司。
在2016年后开始至今的第二波康复医院建设潮中,地产和保险成为了两个最大的“玩家”。万科、恒大等多个大中型地产商在康复医院上都投入了重金。在他们自己开发的养老社区的床位销售上,提供医疗配套“康复医院”,成为了一大卖点。
这些康复医院的床位普遍在100多张,投资额在1亿到3亿之间。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地产和保险带动的这股热潮,近年来愈演愈热。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入场康复医院,其中很多跨界而来。
主业是皮革生意的海宁皮城2017年在海宁开办第一家康复专科医院;原主营为水产养殖的大湖股份在2020年用3.75亿元拿下东方华康(一家康复护理医疗管理公司)60%股权;原主业是粘胶短纤、棉浆粕的澳洋科技从2015年开始就转型大健康产业,今年5月更是拟以17.4亿剥离化学纤维板块,全力掘金康复医疗行业。
电器行业也不甘落后,2017年7月,被称为海尔医疗的“长子”——上海永慈康复医院正式开业,海尔布局大健康产业的第一个项目同样是康复医院。
奥克斯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三星电气则在2015年直接更名三星医疗。今年4月,三星医疗宣布拟耗资9.4亿元收购3家康复医院。
在这股热潮中,一个最新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原本“重临床、轻康复“的公立医疗系统也大步入场。
在床位周转率、住院天数等医疗效率的指标考核下,虽然本院没有空间扩张床位发展康复,但是近年来,在医院扩张的冲动下,通过建分院、或者康复专科医院的方式,公立医院成为了康复医院市场最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的11个大型的康复医院,大多由公立医院牵头,例如武汉同济国际康复医学中心、浙江绍兴第二医院兰亭院区(康复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院。和社会资本主要建设床位在100-300张的二级康复医院不一样,这些康复医院大多是规模更大的三级医院,床位甚至超过1000张,建设完工时间大多都在未来两年之内。
和医疗大健康、养老紧密联系的康复,吸引了公立、民营医院和社会资本,已经打造出一个具有万亿潜力的巨大市场。在”健康城”、“医养深度结合”、“CCRC闭环管理”等热门概念的推波助澜下,康复的春天看起来就在眼前。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资本加速民营医院整合
2021医美、辅助生殖崛起
大健康各赛道百花齐放,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疗服务永远是其中的核心。因为民营医院股权结构和退出途径相对清晰,始终是贯穿投资的主旋律。
以2020年为例,普华永道数据显示,当年与医院相关的交易数量一共91起,交易金额120亿元,相比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交易金额占比达76%,交易数量占比达88%,是绝对的主流。
“从2020年到2021年5月,一共披露出来的大健康产业交易总额是888亿,其中医院相关的是207亿。”钱立强说。这些交易趋势明显,一是营利性医院控股型收购增加。2013年,控股型医院交易占比仅有37%,参股型医院则达到了63%。但是,在2021年前五个月,控股型医院交易占比上升至58%。
营利性医院控股型收购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性医院转营利性受阻,营利性医院牌照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营利性医院的公司体制,在并表、转手出售、上市退出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我们认为,在医院领域,更多的企业愿意做控股的投资,主要解决的是头部整合和核心价值效益实现的问题。而对于其他的消费领域包括数字领域,财务投资人更多,他们更愿意赌一些赛道的发展和管理层的开拓能力。”钱立强说。
第二个趋势是,上市公司集团化、连锁化加速。“现在民营医院正面临发展的新机遇,未来2、3年将迎来行业整合,大浪淘沙。已经上市的医疗企业有很多的优势,它们具备体系化的整合能力,效率高,特别是有专科特长的企业,可以为被收购医院,在学科技术、人才管控、品牌导入等方面赋能。这些上市公司具备经验,也有募资的能力,以及明确的资本退出的路径,会成为未来2、3年内行业整合的引领者。”
典型的一个案例是,今年4月及5月,海吉亚医疗相继用17.36亿元、6.42亿元收购苏州永鼎医院、贺州广济医院。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普华永道《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
信息来源:私募通、汤森路透、公开信息及普华永道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第三个趋势,前几年热门赛道集中在眼科、妇幼、口腔等,但在2021年,医美、辅助生殖却成为了最受欢迎赛道。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3-2021年前五个月,医美的交易规模为45亿元,在眼科、妇幼、口腔等十个专科领域中,占比为14%。其中,大部分都是今年的贡献——2021年前五个月,医美的交易规模就达到了11亿元,占比高达38%。
“这些消费型、服务型的医疗,医保占比很低,定价自主权比较大,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并且医美、辅助生殖都有牌照,现在在市场中,牌照业务有一定独占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领域会在过去的这几个月受到投资界特别关注。”钱立强说。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数字医疗,火爆之下何时变现?
钱立强亦提到了一个近期投资非常火爆的领域——数字医疗。
数字医疗企业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好大夫在线等ToC求医问药的公司,另一类则是为为toC的玩家或者医院的互联网化提供数字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ToB公司,它们均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青睐。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实际上,早在2015-2016年,数字医疗即受到资本热捧,但是当时商业模式无法落地,企业难以盈利,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而疫情则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利好,线上问诊终于得以与医保对接,政府鼓励下,互联网医院纷纷涌现,行业迎来“第二春”。
不过,钱立强坦言,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仍处于流量获取红利期和流量变现初期,行业仍在探索解决方案的最佳时间并积累“Know how”。
“这个行业太新了,在国内没有什么成功的个体案例。最开始从查大夫、预约挂号,后来发展到轻问诊、在线药房,现在还有首诊、医保的打通。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健康产业的玩家都在讲互联网战略,但是据我们统计,在线的问诊量仅占总问诊量的6%,大部分还是消费类的,在线上销售的处方药,仅占总销售量的不到8%,线上器材的销售仅有17%左右。相比美国,中国的数字医疗和互联网医疗还是有很多可渗透的空间。”钱立强说。
回顾近10年健康产业投资,2021医疗服务行业正呈现这三大趋势
普华永道《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
信息来源: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开资料搜集普华永道分析
而那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尚未真正建立。钱立强表示,理想的场景是能够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服务,院内院外协同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对数据的质量、算力、互联互通,特别是我们的医疗服务人员对这种新的模式的接受程度的要求其实都很高,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是做数据的采集、收集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做一些增值服务或者医疗消费的深耕,做一些用户画像,没有把数据和医疗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医疗服务的质的变化。”
“互联网医疗,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将来一定会有发展,但问题是谁会先跑出来?以什么模式跑出来?初创企业需要证明'不赚钱如何活下去’,头部企业需要证明'高估值如何撑下去’”钱立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