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只有五十三字的书法,造诣深厚,被人称为“天下第五行书”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一封信札,正文共五十三字。其内容是说,他午睡醒来之时,感到腹味舒适,此时恰逢有人馈赠用韭花做的食品,觉得非常可口,遂执笔表示谢意。可以想象,书家此时的心境正是闲适之极,提笔作书,想必是“怏然自足”。这样的心态所写出的作品给人深刻的印象便是轻松畅达、萧散有致。这就为《韭花帖》奠定了一个基调;旷达、高远、悠闲、自在的情怀韵致。

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态对书法作品的风格、艺术表现力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稿》是在一种悲愤的心境下完成的,因而显示出一种悲昂的艺术效果。而杨凝式的《韭花帖》则截然不同,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超迈境界。我们无论是欣赏一幅作品,还是欲将其作为范本进行临摹,都必须首先把握其基调,这如同一首乐曲,如果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悠扬舒缓的情调,那么,就不宜采用迪斯科的节奏,书法亦然。

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五行书”

实践当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书法爱好者,对于所选的范本不作仔细的揣摹,首先不从整体上去把握范本的基调,拿来便临,临之不像,却又难以找到原因,便大喊其难。于是便另立门户,改换门庭,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上说,对一幅作品基调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从意趣上看,《韭花帖》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意趣,用笔沉稳果断,笔力内含却呈现出飘逸之美,没有对《兰亭序》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功力是很难写出如此精妙的作品的。《韭花帖》最奇特之处,是在它巧妙的结体与章法布局中,换言之,是在它的大、小章法中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唐以来书法极讲究气与力的结合,创造了很多神完气足的传世佳作,但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滞之作。

于书法上,“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其实在唐宋两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正是杨凝式,应该叫是“杨氏桥”。他以无所顾忌、无所牵累的心态书写自己的心灵,不期然地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自见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米芾形容杨凝式的草书“天真烂漫”,“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宋人欣赏杨凝式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时,就特别推崇他的《韭花帖》。

杨凝式此帖当属行楷,书家既不有意追求一种整齐的装饰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大章法中采用的却是完全适合当时心态下的闲庭信步式的情景,走走停停,有意无意,边前行而边赏景。特别是从第三行起,书家更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又不失行气,字与字之间拉开不等的距离,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间小花,点缀有序。

通篇看来,字距大于行距,这些都是《兰亭序》所未有的格局,而杨凝式却将它处理的恰到好处。从小章法上看,书家也同样为了整体的需要,安排的错落有致,疏密对比强烈。茂密而不使透风的字如:“兴、当、报、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马的字如“正、花、实、伏”等字。这些疏密的交错变化与大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横生,精妙无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