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收藏的博与专
读《贾又福学画手札》,他学他的画,我想我的事,大有趣味。
贾先生说:“博”与“专”。博是重要的,但“专”更重要。不能因“博”而误了“专”,而是博要为了“专”。要有一个“主心骨”,一切所谓博,都绕着它,为它服务。不能散下大片收拢不起来。要大片儿,也要有尖儿。一切东西,对于你的“专”有助的就是重点。
贾先生讲“博”与“专”,讲的是画画,讲得好。所以我专门照相转给彦舟兄弟看。读这段话,艺术家想艺术家的事儿,写字,画画,刻印章,摆弄瓷器,不管干嘛,只要牵涉传承,都该尽量广博,看得越多,临得越多,借鉴得越多,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做好。但广种还得薄收,涉猎再多,终要突出自我,在“专”字上杀开一条血路。
读这段话,琢磨到我的收藏。我有“主心骨”么?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总之犹疑,说不清道不明。说有,应该在“市场定位”上,这点比较明晰。我就那点儿少之又少可怜的散碎银子,只能以藏养藏,买时就琢磨卖,不然转不动。说没有,大概在眼红名家上,手里拮据,又想占有石涛、八大,忒矛盾!
我经常琢磨收藏的路,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博”与“专”的不断取舍中走过的。“博”的好处,所谓“以销定产”,所谓“多角经营”,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都是它的表现。市场冷淡时,这好处更明显,越“博”越可能有销路。“专”的好处,可以做精,做细,做成专卖,做成大品牌,某一作者在你那里最权威、最全面!
我还在走“博”的路。有朋友建议我回笼资金,走“越藏越少”的路,最后藏几件、十几件、几十件大家巨作就行了。我认真听,认真想,认真规划,觉得很对,假如我很有钱,一定采纳这意见。但我已经“博”了,而且屡屡尝到“博”的甜头,思路被束缚了,对作品的占有“量”欲望更强烈,多了有玩头儿,玩着也放心,就这么玩吧。
但我承认“专”的好。假如我把所有作品都变卖了,然后倾力拿一到两件齐白石、黄宾虹,甚至金农、八大等大家名作,好茶一瓯,净室独坐,捻须细赏,浅吟低唱,应该极其享受了。可我不是能静的人,也没有足够保安措施,还是小打小闹,卖出买进,天天有点小流水,偶尔还能挣一笔,更能刺激我的收藏欲。博到数再专,权且如此。
2016-03-22 22:30:30 于镂月裁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