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阴阳八卦的神秘真相一、何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学中的阴阳八卦,对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对它的起源和最初所代表的真相,几千年来,却鲜有人知。今天就为大家揭示阴阳八卦的神秘真相,本文为第一章。
《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子五十多岁时,学《易》之后,写下了总结性的《易传.系辞》,在《易传.系辞》中,孔子对八卦的起源,做了精准的描述。
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很多道家真人和儒家名士,都忽略了这一句最为关键的地方!
是,在《说文》中的解释是:是,直也。以日为正,曰是。
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不是在说大白话【太极生两仪】,而是在具体讲述太极生两仪的方法——以记录太阳正午直射点来生成两仪!
怎样记录太阳正午直射点呢?答案是:使用日晷。
方法是,将日晷对准太阳倾斜一个角度安放,每天正午前后,记录日晷上的日影最低点,这个最低点,就是当天的太阳正午直射点了。如果对的比较准的话,太阳正午直射点,会一直保持在圆形日晷的南北中轴线上。
当太阳正午直射点,到达最北时,这一点就叫做冬至点;到达最南时,这一点就叫做夏至点。这叫做两仪!
太阳正午直射点,从冬至点移动到夏至点,再从夏至点回到冬至点,就是完整的一年了。
日晷很早就被发明了,但是古人没有数学知识,所以只能大致了解一年的日照变化,而不能掌握时节。而到了伏羲氏的时代,为了迁徙和原始农业生产的需要,伏羲氏决定要对一年的时间,做一个准确的分割。
人文始祖——伏羲氏
于是,伏羲氏先将日晷分为八个等份,然后静静等待太阳正午直射点到达夏至点。
到了夏至时,每当月圆那天,伏羲氏就将日晷逆时针旋转1/8等份,然后在白天记录太阳正午直射点。旋转四次后,太阳正午直射点将到达日晷的圆心;并且,日晷上标识的夏至点,此时已经跑到最北的冬至点位置了,所以,要对日晷进行归位。
所以此后每当月圆时,伏羲氏开始反方向顺时针旋转日晷1/8等份,并记录白天的太阳正午直射点。这样一直记录到冬至。
夏至点到达正北后,再反方向旋转日晷,使其归位
这时,伏羲氏会在日晷上找到八个点(包括圆心的话,就是九个点)。这八个点,可以大致将半年的时间划分为8等份,一年16等份。这样,最早的农历,就诞生了!虽然谈不上十分精准,但对于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古人来说,已经是非常的科学了。
有人会问,不旋转日晷,同样可以在日晷的南北中轴线上得到这些点,为何一定要旋转日晷呢?
答案是,伏羲氏需要将这个历法,配合在五位方向图中,来实现天文与地理的结合!使用一张图既能表达历法,又能表达方位!
不知道什么是五位方向图的,可以参考本人头条号的另一篇揭秘文章《五行,起源于地理,完善于数学,终将指引人类的未来发展》
伏羲氏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传说他在渭水的卦台山,冥思苦想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一只龙马跳跃而出,身上有着一副神奇的图案,史称【河图】。
河图,至今依然批着神秘的外衣,但从现有的认识来看,河图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表达了十进制。
这顿时启发了伏羲氏,于是伏羲氏,终于找到办法,使用一个图形就可以将历法和五位方向图整合在一起了!
那就是将日晷分为八个等份,表示八个地理方向。同时,逆时针旋转日晷四次,再顺时针旋转日晷四次,在八个方向上,记录太阳正午直射点,再用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以表达天文时节和阴阳,阴阳同时又表达天地上下两个方向,所以这也实现了对十进制的描述!
当然旋转日晷比较麻烦,所以,由此,伏羲氏,做出了先天太极八卦图!
所以,这才叫【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对日晷的旋转,则产生了术数,夏至点正南的乾为一;东南的兑为二;正东的离为三;东南的震为四;然后太阳正午直射点到达中间点后,再反方向旋转,使日晷复位。因此,西南的巽为五,正西的坎为六,西北的艮为七,正北的坤为八。这些数字,正代表了日晷的转动方向!
有了阴阳八卦图,中国古人,终于可以上识天文,下识地理,无论迁徙和生产,从此都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
伏羲氏记录太阳正午直射点,不仅是历法的起源,也是太极图和八卦的起源,十进制取代五进制之后,中华文明终于从此得以启航,远远超越了地球上同时代的其它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