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学校

大大的眼睛,明亮的微笑。她的回忆像一册陈旧的小学课本哗哗翻开,那些山村里的故事从山路上向我走来。

那是一个清寒的山区早晨,我和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崔松、当地作家杨旭和铜仁市扶贫办小袁从县城出发。车在盘山路上穿云破雾转了无数圈,再乘船渡过乌江,再翻山越岭,才抵达杜典娥的家,那也是她的学校。沿路的牌子上标明:桶井乡、下坪村、大屋基组——一个深山里的老村。一座陈旧简陋的木加砖小二层建筑,静静伫立在半山坡上。这是学校吗?完全不像!几十年来,这里上课不定时,学生没定数,小学三个年级集中在一个屋,校长、班主任、语文、算术、绘画等各科教师就她一个。孩子学到三年级就走人——去山那边或乌江对岸的正规学校了。这里另有一个杂工、厨师兼保安员,是杜典娥的丈夫简光轩。孩子们集合时,杜典娥便敲响挂在门框上的一个铁盘子——已经锈成文物了(现已改成电铃)。教室里挂着一块小黑板,墙上贴着一些儿童画,彩色塑料的小桌小凳东一个西一个。孩子们挤在桌边,有的在写生字,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算术题。隔壁是灶间、堂屋兼办公室,院里放着做游戏的小滑梯等等,一切那么陈旧、简陋。只有星期一在门前小院落举行升旗仪式时,气氛才变得特别郑重庄严。杜典娥用手机放着国歌,丈夫用绳子拉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她和学生们肃立整齐,随着乐曲高唱国歌。院子围栏的前面,是一片陡坡和散落在绿树中的民居,再往前看,是云雾缭绕的群山和山后不可知的世界……附近一代代山区里的泥娃娃,就这样在杜典娥的泪眼和挥别的手势中走过。不过,不要小瞧这所“不正规”的学校,如今它已是在县教委正式注册的一所“名校”了。

杜典娥生于1967年,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困难年代,贵州农村很少送女孩子上学,一是因为穷,块儿八毛的学费也掏不起;二是因为重男轻女的老观念: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干嘛为别人家花钱培养孩子呢。典娥的父母没文化,但母亲是老党员,觉悟很高也很有见识。当年母亲去县城开会,写不出自己名字,看不懂报告,不敢出门,因为不认识街牌。尝了许多“睁眼瞎”之苦,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女儿读书——这在大屋基村是头一例,算是开一代新风。每天天不亮,母亲就催小典娥起身,揣上几个洋芋去上学。路上要翻一座大山,那时天还黑着,小典娥害怕,只好等着小伙伴会合了一起走。冬天来了,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提上一个小烘笼,手冻了就放在上面烘烘(我在当地“乡愁馆”看到一个展品:是竹编的小笼,里面放一个粗瓷小碗或铁盘,冬天夜里出门时装些火炭,既可照亮又可取暖)。到了乡上的小学校,上课到午休,孩子们各用三块石头搭一个小灶,用带来的米或洋芋煮一碗稀粥喝下去,下午接着上课。因为典娥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在生产队拿不到多少工分,生活极为贫困,挖野菜草根是小典娥的主要差事。因为交不上学费,她几次辍学又几次复读,直到1987年才初中毕业,这一年她已经20岁了,比同年级的孩子大了五岁。到这个岁数,一般农家姑娘早是孩子妈了。杜典娥是孝顺孩子。她曾想过考高中或中专,但给家里增加负担,她不忍。又想去外地打工,那就得扔下孤独而日渐衰老的父母,她还是不忍,因此一直在犹豫和纠结。那些日子,上山种地放猪,和周边许多农家姑娘接触多了,大家都特别羡慕她能读报写字。她们普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卖米卖菜不会算账,进县城两眼一抹黑。有的外出打工,雇主听说她们不识字,又说一口难懂的土话,挥挥手就打发走了,姑娘们只好回到闭塞而寂寞的山村,等着嫁人生子,一代代重复着老辈儿的贫穷与忧伤。有几次,从未进过校门的年轻女孩跑到杜家,让典娥教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揣好那张字条兴冲冲地跑了。她们说,外出打工,能签上名字领到工资就行了。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杜典娥充满同情又深感痛楚——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管什么用呢?没有文化,注定她们只是简单的劳力,很难创造新的人生。

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母亲问典娥,你怎么还不走呢?典娥说,舍不得你们呗!其实她有了心思。一天,村主任来看望她的父母,说起大屋基村的贫困与落后,光棍和文盲太多,孩子上学太远太累,杜典娥突然问,我在村里办个小学,行不?村主任吃惊地说,办学校可不是吹泡泡儿,没钱没房没老师,咋个办?杜典娥说,我当老师,我家当教室,把孩子找来教他们认字,有啥难的?不过我只有初中文化,教不了高年级,三年级以内肯定行。一句话像透窗而进的阳光,照亮了杜家的棚屋,也照亮了村主任的思路。

村主任和父母一起兴奋地叫:“要的!”

事情操办起来,杜典娥才发现,自家局促的小地面根本无法办学,孩子们连活动场所也没有。在老党员母亲的主持下,全家作出决定:用自家的田置换邻居家的地,就可以腾出20多平方米的小操场。接着要扩房、铺路,父亲便借了些钱,带人上山炸石头,雇来的人每担100斤石头、走两公里到家,给3元钱。

村委会没钱没物,只是送来几块木板,帮着做了一些小桌小凳。这期间,杜典娥跑遍周边各个山村,走家串户,动员所有适龄孩子来上学,说他们再不用大黑天提着小烘笼翻山越岭了。乡亲们问,没钱咋办?杜典娥说,每年只交6斤米,交不上的可以记账,啥时有啥时给。没课本咋办?母亲大义凛然地说,把家里的牛卖了!1987年9月1日,这个没名没照、只有一个无证老师的“私立”山村小学开学了。方圆十里八乡的30多个孩子背着空书包欢天喜地地跑来,最大的三个女孩17岁,其中两个有了未婚夫,最小的男孩6岁。上午9时整,母亲敲响了挂在门框上的“铁盘钟”,父亲把桌凳摆整齐,杜典娥拿着自备的教学笔记走进“课堂”,宣布开课。因为有些学生读过一二年就辍学了,典娥便把学生分为三个年级,开始在一间房里“轮番作战”:给一年级小豆包上课,就安排二年级做作业,三年级做游戏。就这样,数百年沉寂无声的大屋基村,第一次响起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完全不懂“业务”的杜典娥没按小学教材来,她教的第一个字是“人”,第一个名词是“中国”。在学生花名册上,有三分之一以上没打钩,意味着这些孩子的6斤米“学费”没交上。购买每年两学期的课本,对个头儿小小的杜典娥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有在乌江对岸的稳坪镇才能买到。每次,杜典娥清早起身,徒步翻山再乘船过江已是夜晚,得花钱找个地方住一宿。第二天再去镇上买回两大包课本,又要大半天,晚上再住一夜。第三天背上死沉的课本乘船过江,再爬山过沟,折腾到晚上才能回到大屋基村。不过,她也有意外“收获”。有一次,一个学生家长说,对岸的长江村有一个姓简的农户是他亲戚,可以借住在他家,省点住宿钱。杜典娥很高兴,如约去了。户主老简早年当过七年兵,豪爽热情,听了典娥办学的经历,老简深为感动,第二天便命令大儿子简光轩帮着典娥背书过江,送她到村。简光轩黑黑的,老实巴交,很少说话,光会笑。这以后,杜典娥凡是过江办事,就住在简家。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越来越亲近了,第二年典娥又去买课本,路上简光轩对她说,我看你家就缺一个帮你背书的人,这事儿就让我包了吧。杜典娥羞红着小脸,给了他一拳。这一拳直把小伙子打进屋,当了上门女婿,一直住到现在,“职业”是学校敲钟人兼杂工。

杜典娥只能教到三年级。到了四年级,孩子长高了一些,胆子也大了,就可以到江对岸的镇小学继续就学了。一年又一年,一批批孩子来了又走了。杜典娥的贡献是,在山区农民生活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实施的年月里,附近山村所有适龄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无一“漏网”全部上学读书了,这是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敬重的小小伟业啊!这件事感动了德江县领导。七年之后(1994年),有关部门给杜典娥一个“代课教师”的名义,每月补助60元。21年之后(2008 年),杜典娥又办了学前班,总共有100多个孩子。家里装不下,杜家只好自费请人请马,从10里之外的砖厂拉回水泥砖,加盖了小二层,每块砖到家的成本5元钱。22年之后(2009年),杜典娥考上正式教师,月工资3000多元,她终于能松口气了。32年之后(2019年),杜典娥已是乌发染霜,而她的微笑依然明朗。谈到她的学生,杜典娥充满骄傲和幸福感。32年来,她总共教过1500多个孩子,三年级离开后,其中有二十多个后来上了大学,当了干部。中午我在她家吃便饭时,杜老师拿来一个陈旧乌黑的本子给我看,那是登记历年“6斤米”学费的账本,名字后面打了钩的是交过的,还有少许没打钩的是至今欠着的。杜典娥笑着说,我整整教了三代人,有好些打了钩的,是后来儿子、孙子帮着还上的。这个账本我还留着,其实不是为了记账,它是我一生的记录和纪念品了。眼下,这所“一个人的学校”有14个学生,1个一年级,4个二年级,9个学前班,还有一个城里来的姑娘——志愿者陈华玲。杜老师说,这几年来,来我这儿上学的孩子不多了,因为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工程,很多村民富了,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那边条件好,老师教得也比我好,我当然为他们高兴。

谢谢您,杜典娥老师!在亿万人民努力奋斗、脱贫致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你默默为山里孩子开辟出通往梦想的一条路。没有你的艰辛付出,也许很多人的梦想已早早失落在犁杖后面了。甚至,他们不可能有梦想。

(0)

相关推荐

  • 昨日记||假不假,真归真

    笔记时间:2020年9月6日 农历:庚子年七月二十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山马兰,摄于隽水镇柳峦村8组 原文约1600字,有删节 预计阅读所需时间4分钟 周日.假日.6点起 ...

  • 辛劳的母亲

    过年是走亲串友.心情愉快的好日子.偏偏母亲今年初六得了面部神经炎,这让勤快好强的母亲很是烦恼.面部神经炎虽算不上大病,但是半边的面部麻痹,说话吃饭很不方便,也影响面相美观.开始的五六天,母亲很配合,针 ...

  • 那年,我在官庄王家河小学······ /刘欣悦

    精致一个梦 刘欣悦 我们乐的追忆旧地的一草一木,虽有几多痛苦但亦有几多甜蜜--这至少可以有力的证明,远方有片我们曾经热爱过的土地,并以此来慰藉自己.或许在那里我们圆了自己一个精致的梦. 一九九六年我所 ...

  • 湖北省大冶市代表团到访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新加坡诺顿国际学校调研

    4月23日湖北省大冶市代表团大冶市政府副市长刘飞.大冶市教育局书记市政府督导室主任成国胜.大冶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局长张松.大冶市招商局局长尹义军.大冶市教育局副局长曹玉容及大冶市社会力量办主任周瑾超一行 ...

  • 校长如何找到改变学校的抓手?丨头条

    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对外争取资源,对内实施管理,落实培养目标,完成教育使命.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工作却极富挑战, 我们可以借鉴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诊断模型.学校战略规划和学生自主选课(学校课 ...

  • 投资26.3亿元,天水这两所学校将整体搬迁!

    近日,针对网友反映天水高等教育发展建议的问题,天水市教育局对此进行了答复,天水市对天水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等升格发展工作进行调研,积极谋划推动学院升格建设工作.同时,对天水师范学院升格创建天水师范大学工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民办学校后半期工作思路:以招生为中心,以...

    民办学校后半期工作思路: 以招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活动为线索,以创新为引擎! 抓师德,提质量,保安全,创特色,促发展. 目标:一所值得把孩子送进来学校.

  • 徐州大专培训哪个学校口碑好

    升学历.到上元教育 成考热门专业之一关于会计专业,你知道多少? 在美国和中国,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04年开始剧增.跟其他专业相比,就业形势一直是不错的. 会计 ...

  • 中法双语阅读丨法国初高中生本周一返回学校上课

    Coronavirus : Collégiens et lycéens retrouvent ce lundi leurs salles de cours C'est le grand jour po ...

  • 钟启泉:所谓的“好学校”是什么样子?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麦田里的守望者 亲子群星 - 致家长老师同学的一封信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quo ...

  • 天大,来接力!我和我的学校 · 红色记忆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今天,天津大学接力北京大学为你讲述 我和我的学校:红色记忆篇 ↓↓↓点击视频↓↓↓ 一起来感受,天大青年的故事 翻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历史,她以"兴学强国&quo ...

  • 大手笔!潍坊这所学校最近进展来了

    最潍坊 潍坊人,潍坊事儿,看了心里奇抖劲儿~ 公众号 目前, 站南广场片区的 潍阳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 五座单体建筑已经封顶, 风雨操场.综合楼.宿舍 和食堂主体施工正在进行. 潍阳学校是潍城区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