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把尺子的“五级增量评价”
随着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难点逐渐从平等性、补偿性转向“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差异性;教育公平的重心也从外部资源配置的公平转向学校内部的由管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所带来的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在以资源投入为标志的起点公平基本实现的前提下,因地域、环境、师资、生源等客观因素带来的教育过程、结果的不公日益凸显。如果依然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校,势必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优质生源、优秀师资争夺更为激烈,也会使处于资源链末端的学校挫败感增强。如何正视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的成长?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增值评价不失为一种选择。
江干区位于浙江省杭州东部,曾是城乡接合部,是杭州的菜篮子基地。全区有4个乡镇4个街道,农村人口占一半以上。辖区内城乡差异原本比较明显,加之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聚在农村,使得这种差异进一步拉大,区域整体教育质量不高。
借鉴增值评价理念,江干区开展了类增值评价的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研究,引导学校立足起点、正视差距、关注进步、着眼发展。我们的宗旨是不比别人比自己,不比分数比进步。这一评价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校,特别是激活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动力,使其树立了发展的信心。
“五级增量评价”,即将全区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入学成绩分别按从高到低分A、B、C、D、E五个层级,其中A占20%、B占25%、C占25%、D占20%、E占10%。根据每所学校在全区五个层级中所占学生数,测算出该校新生四门学科五级等第的实际百分率,以此作为该校该年级相应学科评价的起点数据。每年关注该校各年级各学科各层级学生的变化情况,根据每学科五个层级的分层指数和总体指数变化趋势,对该校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估,为学校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使区域内生源显著差异的学校拥有了相对公平的比较平台,鼓励学校和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该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立足学生起点,增强学校信心。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方案,始终关注“全体、过程、起点”三个关键词。全体,是指评价的对象不只是优生,而是学校的全体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过程,是指不以一次性的中考绝对成绩评价学校,而是关注每一年学校在全体学生各学科发展中所作出的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的可能;起点,是指不简单以实际的学习结果评价学校,而是考虑学校客观存在的生源差异,以学生入学前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成绩进步为基础,即排除地域、生源、家庭文化背景等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评价学校、教师对学生成绩增长的“净”价值所发挥的作用。
依托检测数据,创生本土方案。欧美等国家的增值评价研究基于庞大的数据,得益于多元统计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项严谨、复杂的科学研究。鉴于有限的技术水平,我们不可能完全参照国外增值评价的统计方式,需要结合实际实施本土化研究。为此,江干区建立了质量监测中心,组建了评价团队,建设并完善区域学生信息大数据库。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与专业科研机构、教育技术公司合作,将比较复杂的统计过程交给他们处理,共同完成数据分析和反馈报告,并依托专业机构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评价队伍的专业水平。
实施反馈跟进,促进教学改进。区域实施增值评价的目的并非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希望学校立足起点、依托数据,分析现有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业“增值”的问题,促进教学改进。为此,我们形成区、校、学科三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机制,撰写一系列分析报告,为学校改进教学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和技术支持。教研部门根据反馈的数据,及时总结增量明显的学校教学经验,在全区推广。同时,发现区域共性问题和学校间差异性问题,开展跟进式的学校调研、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学校诊断课堂教学现状寻求有效策略。学校根据质量分析报告和原始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分析,进一步查找问题。同时,立足本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学业水平开展校本研究,寻求新的增长点,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进步。
单一的分数指标无法反映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全部贡献,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全部价值。因此,在实施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的同时,我们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习状况评价。虽然这两类评价不属于增值评价范畴,但却是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有力支持,也是引导学校和社会关注“绿色”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为补充,通过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使得江干区校际间差异明显缩小,区域教育迈向新台阶。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2日第14版
作者:费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