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奇臭1年余,治疗关键在于一个字

小编导读

“怪病多因痰作祟”,很多奇怪的病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痰”。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医案,患者双脚奇臭1年余,前医屡治不效,皆因没抓住一个“痰”字。这样一位患者最终被刘方柏教授所治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诊断现场

患者,男,52岁。1994年6月11日诊。双脚奇臭1年余。

病起于1993年春节暴饮暴食后,初时感全身乏力,尤以双下肢为甚,神疲倦怠,纳食不佳,渐觉双脚异味,且气味越来越大,臭如大便,每脱鞋时无人敢近,家人虽远离丈外亦欲呕吐。并有腹胀,双下肢浮肿。辗转于多所医院中西治疗无效。观其所带病历、处方等一大摞,西医曾用灰黄霉素内服外用及复方雷锁辛涂剂外用。细检其所服中药,或为健脾运湿,或为清利湿热,或为芳香化湿,或为温阳燥湿,所用方药不知凡几。外治曾先后使用单纯扑粉(硼酸氧化锌粉)、密陀僧散、四黄散等扑撒双脚。

刻诊:神情悲观,懒言困顿,体丰懒动,面晦无华。患者坚决拒绝脱鞋查看,只是说脚上无斑疹、溃疡、皮肤溃损等任何局部皮肤病变。脉濡细,舌胖大,双边明显齿印,舌苔薄白。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的特点有三:一是症状奇特,临床极为罕见;二是病程绵缠,已1年半;三是治疗历程复杂,所用之方药遍涉健运、清利、芳化和温燥等治法,却了无寸效,而双足局部并无皮损病变其辨治当从何入手呢?

老师:就从你刚才提到的三点入手。病情奇特,病程绵缠,说明系内伤性疑难病症;历用多法治疗毫无效果,说明辨证有误,不可再步前医后尘;局部无皮损症状,不仅说明外用药为枉费,并且说明病不在局部而在整体。

学生乙:那么其内伤又伤在何处?前医之误辨又误在哪里呢?

老师:第一,单就“伤”而言,乃脾伤日久而阳伤之候已现;第二是误辨,指将湿已成痰,因痰而致之病误辨为湿,误在虽近门庭而游于室外。

本证的辨析眼目在于:①病史。饮食伤脾。②全身症状。腹胀浮肿、倦怠神疲、纳食不佳等一派脾虚证象。③脉舌。舌体胖大,脉象濡细。其湿邪为患的病机昭然若揭。而湿邪郁久,必然生痰,痰致怪病,而生脚臭顺着这样的逻辑推理,怪病也就不怪,无从下手之病也就有了明确的遣方用药依据了。

辨证:脾虚阳弱,痰浊蕴阻之脚臭证。治宜健脾助运,蠲湿除痰,温阳化浊

予六君子汤合防己黄芪汤、礞石滚痰丸加味

人参10g,茯苓20g,炒白术12g,炙甘草10g,半夏10g,陈皮10g,防己10g,黄芪30g,薏苡仁30g,礞石30g,酒大黄10g,沉香10g,炮附子30g,桔梗10g。5剂。

6月20日二诊服完上方后脚臭大减,脱掉鞋袜时家人已能忍受,纳谷香,精神健好。舌之齿痕消失,脉细而无力。患者神情欢欣,与上诊时判若两人。药已中的,续上方5剂。

6月30日三诊脚臭全除,纳食正常精神健旺。已无任何不适,续方5剂巩固。

思辨解惑

学生丙老师历来重视临证思维,认为临床误诊除技术水平、责任心等因素外,思维原因当属首位。在诊治疑难病症时,思维能力更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例患者,接诊即辨为痰患,治疗直指痰邪,疗效之佳,令人满意。而从辨证思路看,却是循轨的。也就是说,单就辨证法则来看,一般医生都会采用,为什么1年多来迭治无效呢?

老师:不错,这例患者的诊治用的是逻辑推理法。病起于春节亲朋会聚,恣饮暴食致脾伤而起病。脾伤则失运,失运而湿停,湿停而浊蕴,浊蕴而生痰,痰蓄而阻滞;湿为阴邪,郁而伤阳,阳虚失于温煦,气机因之而失于宣畅,复又加重湿邪蕴停。可以看出,这一认识过程及其逻辑推理链条是连续的。因此,应该不是一个太难辨析的病证。而为什么历经1年半,屡易医生均无效呢?我想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局部症状禁锢了思维,只想到是足部疾患,选用多种外用药就是这种认识的明证,它反映了思维的局限;二是认识停滞于“湿”的层面,所有内服药都不离治湿这一目标就是明证。前面说到过此病因湿而起,也因湿而步步加重,治湿应当是不错的。但问题是湿已成痰还专于治湿,岂非混寒冰为流水,欲搔痒而隔靴吗?它反映了思维的表浅。局限和表浅都反映了思维的残缺。这是对病性不能总体观照,对病症不能步步深入推论以直逼内核,因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此外,临证思维是医生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据已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一种带直觉性的创造劳动,同样的资料经不同的医生推理分析后,可得出不同的诊断。因此,医生临床经验的差异,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辨证的准确性。

进修生甲:“怪病多因痰作祟”,为什么怪病总责之于痰呢?您能结合临床再举例加以说明吗?

老师:痰既为有形之物,又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又与血偕行,而人内有脏腑经脉,外有筋骨孔窍,痰之随气,犹杂物之随清泉,杂物停于何处,即坏何处观瞻,而痰停于何处,即见该处症状。这不仅决定了它发病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它所导致疾病的奇异性。我举个例子。某女患者,40岁,记忆力下降至马上忘记的程度,已2年多,终日头沉昏胀,懒言嗜睡,全身沉重。体丰,脉迟细,苔白薄,舌质红,血脂、血压均高。辨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脑失健养,浊阴不降,心神蔽蒙。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5g,茯苓15g,化橘红12g,炙甘草10g,苍术12g,白芥子10g,藿梗10g,白芷12g,薏苡仁30g,草豆蔻10g,安息香10g(冲)。服4剂,诸症减轻。再服11剂,记忆力明显增强。考其3日内之事,能详细回忆,其余诸症大部分消失。

进修生乙:老师所举病例确实说明痰之为患,不仅表现多端,而且常常症状怪异,这使我们年轻医生感到很难辨治,能有一个基本把握尺度吗?

老师:当然有。其实从上列病案中已可看出,如望诊多形体肥胖,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舌体胖大;问诊多声低懒言,多病程较长,且多有脾气受伤史;切诊脉多濡细虚迟等。

进修生乙:还有一个问题,即痰和瘀的关系。它们都是因病而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却又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请再谈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好吗?

老师:痰瘀相交为患的情况临床屡见不鲜。痰之所成,或由脾虚失运,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或由肺阴受伤,虚火灼津;或由食积所酿;或由气郁津凝。血之所瘀除因外伤所致外,或因心阳不足,推动无力;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致瘀;或因脾失统摄,血溢致瘀。可见,无论痰还是瘀,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发病学基础。另外,痰浊蓄积日久亦必然阻滞经络引起或加重血瘀,血瘀日久亦必然影响津液的运行,导致或加重痰浊蓄留。因此,不少慢性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几乎都存在痰瘀并存的情况。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即包含着对上述病理情况的概括。

进修生乙:那么,应当如何治疗这类疾患呢?请老师结合病案谈谈。

老师:痰和瘀本质上都是机体失却健运,废浊之物蕴蓄,它们相互纠集阻滞脉络,即成了痰瘀交阻证。其特点是既有痰的主症,又有瘀的见症。此类患者一般病程长,症状复杂,且多有器质性病变。而治疗时不可囿于器质性病的诊断,也不必痰瘀分治,可痰瘀并治,兼顾其他。如一患者,近1年来终日感头昏沉蒙蔽,常整夜失眠,最好时每夜也仅睡眠2~3个小时,全身潮热、自汗,腹中雷鸣,困倦身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黏血症等多种宿疾。面色晦暗,腹部丰满,舌体胖大并可见瘀斑,脉涩。诊为顽固性失眠。辨为脾虚失运,阳气式微,痰瘀交阻,干扰心神。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水生半夏30g,薏苡仁30g,天麻15g,白术12g,郁金10g,当归尾12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30g,川牛膝10g,赤芍10g,桔梗10g,水蛭10g,炒莱菔子30g,胆南星10g。上方服4剂后每晚能睡6小时左右,昏沉诸症亦显著减轻。坚持服至11剂,睡眠完全正常,上述见症全部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