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酸钙」静推还是静滴?90%的医护都不知道!

*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使用要点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低钙血症、过敏性疾病、镁/氟中毒等。
但临床实际使用与说明书要求多有不同之处,那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究竟如何使用?界小药整理出几个常见问题,供大家共同讨论学习。

一、葡萄糖酸钙能静脉滴注吗?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说明书提及“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每分钟不超过5ml。”
但临床上静脉滴注的现象非常普遍,依据也非常充分。如《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2015版)》中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给药]项明确表示“本药刺激性较大,不宜皮下或肌内注射,应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另外,正确理解“静脉注射”的含义非常重要,《药剂学(第7版)》有关于“静脉注射”的用法有这样的描述:

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发挥药效最快,常用于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根据临床药物治疗需要,静脉注射又可分为直接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两种类型。

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是可以静脉滴注的,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具体选择。

二、静推 vs 静滴,如何选择?

我们先来看一下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区别。
1、液体量不同
静脉推注的液体量多为10-20ml,而静脉滴注的液体量多为100ml以上。对于液体量限制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推注给药,以减少过多液体量对心肺造成的负荷。
2、药代动力学差异
静脉推注是将药物快速推入静脉的一种给药方法,达峰时间短,可快速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病情紧急或危重时可考虑静脉推注给药;相对而言静脉滴注给药持续时间更长,有利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平稳和时间长短。
  • 故如果是用于控制患者低钙痉挛及手足口周麻木或急性中毒等急症时,葡萄糖酸钙应推注给药,以求快速起效;

  • 如果是用于低钙血症或过敏性疾患时,则可选择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但不管何种给药方式,都需注意给药速度的控制。静脉推注时每分钟不超过5ml,静脉滴注时滴速宜控制在20-30d/min,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静脉滴注时用什么溶媒稀释?

  • 先看说明书要求: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每分钟不超过5ml。

  • 但《459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提到: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可跟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可见,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稀释不仅限于10%葡萄糖注射液,跟其他溶媒配伍是稳定的。
说明书这样写的可能原因在于:利用10%葡萄糖注射液的黏性来更好控制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给药速度,使之给药更安全。建议厂家及时更新说明书内容,使临床用药合理合规。

四、配伍禁忌问题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说明书:本药与氧化剂、枸橼酸盐、可溶性碳酸盐、磷酸盐及硫酸盐存在配伍禁忌。
原因在于与上述物质配伍后,可能形成钙盐沉淀;因沉淀或微粒可阻塞毛细血管,还可在组织中沉积并形成肉芽肿,如发生在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则可导致患者死亡。
下面重点讨论葡萄糖酸钙与维生素C的配伍:
葡萄糖酸钙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及抗过敏等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也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还能增强抗组胺药对抗多种过敏反应的效果,故两种注射剂常联合配伍输注治疗荨麻疹、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 检索《459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同维生素C注射液无配伍禁忌。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注射用维生素C的辅料为无水碳酸钠(维生素C注射液的辅料为碳酸氢钠),碳酸盐可与葡萄糖酸钙存在配伍禁忌,建议分开使用;

  • 李晓华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使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维生素C注射液2g的77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剧烈疼痛、局部硬结、局部红肿。两种药物分开使用后,未再出现类似的反应。故建议临床上谨慎配伍使用

五、结晶后复溶,还能继续用吗?

葡萄糖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3.3%,目前常用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浓度约为10%,为过饱和溶液;尽管在生产时加入了适量的助溶剂,但在生产和低温储存过程中仍析出沉淀,对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
国外同品种说明书中提出如有结晶,水浴加热复溶后可使用。
但复溶后仅凭肉眼判断结晶的溶解情况显然不严谨,继续使用仍有安全风险,故不建议复溶后再使用。目前市面上已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钠注射液(100ml:葡萄糖酸钙1g与氯化钠0.9g),较好解决了葡萄糖酸钙的结晶问题。
参考资料:
[1]杨平存.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存在问题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7):78-79.
[2]萌果果.关于10%葡萄糖酸钙的误区和用途[J].青春期健康,2019,(4):76-79.
[3]王颖,侯淑肖,高杰,刘冬霞.注射用维生素C粉针与葡萄糖酸钙配伍禁忌的实验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5,(1):19-20.
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文作者:吴瑞瑞
责任编辑:茜茜

为了优化频道内容,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医学界呼吸频道”诚邀您参与读者投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