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聊红楼:初见如故,久处似疏

高英聊红楼:初见如故,久处似疏

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最为引人注目。观看堪称经典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时,主演虽然青春美貌,但是看上去也至少有十几岁大了。那么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会年龄是多少呢?

中年重读《红楼梦》的我不再像年轻时草草翻阅,这次读得比较细致,发现宝黛初会时尚属幼年后,不由一惊,叹息说难道古人都如此早熟吗?我一直以为现在的孩子相对早熟呢。

小说第二回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回目中的贾夫人就是林黛玉的母亲。书中写了一度被罢官的贾雨村因旅途生病而经济困顿,经旧友推荐到林府做了年方五岁的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夫人一疾而终”。因此贾母才怜惜外孙女,派人接黛玉到贾府去。这个时候,林黛玉大约六岁光景。

至于贾宝玉此时的年龄,作者则通过冷子兴之口在谈论贾宝玉衔玉出生的奇事时讲了出来:“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那冷子兴的话可靠吗?当然可靠。为什么?因为他是宝玉之母王夫人的陪嫁大丫环(即书中被称为“周瑞家的”那位)之亲生女儿的丈夫,也就是周瑞家的女婿。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在和二舅母王夫人即宝玉之母聊天时说:“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作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由此可见,黛玉六岁的话,宝玉就是七岁。

也就是说,换成现在,黛玉和宝玉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年龄段初会,且看这么小的两个孩子初次相见是什么样的情形。

久闻其名的黛玉听见宝玉回来了,既充满好奇又有所不安。当宝玉走进来跟贾母请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归座后端详完黛玉的绝世美貌后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无论宝玉还是黛玉,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都是大生一见如故之感,这一下子拉进了两个人的感情距离。虽是初会,但宝玉毫不客气地给黛玉起了表字“颦颦”,从此黛玉又被称作“颦儿”。

正其乐融融间,因宝玉问黛玉有玉没有,黛玉实言相告说无,惹得宝玉发疯砸玉,理由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好东西。”在宝玉心中,已经有了什么好东西都应该与黛玉同有的意识萌芽,说明了他对黛玉比对别的姐妹更为看重,视黛玉为最该亲近的同辈人。

从此一见如故的宝黛二人共享着贾母的额外开恩和加倍宠爱,同居一室,虽然各有各的床铺,小孩之间要好,一起戏耍甚至同床而眠也是有的。在书中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黛玉葬花后,之前心生嫌隙的宝黛二人对话时,宝玉曾说:“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由此可以想象宝黛二人自幼亲密无比不说,而且宝玉对黛玉格外用心,温暖了寄人篱下不免孤寂的黛玉,奠定了宝黛坚不可摧的爱情基础。宝黛本是青梅竹马,自然两小无猜,后来年龄渐长,又有薛宝钗总在两人中间晃来晃去,这才会经常生出误会和猜疑。

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作者写了薛宝钗到贾府前,宝黛二人同享贾母的百般怜爱,日常格外亲密,“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感情融洽素无嫌隙。只是宝钗到来后,众人不免拿着她和黛玉作比较,大都认为宝钗平易近人可亲,黛玉孤高自许可厌,“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让多愁善感的黛玉失去了一些本就不很多的安全感,非常在乎宝玉是否与别人一样觉得宝钗更好,从此说话多了份尖酸。其实没有宝钗存在的话,黛玉全然不必也不会言辞刻薄。

这也证明了黛玉没有或者说不屑于运用心机,她出身书香门第,清高自许符合常理。假如她富有心机或者说乐于运用心机的话,宝钗来了之后,应该彰显自己更为娴淑达理、更为待人平易的高大上形象,才是自保的上策。那样的话,林黛玉就成了心机婊,不再是林黛玉。尽管许多人说黛玉尖酸刻薄让人不喜,却无法遮蔽黛玉的纯真本色,她只是从来不想装什么而已。

可惜宝玉不懂林妹妹的这份心思,他本来就是在美女堆里厮混的人,对女孩子们都很多情,只是对黛玉有些特别,这特别的感情就是传说中的爱情,而在宝钗到来时,宝玉还没开窍,“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惯熟些。既惯熟,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我所读的《红楼梦》版本第五回中的注释这样解释“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因要求完美而常有责难;因相处亲密而常有料不到的矛盾。”细思则悟,这也是所有感情密切的人因“惯熟”而导致的常见心理,岂止恋人、夫妻如此,就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会这样。

因此,宝黛二人本是初见如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愈发亲密,却不能无间,反而日渐生出嫌隙,尤其在宝钗进贾府后,两人貌似显得越发疏远,一言不合就拌嘴,就怄气,别人都不知为何故。不过,每次闹了别扭,都是宝玉“前去俯就”,哄好黛玉为止。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黛玉的小心眼皆因过于在乎宝玉而生,也就只能由宝玉化解。

我们知道,坠入爱河的人,往往多多少少都有吃醋的心理,在某个特定阶段,还会格外明显。黛玉是女孩,又心思细腻,自然比宝玉在爱情方面早熟些,当把她自宝钗到来之后的所有尖酸刻薄言语都视作吃醋心理的体现时,就不再觉得林妹妹有什么不对,只是让人更加怜惜她缺乏心机,做不到人前伪装。无论是周瑞家的来送花时黛玉嫌把别人挑剩下的给她,见宝玉在宝钗房里说自己来得不巧,还是在宝玉吃酒时讥笑他“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或是在宝玉看着宝钗肌肤白美而发呆时直接扔帕子砸他并叫他呆雁,无不是恋爱中人正常吃醋的表现。

作者在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末尾说“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是对执著于爱情的痴心女性的心理概括,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在与宝钗日常不动声色的表现进行对比时,人们就误以为容易情绪化的黛玉太多心而做人小器,并不知是她对宝玉用情太深所致——毕竟,爱情具有排他性。

宝玉虽然一直没开窍,根本不懂得黛玉这种吃醋心理,但是好在他对黛玉用情更重些,与对待他人明显不同。例如当黛玉因父亲病重走后,宝玉“大不自在”,“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栖,也不和人顽耍,每到夜间便索然睡了”,显然没有黛玉的陪伴觉得无趣至极;例如当黛玉之父去世,凤姐闻讯后笑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却蹙眉长叹,担心地说“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挂念着黛玉因恸哭而伤身体;例如怕史湘云说破小戏子长得像黛玉惹其生气,宝玉才会阻止湘云说下去,显然是不想让黛玉徒增烦恼,毕竟在封建社会有尊卑之分,说小戏子长得像黛玉的确不够妥当会伤黛玉的自尊……

直到读了堪为宝黛二人爱情启蒙的《西厢记》后,两个人才开始明白自己待对方为何不同于他人,然而除了借此说笑打趣,受着封建礼教约束的宝黛二人却无法互表心迹,万万不能像现在的人一样大喊“我爱你”,他们只能默默地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静待时机,误以为来日方长——入住大观园时,宝玉不过十三四岁,黛玉自然也就才十一二岁。

宝黛二人日常说好就好,说别扭就别扭,在大家看不懂的状态下相处着,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弄得两个人都不自在,宝玉在关心黛玉中暑的病情时,却因觉得黛玉不懂自己而与其拌嘴,皆因平日两人都是假情试探对方爱不爱自己的心理所致。作者对此评论说,“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而弄成两个心了”,“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

也就是说,宝黛二人都希望对方有独爱自己的表现,以证明对方和自己心思相同,却又遮掩着真情实意,故意用违心的话试探对方,硬生生把两情相悦弄成了两心相疑。他们闹来闹去,无非是想看看对方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样痴心相许。这样的表现,不仅当事人弄不懂,就连旁观者也看不清,反而容易被误解为两人不够和睦,无法共处。这就成了舍近求远了。假如宝黛二人一直像年幼时整天是相亲相爱的表现,就说不定能推动长辈为他们的联姻多加着想。

宝黛二人最严重的一次别扭莫过于张道士提亲后的这一次,一个要砸玉,一个剪穗子,惹得贴心丫环袭人和紫鹃都陪着落泪。当贾母后来说他俩“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传到二人耳朵里时,宝黛二人“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至此,宝黛二人已经从兄妹情浓彻底转为了爱情痴迷。可在外人看来,他们却是日渐不和,变得生分,只有王熙凤看懂了他们因为感情好才会这样,大概是被称为“醋坛子”的她最能明白黛玉那颗含酸的心。

综上所述,宝玉和黛玉初见如故,久处似疏,实为爱得格外深沉的缘故。一见如故奠定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基础,久处似疏说明了对方在各自心中占据了极其特殊而又独一无二的地位。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够深入理解宝黛之爱。

细细推究,“初见如故,久处似疏”的心理表现并非宝黛二人独有。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多少亲密的感情经历了一见如故般的亲近浓烈之后,必然回归熟视无睹的日常,久处似疏。而久处似疏当是亲密关系中人的正常表现,当事人只是把当初的热情乃至激情化为了平平淡淡,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主动示好,不再热衷于任何刻意的自我表现,而是不用客套,顺其自然,并不遮掩情绪转变。

这带给我们一个启示:久处不是初见,初见有初见的热烈,久处有久处的深沉,感情也是如水一样,浅则潺潺,深则静流。尤其在婚姻生活中,与其强求轰轰烈烈的浪漫无限,不如安享久处似疏所蕴含的情意绵绵。看懂宝黛之爱的读者,定会在情感生活中变得理性坦然。

高英写于2019年1月3日上午

(0)

相关推荐

  • 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印象(1)有心机,谙世故

    选择薛宝钗作为<红楼梦>读书心得描写的第一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早期读<红楼梦>时,情感态度上极度地"扬黛抑钗",让她受了很多年的委屈.二是我现在认识到, ...

  • 高英聊红楼:秦可卿之死的确蹊跷

    高英聊红楼:秦可卿之死的确蹊跷 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中,曾经有一个人的死亡格外引人注目,就是以后贾母去世也无如此隆重的葬礼.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秦可卿是谁?秦可卿是宁国府的贾蓉之妻, ...

  • 高英聊红楼(13):亲密之人易生嫌隙

    高英聊红楼(13):亲密之人易生嫌隙 文/高英 在<红楼梦>第十九至二十二回中,满是贾宝玉素日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四个女孩的情爱纠葛. 先说贾宝玉的贴身首席大丫鬟花袭人,先是侍 ...

  • 高英聊红楼(12):天生一对的励志榜样

    高英聊红楼(12):天生一对的励志榜样 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芸和林红玉不仅是一对有情人,而且还是善于把握自己前途的有心人,堪称天生一对的励志榜样. 虽说贾府一派荣华景象,然而贾 ...

  • 高英聊红楼(10):豪华之中现辛酸

    高英聊红楼(10):豪华之中现辛酸 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作者无论是写贾政带着门下诸清客及贾宝玉游园初拟匾额对联 ...

  • 高英聊红楼:黛玉为何不喜欢宝钗

    高英聊红楼:黛玉为何不喜欢宝钗 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开篇便写本来"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林黛玉和贾宝玉 ...

  • 高英聊红楼:小姐薄命,丫环有福

    高英聊红楼:小姐薄命,丫环有福 文/高英 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一书中,"丫环"一词被写作"丫鬟",因为二者可以通用,所以在正文中遵照原著的原貌也写 ...

  • 高英聊红楼:甄士隐与贾雨村大有深意

    高英聊红楼:甄士隐与贾雨村大有深意 文/高英 <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一开头就声明作者"将真事隐去","而 ...

  • 高英聊写作之二:写给初涉写作者的建议

    高英聊写作之二:写给初涉写作者的建议 文/高英 随着网络写作的兴起,写作日趋大众化,只要你愿意去写,就可以成为一个文字作者,甚至发展成为一个作家. 许多人都想写作,许多人都很困惑,对于初学者来说,正所 ...

  • 高英聊金庸:南帝与一灯大师的关系

    高英聊金庸:南帝与一灯大师的关系 文/高英     图/网络 一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五大顶尖高手最为著名,那就是威震江湖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