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名医方系列(34)成肇仁内科方21首】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1.达肝解郁汤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香附15克,苍、白术各12克,炒栀子10克,神曲15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合欢花10克。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2次药汁,分3次约饭后30分钟温服,1日1剂。
【功效】疏肝、行气、解郁、健脾。
【主治】情志不遂,或郁怒不解,或所思不畅,或忧愁伤感等所致的肝气不舒,或郁而化热,或乘克脾胃等证。症见心烦焦虑,失眠神疲,两胁及头目胀痛,胸膈痞闷,脘腹胀痛,纳少不化,或妇人乳房胀痛等,舌暗红或红,苔白或黄,脉细弦。证属肝气郁结,乘克脾胃者均可加减应用。可用于情志疾患和胃肠疾病等。
2.调脾养胃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元胡10克,白芍15克,焦山楂15克,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14天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安中,调脾养胃。
【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脘痞,腹胀,纳差,嗳气,呕恶,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加减】若见胃痛罹患日久,痛处不移而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三七、蒲黄、五灵脂活血以止痛;偏于寒者,可酌加川椒、干姜、高良姜、九香虫温阳散寒以止痛;偏于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止痛。若见胃脘反酸烧心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浙贝、乌贼骨泻肝和胃以制酸。若见呕恶频频,嗳气不除者,可酌加柿蒂、枇杷叶、旋覆花、代赭石降肺胃逆气以止呃。若见胸脘满闷者,可酌加苏梗、藿梗、桔梗、瓜蒌皮开胸以理气。若见脘腹胀满,矢气则舒者,可酌加厚朴、木香、枳实、槟榔顺气以消胀。若见便秘或排便不畅者,可酌加虎杖、莱菔子、熟大黄通腑以降浊。若见胃连两胁作胀者,可酌加佛手、香橼、八月札以调和肝脾。若见情绪低落,或喜叹息,或焦虑紧张者,可予四逆散化裁。若见心烦默默,口苦,咽干者,可予小柴胡汤化裁。若见急躁易怒,苔白脉弦者,可予化肝煎化裁。若见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舌红苔腻而属痰热者,可予小陷胸汤化裁。
【注意】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禁食辛辣油腻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胃膜修复,脾胃调理,均尚需时日,临证不可操之过急,宜缓图不宜急进,须当坚持服药,日久可建大功。
3.清胆和胃安眠汤
【处方】法半夏10~15克,陈皮10克,茯苓15~3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黄连6~10克,炒枣仁15~3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远志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中药冷水浸泡30分钟,生龙牡先煎15-20分钟左右再下余药,续煎20-30分钟,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别于下午、睡前2次温服。
【功效】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
【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症见心烦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或睡后易醒,惊悸不宁,胃脘不适,口干苦,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等。
【加减】若见胸闷呕恶,心烦口苦,痰黄口粘,舌红苔腻而属少阳痰热者,可酌加柴胡、黄芩、瓜蒌、浙贝母;若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身热烦躁而属痰火内盛者,可酌加大黄、石膏、礞石、胆南星;若见心悸怔忡,胆小惊惕,眠浅易醒而属胆虚者,可酌加当归、龙眼、龙齿、珍珠母;若见眠差多梦,健忘头昏而属心神失养者,可酌加菖蒲、郁金、龟板、柏子仁;若见情绪焦虑,喜悲伤欲哭而属心肺气阴不足者,可酌加大枣、百合、生地、淮小麦;若见睡后早醒,腰膝酸软而属肾精不足者,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若见口燥咽干,虚烦少寐,口疮遗精而属心肾不交者,可与交泰丸、封髓丹、黄连阿胶汤等方化裁。
4.泄浊化瘀通痹汤
【处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米30克,牛膝15克,土茯苓30~120克,萆薢30克,车前草30克,威灵仙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忍冬藤30克,海风藤30克,络石藤30克。
【用法】每服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至没过药材3横指高,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服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次服用量大约300~500ml。若值痛风急性期可频饮不拘时服,每天1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泄浊化瘀,通痹止痛。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多属湿热浊瘀搏结者,症见关节急慢性疼痛,受累关节与周围组织红肿发热及活动受限,或关节变形,或肢体肿胀,或酸软乏力,或见皮下痛风石,或小便色黄。
【加减】若关节疼痛剧烈,病久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而属血瘀者,可酌加桃仁、红花、制乳没、水蛭、地龙化瘀以通络;若肢体肿胀疼痛而属血水互结者,可酌加泽兰、益母草、川木通、王不留行活血利水以消肿;若身体重着,下肢酸软乏力而属湿浊下注者,可酌加泽泻、木瓜、猪苓、汉防己利湿以泄浊;若伴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而属经络痹阻者,可酌加豨莶草、伸筋草、老鹳草、穿山龙祛风以通络;若其病夹寒或久用苦寒清利之剂而致寒湿者,可酌加附片、细辛、独活、肉桂以温寒化湿;若见脘痞、纳差、便稀而属脾虚者,可酌加党参、白术、茯苓、麦芽健脾以和中;若见胸闷吐痰,苔腻,脉滑而属痰凝者,可酌加法半夏、陈皮、僵蚕、远志豁痰以通痹;若兼腰膝酸软而属肝肾不足者,可酌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骨脂补肾以壮骨;若湿热久稽,伴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而属阴伤者,可酌加生地、石斛、知母滋阴润燥以通痹;若病在上肢者,可加桑枝以为引;若体虚者患病,可加黄芪以固表。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酒类海鲜、豆类及发物,尤其应尽量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宜清淡饮食,规律作息以配合治疗。
5.养血理气调经汤
【处方】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芍药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怀牛膝15克。
【用法】每付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付,7天为1个疗程,于每次月经经前1周开始服用,经来即停药。经期前后宜舒畅心情,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注意感冒。
【功效】养血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诸症,症见经来腹痛,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等。
【加减】若见经前乳房胀痛较甚而属肝郁者,可酌加柴胡、青皮、枳实、玫瑰花舒肝以理气;若见腹部刺痛,经来色暗或夹血块而属血滞者,可酌加桃仁、红花、卷柏、王不留行活血以止痛;若见经来燥热,舌红口渴而属肝郁血热者,可酌加丹皮、栀子、黄芩、郁金舒肝以清热;若见经来腰酸腰痛而属肾虚者,可酌加杜仲、续断、补骨脂、巴戟天补肾以强腰;若见月经愆期或多月不行欲闭者,其轻者可酌加柏子仁、山楂、鸡内金,其重者可酌加老鹳草、决明子、穿山甲通经以下血;若见经来痛甚,甚则呕逆汗出:偏于血实者可酌加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偏于宫寒者可酌加吴萸、干姜、肉桂、小茴香;偏于气滞者,可酌加乌药、木香、槟榔、川楝子。月经量多者,可酌加阿胶、艾叶以止血;月经量少者,可酌加泽兰、益母草以通经。
6.柴桂龙牡汤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地黄15克,仙灵脾15克。
【用法】每服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龙骨、牡蛎先煎),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服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平调寒热,燮理阴阳,调和肝脾,培补肾气。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症见烘热汗出,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宁等。
【加减】若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而属阴虚者,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滋阴以降火;若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全身畏寒而属阳虚者,可酌加仙茅、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温肾以填精;若见神疲倦怠,乏力气短而属气虚者,可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以补中;若见头晕眼花,面甲不荣而属血虚者,可酌加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补血以养血;若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而属心神失养者,可酌加百合、茯神、大枣、淮小麦养心以安神;若见情志不舒,胸胁作胀而属肝气郁结者,可酌加柴胡、香附、郁金、薄荷舒肝以解郁;若见心烦呕恶,舌红苔腻而属痰热内扰者,可酌加竹茹、浙贝、瓜蒌、胆南星清热以化痰;若见失眠多梦而属肝不藏魂者,可酌加枣仁、枣皮、枸杞子、五味子补肝以入眠;若见汗出较多者,可酌加桑叶、黄芪、浮小麦、仙鹤草以止汗。
7.产后催乳汤
【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王不留行30克,路路通15克,漏芦10克,奶母10克,穿山甲6克,陈皮10克。
【用法】每剂中药用纱布包裹,冷水浸泡30分钟,与猪蹄一对或鲫鱼一条加盐少许同煮,待肉熟汤成直接吃肉饮汁。如若条件不便,草药独煎亦可,待武火煮沸,文火再煎15~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酌情连服3~5天即可。服药期间鼓励母乳喂养,建立正常泌乳反射。(备注:对于手术取胎之新产妇,由于术前术后多禁食补液,胃肠功能尚未复原,宜清淡少油饮食,以免腹泻之虞。)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通乳。
【主治】产妇缺乳。
【加减】若见表虚不固,动则易汗而属气不摄阴者,可酌加仙鹤草、浮小麦、桑叶、防风固表以止汗;若见脘闷腹胀,纳差气逆而属脾胃气滞者,可酌加苏梗、枳壳、砂仁、丁香和胃以理气;若见便难干结而属津亏便秘者,可酌加杏仁、柏子仁、瓜蒌仁、火麻仁润肠以通便;若见舌红少苔口渴而属阴伤者,可酌加玄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以补液;若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甚或尿痛而属膀胱湿热者,可酌加木通、通草、瞿麦、冬葵子利尿以通淋;若见乳胀胸满而属肝郁者,可酌加柴胡、青皮、薄荷、瓜蒌皮理气以宽胸;若见头晕心慌,失眠多梦,乳少质稀而属血弱者,可酌加熟地、白芍、川芎、酸枣仁养心以补血;若见乳房肿热或有索块而属气血壅滞者,可酌加丝瓜络、连翘、露蜂房、蒲公英散结以通乳。
8.芳香辟浊汤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法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连翘15克,薄荷6克,白芷10克,荷叶10克。
【用法】每服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其中藿香、薄荷后下,待余药煎至煮沸后15-20分钟左右再下,续煎1-3分钟左右即可关火。每服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别于三餐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
【功效】芳香辟秽,燥湿化浊。
【主治】口气、非口源性口臭证属脾胃湿热者。症见:口气,口臭,口干渴不欲饮或饮不解渴,纳减,脘腹痞胀,大便不调,舌淡红苔白或淡黄腻,脉濡缓等。
9.敛疮愈疡汤
【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3~6克,黄连3~6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升麻10克,黄柏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剂中药(砂仁除外)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5分钟下砂仁同煎),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发物,宜清淡饮食,以助疮疡愈合。
【功效】清热化湿、安中解毒、敛疮愈疡。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属脾虚湿热,寒热错杂者,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舌红苔白或腻等。
【加减】 若见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畅者,可酌加虎杖、枳实、厚朴、熟大黄通腑以降浊;若见上热下寒,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者,可酌加附子、龟板、牛膝、骨碎补敛火以归原;若见疮面反复,日久不愈者,可酌加白及、乳香、没药、五倍子生肌消肿以敛疮,偏于正虚者,可酌加黄芪、当归,偏于血分郁毒者,可酌加金银花、水牛角。
10. 宁肺止咳汤
【处方】苏叶、苏子各1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芥子6克,炒莱菔子30克,紫菀10克,白前10克,厚朴10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付,连服7-14天。服药期间宜饮食清淡,寒温适宜,规律作息,避免劳累,防止反复外感。
【功效】宣肺化痰,宁肺止咳。
【主治】咳嗽咳痰诸症。
【加减】 若见咽喉干痒不适,遇风寒刺激加重而属风邪上扰者,可与喉科六味汤化裁;若见胸闷,口苦,舌红苔腻而属痰热者,可与柴胡陷胸汤化裁,若兼脘痞失眠,神志不宁而属胆胃不和者,可与柴胡温胆汤化裁;若见外感咳嗽咳痰兼肢节烦疼而属太少合病者,可与柴胡桂枝汤化裁;若见倦怠乏力,纳差痰多欲嗽而属脾虚者,可与六君子汤化裁;若见久咳欲喘,自觉口咸而属肺肾两虚者,可与金水六君煎化裁,方中熟地当重用;若见反复外感,病情缠绵日久不愈而属表虚不固者,可与玉屏风散化裁;若见恶寒咳喘,痰多清稀而属外寒内饮者,可与小青龙汤化裁;若见输液后咳痰量多,舌胖苔润而属痰湿蕴肺者,可酌加干姜、细辛、葶苈子、车前子;若见咽痒,咳声急促,歇而阵作而属风痰者,可酌加百部、前胡、白芍、款冬花;若见腹胀,大便难而属肺胃不降者,可酌加虎杖、枳壳、瓜蒌仁、枇杷叶;若见咽痛喉肿,咳嗽痰黄而属邪热壅肺者,可酌加马勃、射干、黄芩、浙贝;若见咳嗽日久,声低口干,痰少质黏而属气阴耗伤者,可酌加南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
11. 调脾养胃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元胡10克,白芍15克,焦山楂15克,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14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禁食辛辣油腻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胃膜修复,脾胃调理,均尚需时日,临证不可操之过急,宜缓图不宜急进,须当坚持服药,日久可建大功。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安中,调脾养胃。
【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脘痞,腹胀,纳差,嗳气,呕恶,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加减】若见胃痛罹患日久,痛处不移而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三七、蒲黄、五灵脂活血以止痛;偏于寒者,可酌加川椒、干姜、高良姜、九香虫温阳散寒以止痛;偏于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止痛。若见胃脘反酸烧心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浙贝、乌贼骨泻肝和胃以制酸。若见呕恶频频,嗳气不除者,可酌加柿蒂、枇杷叶、旋覆花、代赭石降肺胃逆气以止呃。若见胸脘满闷者,可酌加苏梗、藿梗、桔梗、瓜蒌皮开胸以理气。若见脘腹胀满,矢气则舒者,可酌加厚朴、木香、枳实、槟榔顺气以消胀。若见便秘或排便不畅者,可酌加虎杖、莱菔子、熟大黄通腑以降浊。若见胃连两胁作胀者,可酌加佛手、香橼、八月札以调和肝脾。若见情绪低落,或喜叹息,或焦虑紧张者,可予四逆散化裁。若见心烦默默,口苦,咽干者,可予小柴胡汤化裁。若见急躁易怒,苔白脉弦者,可予化肝煎化裁。若见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舌红苔腻而属痰热者,可予小陷胸汤化裁。
12.止眩汤
【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竹茹12克,陈皮10克,枳壳15克,黄连6克,炒白术12克,泽泻15克,天麻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两次药汁,分三次约饭后30分钟温服,一日一剂。
【功效】清热化痰(饮),和胃通络,止眩。【主治】头目昏眩。症见头痛、目胀、眩时欲吐、胸闷、脘痞、口干苦、心烦失眠、舌暗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等。证属痰热上扰,清窍被蒙,阻滞脑络者均可加减运用。西医美尼尔综合征,可参考本方加减运用。
【加减】若目胀甚者,可加钩藤、白蒺藜等;若两头角胀甚者,可加柴胡、黄芩等;若头痛甚者,可加白芷、蔓荆子等;若胸闷甚者,可加瓜蒌壳、橘络等;若脘痞甚者,可加厚朴、佛手等;若失眠甚者,可加合欢皮、夜交藤等;若心烦甚者,可加炒栀子、丹皮等;若口干舌红者,可加女贞子、旱莲草等;若头重脚轻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等。
13. 肩周炎验方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羌活10克,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细辛5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两次药汁,分三次饭后30分钟温服,一日一剂。
【功效】补气活血,温阳除痹,祛风通络。
【主治】急慢性肩周炎,上肢酸麻胀痛等疾病,症见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肩部怕冷、畏风、沉重,或上肢僵硬、手指发麻、肿胀,或颈项拘急、疼痛等。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不和,风寒湿痹阻经脉者均可加减运用。
【加减】若处于急性疼痛期,辨明属寒,可加制川乌、制草乌通痹祛风止痛;若有肿胀或沉重感时,可加防己、泽泻、泽兰祛风活血利水;若痛甚,可加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止痛,亦可加海风藤、威灵仙等通络之品;若有化热趋势者,可加木通、豨签草、忍冬藤等清热通络之品。
14. 固表敛汗汤
【处方】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茯神15克,桑叶末15克(冲服),旱莲草30克,仙鹤草30克,浮小麦30~5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用法】将生龙骨、生牡蛎用凉水先煎30分钟,余药用凉水浸泡30~60钟后与龙骨、牡蛎同煎。桑叶研末,用药冲服。
【功效】益气固卫,潜阳敛汗。
【主治】自汗、盗汗等汗证。症见动则汗多,夜卧尤甚,倦怠乏力,心悸易惊,虚羸短气,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等证属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阴液外泄者均可加减运用。
【加减】 若心悸易惊者,可加炒枣仁、龙眼肉等;若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五味子等;若失眠重者,可加夜交藤、珍珠母等;若纳差不运者,可加藿香、防风等;若腰酸痛者,可加炒杜仲、补骨脂等;若大便不畅者,可加当归、火麻仁等;若畏寒阳虚者,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15.清肝散结汤
【处方】黄芪30克,丹参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5~30克,苍术12克,赤白芍各15克,枳壳10克,车前草30克,连翘15~20克,王不留行15克。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超过药面两横指,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超过药面一横指,武火煎开,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混合两次药液,分3次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功效】清泻肝热,消散痰结,化瘀通络。
【主治】急慢性前列腺炎、增生。临证多以小便余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等待、尿分叉,滴白,小便前或后小腹不舒,日久可兼有倦怠,小腹坠胀,甚则会阴部及肛门亦有坠胀感等为主要表现。证属湿热下注,痰热胶结者,均可加减运用。
【加减】 若处急性发作期者,减去黄芪、丹参加滑石18克,生甘草6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若痛甚者加制乳香3~10克,蒲黄10克,元胡12克;口苦口黏者,可加茵陈10~15克,郁金10克,大腹皮10克;若滴白较多者,可加萆薢10克,石菖蒲10克,乌药10克,芡实15~30克,亦可合入封髓丹;若小便不利,属湿热者,加通关丸,兼有阴伤者,可合猪苓汤化裁,属寒湿者,加五苓散;若兼有胃弱便溏者,可加法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炒白术12克;若便结难解者,可加虎杖15~30克,炒莱菔子15~30克,槟榔10~15克,亦可加大黄;若病久服药不效者,多是药力未达,可加用炮甲末3~6,直达病所,若无亦可用皂角刺10~15克代替,但效不如炮甲。
16.御风通鼻汤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苍耳子10克,白芷10克,辛夷花10克,细辛3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卫、调和营卫、宣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以及反复感冒见鼻塞流清涕者。症见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或动则汗出等,舌淡红(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和,风寒之邪闭阻鼻窍及久而化热者均可加减运用。
【加减】 若风寒盛兼有头痛者,可加荆芥、羌活、川芎等;若风寒化热者可加桑叶、菊花、黄芩等;若咽红咽痛者,可加牛蒡子、玄参、马勃等;若流脓涕者可加鱼腥草、冬瓜仁、连翘等;若痰多难咯者,可加全瓜蒌、浙贝、桔梗等。
17.生发乌发膏
【处方】制首乌300克,菟丝子150克,怀牛膝150克,茯苓150克,补骨脂150克,枸杞子150克,熟地150克,白芍150克,当归120克,川芎60克,女贞子300克,旱莲草300克,阿胶150克,龟胶150克,鹿角胶150克,桑椹子300克,桑叶150克, 白蒺藜300克,侧柏叶150克,透骨草300克,砂仁60克。
【用法】 用白蜜炼药为膏,一日三服,每次一勺。配合中药煎水外洗。具体方法为:新鲜侧柏叶50克,透骨草50克,加适量水煎开,重复煎两次,滤出药液,将两次滤出液混合,以代替洗发剂洗头,每周至少两次,坚持数月。
【功效】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生发乌发。
【主治】脱发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发失濡养,头发脱落。症见头顶、前头、后头或两侧头发稀疏,甚者头发全无,脱发严重,或伴有头皮瘙痒,头皮屑多,油脂多等。
【加减】若血分有热者,加生地、丹皮;若大便偏干者,去补骨脂,加火麻仁、炒莱菔子、肉苁蓉、虎杖、决明子;若瘙痒明显者,加土茯苓、白鲜皮;若肝肾虚损明显者,加杜仲、核桃仁、黑芝麻或辅以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不足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若油脂多,痰湿明显者,加二陈汤或黄柏;巅顶脱发明显者加藁本,后头脱发明显者加羌活,两侧脱发明显者加柴胡或白芷;除此之外,成肇仁还常加入荆芥、防风等,脱发与头痛虽异,然部位皆在头,故也须借助风药引药上行以达病所,此两药也可起到祛风止痒之功。(王衍华 整理)
18.疏肝通淋排石汤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怀牛膝10克,金钱草3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0克,海金砂30克,石韦30克,冬葵子15克,车前子30克,滑石18克,白芍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将每天的中药连续煎煮三次,三次水煎液混合后当开水频服,并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的两个时间一次性饮约200毫升药液,半小时后做原地跳动运动半小时,以助药势。具体方法为:双腿并拢,双手握拳,原地垂直跳动,并用双拳自腰上部往下部反复轻轻敲打,以助药物排石之力。
【主治】泌尿道结石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蕴结,煎熬尿液,化而为石。症见双侧或单侧腰部疼痛不适,甚者牵引少腹疼痛或腰腹绞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中夹有砂石或小便艰涩窘迫疼痛,尿液排出不畅,甚者可以出现排尿突然中断,尿血,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沉弦。西医检查示泌尿道结石。
【加减】气滞甚者,加木香、枳壳、槟榔;若水湿内甚或有肾积水者,合五苓散;若脾虚者,加白术、茯苓;若出现尿血者,加白茅根、阿胶;舌暗者,加制乳香、没药、琥珀;若腰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若大便偏干者,加虎杖、酒军;水瘀互结者,加益母草、泽兰。此外,成肇仁常加入威灵仙、忍冬藤、鸡血藤等通络之品,既可活血止痛,又取其“通络”之意,以保持尿道通畅,其中威灵仙因能消骨鲠,亦有化石之效,故临床常用之。(王衍华 整理)
19.调肝三合汤
【处方】葛根15~3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炒白术15克,白芍15~3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禁食辛辣油腻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利于肠道功能及早恢复。
【功效】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
【主治】各种急慢性胃肠炎、肛痔等疾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灼热,或下利黏液血便等。注意:急腹症不在本方所论之列。
【加减】若见腹中掣痛伴胸胁胀满,与情绪刺激相关而属肝郁者,可与四逆散化裁;若见痛泻伴便稀、苔白,偏于湿者,可与胃苓汤化裁;若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伴舌红口渴,偏于热者,可与白头翁汤或黄连解毒汤化裁;若见久利,时作时止,病情反复而属湿热稽留阴伤者,可与仙桔汤化裁;若见下利久治不愈,寒热错杂而属厥阴病者,可与乌梅丸化裁;若见痔疮下血而属肠风血热者,可与槐角丸化裁;若见病久乏力,神疲倦怠而属脾虚者,可与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化裁;若见腹痛日久,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而属血瘀者,可与隔下逐瘀汤化裁;若见腹痛急迫拒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而属湿热蕴结者,可酌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金刚藤清热散结以解毒;若见肛门坠胀,时有便意而属邪滞者,可酌加槟榔、厚朴、枳实、熟大黄祛邪调气以除后重;若见肛周潮湿伴痒疹而属湿热下注者,可酌加苦参、黄柏、地肤子、椿根皮清热燥湿以止痒;若见嗳腐吞酸,腹胀纳差而属食积不化者,可酌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鸡矢藤化滞以和肠;若见病程绵延,腰膝酸软,久病及肾,偏于肾阴虚者,可酌加黄精、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补肾以护阴,偏于肾阳虚者,可酌加干姜、肉豆蔻、骨碎补、仙灵脾助阳以扶正,偏于肾阴阳两虚者,可酌加干姜、骨碎补、阿胶、黄精等以燮理阴阳。
20.妇人止血汤
【处方】黄芪30~60克,白术30克,山茱萸30克,白芍30克,乌贼骨30克,茜草15克,当归30克,桑叶30克,生地30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若出血量较多,情势较急者,可武火急煎频饮,不拘时服,待病缓为度。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宜卧床休息静养,不宜操持家务或上班工作或剧烈运动以免再伤气血。
【功效】益气敛肝,宁血止血,固冲止崩。
【主治】妇人血崩或经来量多,或月经淋漓难尽,经来色暗,或夹血块。
【加减】若症见神疲乏力,出血量大,色淡质稀而属气不摄血者,可酌加人参以益气,血余炭、藕节炭、棕榈炭、侧柏炭等炭类以涩血;若日久淋漓,头晕心悸,面黄气短而属血虚不荣者,可酌加酸枣仁、龙眼肉、阿胶、熟地黄以补血养血;若血色鲜红,畏热口渴,舌红脉数而属血热者,可酌加地榆、贯众、白头翁、旱莲草凉血以止血;若血暗夹块,排出不畅而属血瘀者,可酌加红花、赤芍、益母草、三七化瘀以止血;若见汗出、怔忡不安者,可酌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淮小麦以潜镇安神,养心敛汗。
【主治】若患者出血情势危急,当及时送医院救治,不可耽误病情。
21.月经不调诸症方
【处方】熟地、丹参、怀牛 膝各15克,当归、白芍、香 附、元胡各10克,川芎6克, 鸡血藤30克。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 水浸泡30分钟后,旺火煮 沸,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 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 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 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7天 为1个疗程。于每次月经经 前1周开始服用,经来即停 药。
【功效】养血理气,调 经止痛。
【主治】血虚气滞引起 的月经不调诸症,症见经来 腹痛,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 多或少等。
【加减】若见经前乳房胀 痛较甚而属肝郁者,可加柴 胡、青皮、枳实、玫瑰花各10 克,舒肝以理气;若见腹部刺 痛,经来色暗或夹血块而属 血滞者,可加桃仁、红花、卷 柏、王不留行各10克,活血 以止痛;若见经来燥热,舌红 几渴而属肝郁血热者,可加 丹皮、郁金各10克,栀子、黄 芩各6克,舒肝以清热;若见 经)来腰酸腰痛而属肾虚者, 可加杜仲、续断、补骨脂、巴 戟天各10克,补肾以强腰;若见月经愆期或多月不行欲 闭者,其轻者可加柏子仁、山 楂、鸡内金各10克,其重者 可加老鹳草、决明子、穿山甲 各10克,通经以下血;月经 量多者,可加阿胶、艾叶各 10克,以温经止血;月经量 少者,可加泽兰、益母草各 10兜,以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