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一)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认识之模糊

一、中医学者之见识

1、中医学者对论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保持中医药体系之完整性的需要。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和扩展药物效能的需要.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表明了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特点。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这样去解读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失去其内在有机联系,而不能体现其“论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2、对理法方药的认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不“是保持中医药体系之完整性的需要” ,而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没有理法方药这个基础理论,中医药就不能形成体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不“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和扩展药物效能的需要” ,没有理法方药这个基础理论,就没有中医。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没错 ,但这个“思维方法”是什么?则无人知晓。正因为无人知晓这个“思维方法”,才割舍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说“理法方药的整体性表明了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特点” 没错 ,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大名医外,有几人知道这个“特点”并能熟练运用这个“特点”?说“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又有几人知道这“四大要素”之内涵?说“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 ,这是典型的瞎说,这一典型的瞎说,正好说明其不知什么是“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绝不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只有“辨病之终因而论治” 才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

3、中医学者对理法方药之分析认为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错!“”专指“道”体决定“道”用之哲理属医道层面,只有这种哲理才能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用所谓现代的“中医学理论”,去对病变机理作出解释是不“准确”的,正是因为如此,现代的“中医临床”才出现束手无策之局面。

认为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不对!“法”是“道”体决定“道”用之哲理的体现,是医道运用于医术的桥梁,否则就不能“辨病之终因而论治” ,只能去进行所谓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之结果不能彻底走不出“头痛医头,足痛医足” 之局面 。

认为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大错而特错!。“方”是指灵活机动的治疗方法,是以道御术之展现属医术层面,医术之高低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道御术” 。表现在其治疗方法之上,是否能解决“病之终因” ,能解决“病之终因” 才是良“方” ,这个良“方”针对的是“病之终因” ,而不是针对的“病证”,去掉“病之终因” “病证”自然消失。

认为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非也!读不懂汉字“药”之本议,就不知何为“中药”。汉字“药”之本议是“和谐”,人之疾病之本质表现在“阴阳”失去平衡而不“和谐”,“中药”具有调和“阴阳”平衡之作用,恢复其“和谐”。所以“药”专指“辨病之终因而论治” 其效果,这样才首尾相应使其具有内在之联系。这样去解读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体现其“理法方药”之整体观。

二、道、法、术、器与理、法、方、药

1、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理论体系中之“道”,是指构成这个世界本源之物为本体,论“道”时叫“道”体,与之相对应的叫“道”用又叫“道”术,“道与法”之关系,就是“道”体决定“道”用的一种“体用”关系。这种“体用”关系,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体”为“因”“用”为“果”,“因”决定“果”,其顺序是先“因”后“果”。有“因”才有“果”,有“体”才有“用”。“道”体决定“道”用这一“因果”关系之“理”,分层次,“道”为最高层次是终“因”,“器”为最低层次其结果是终“果”。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之“理”,就是“道”体决定“道”用这一“因果”关系之“道”理,这个“理”是中医学“理、法、方、药” 这一基础理论中,高层次之医“理”。

2、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理论体系中之“法”,是指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是,“道”体决定“道”用基本原理之体现,遵循自然法则就是遵“道”,违反自然法则就是背“道”。 “法”源于“道”体决定“道”用之哲理,符合这一哲理之“法”为良法,否则就是恶法。人遵循自然法则顺而不病,违反自然法则就不顺而病。所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之“法”,是指医理之法则,亦即“道”体决定“道”用的原理之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医”理之体现,表现在“藏象”主导“脏象”。符合高层次医“理”之“法”为良法,否则就是恶法。医者遵循这个“医”理之法则药到病除,否则,轻者药到病仍在,重者药到病不减反增,甚至药到人危亡。遵循这个“医”理法则之医者就是道医、大医,不遵循这个医理法则之医者就是医匠,违反这个医理法则之医者就是庸医,庸医杀人不用刀。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之“法”,并非是从事中医者所认为的“临床具体的治疗方法”。

3、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理论体系中之“术”,是指具体事物随机应变处理,“术不离法”叫外圆内方灵活机动,术一旦离法就叫内圆外方投机取巧丧失原则及人格之滑头。只有以道御术才能“术不离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之“方”,是指临床圆机活法见机施方,不拘一格的治疗方法,“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就是不拘一格之体现。这个“方”就是医“术”,医“术”之高低,由医“道”驾驭医“术”所决定,能以医“道”驾驭医“术”,就能临床圆机活法见机施方药到病除,否则就束手无策,或药到病则依旧。死板硬套出现“人参杀人无过”之局面。这个“方”,并非是现代从事中医者们所认为的,指“君臣佐使之方剂”。

4、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中之,是指其“体用”因果关系中,最低层次之“果因”。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之“药”,是指治疗之效果。并非是现代从事中医者们所认为的,仅指药物,或“组成方剂的基本元素”。因为汉字“药”本议为“和谐”,此处之“药”是阴阳调和病愈之象征。

只有这样去解读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体现其“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才能体现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道之用。象征宇宙模型的太极图,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原理的展示,表现为道、法、术、器这个不可分割之整体,这个不可分割之整体,自然而然形成其哲学体系,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是简易之学。身为道之用的中医学原理,表现为理、法、方、药,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原理道、法、术、器模型之复制,这个复制的道、法、术、器模型的,理、法、方、药,也是不可分割之整体,自然而然形成其中医理论之体系,所以中医也是简易之学,并不像《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讲的那样繁琐。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则仅是一个大杂烩,并如此舍本逐末之繁琐,不但不能掌握,即便掌握对临床也无指导意义。理、法、方、药,才是中医基础理论。任何基础理论都是简易的,这叫“天网恢灰,疏而不失” 。鱼网致密,失之很多,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尤如致密鱼网,一密百疏,挂一漏万,才出现“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现象。

所以拯救中医不是靠科学而是靠哲学!拯救中医必须要明确“理、法、方、药” 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否则就不能拯救中医。

三、论理、法、方、药

拯救中医之要,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现在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一本包络万象的大杂烩,学生根本看不懂,老师也讲不清。该教材中虽涉及“理、法、方、药” ,但不知其含义而随意望文生义之解说。

1、一种望文生义之解说:“理、法、方、药” 是,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贯穿起来的思维方法,包括诊治全过程的四个基本内容。理,指中医理论;法,指诊法治法;方,指方剂;药,指药物。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

2、另一种望文生义之解说:理——即指从四诊八纲到具体辨证、诊断确立的道理;法——立定正确的治疗法则;方——合用的主要方剂;药——在主方上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

3、又有一种望文生义之解说:理:中医的生理学与病理学。法:临床具体的治疗方法方: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药:组成方剂的基本元素。

4、还有一种望文生义之解说:理是基本理论,法是治疗法则,方是方剂组成,药是药物应用,四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中有法,法中有理,理法的本身,又原本就是运用方药治疗疾病之临床实践的反映,然而它又倒过来指导方与药的实践。因此,要研究中医,使中医事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统观全局。如果只重方药,不问理法,硬把理法与方药割裂开来,是不全面的,也势必使整个医学体系濒临解体。

5、中医基础理论十分简要:就是建立在 “道体决定道用” 这一中国古代内道哲学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医道决定医术”,体现在“藏象”主导“脏象”之上。中医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藏象”主导“脏象”,展开论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整体观:环宇不可分,象征环宇的太极图就是一个不可分之整体。而中医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的“道”之用,所以中医整体观是其基本属性,不知“藏象”主导“脏象”医之哲理,就不知什么是中医整体观。中国古代哲学整体观,就是“道、法、术、器”体现在太极图中: 太极图之圆圈为“道”,太极图圆圈内之S型曲线为“法”,太极图圆圈内之阴阳为“术”,太极图圆圈内阴阳之白黑点为“器”。“道、法、术、器” ,是高低不同的四个层次,“道”的层次最高,依次为“法、术、器” ,“器”的层次最低,并依次: “道”为体“法”为用,“法”为体“术”为用,“术”为体“器”为用,“道”决定“法”,“法”决定“术”,“术”决定“器”,反过来“器”服从“术”,“术”服从“法”,“法”服从“道”,下级服从上级,全部服从中央之“道”。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整体观的中医整体观,则是“理、法、方、药”: “理”是“道”体决定“道”用之理。“法”是实现“道”体决定“道”用之法则。“方”并非是临床之处方,而是临床治疗方法方案叫医术。“药”并非是临床之药物,而是临床治疗之效果。在“理、法、方、药” 这一基础理论中: “理”的层次最高,依次为“法、方、药” ,“药”的层次最低,并依次: “理”为体“法”为用,“法”为体“方”为用,“方”为体“药”为用,“理”决定“法”,“法”决定“方”,“方”决定“药”,反过来“药”服从“方”,“方”服从“法”,“法”服从“理”,低层服从高层,全部服从中央之“理”。

(0)

相关推荐

  • 宫氏脑针|探源脑针理、法、方、药,何以自成医派?

    古代医学流派,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技略>中记载,汉代关于医技大概分了五类,分别是医经.经方.房中术.神仙以及医技. 现代人们常说的八大医学流派是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 ...

  • 张仲景是如何让茯苓发挥最大效果的【一点资讯】

    ////////// 活用经方,注重临床实用-- 以上各方加减法变化如下. 回归经典,探寻理法奥秘-- 仲景医学好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体现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书1 ...

  • 老中医不保守,分享孩子变异性哮喘病案,理法方药俱全

    老中医不保守,分享孩子变异性哮喘病案,理法方药俱全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六)

    第七节阴阳理论不同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2017-05-17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的一篇文章<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笔者读后感到十分新奇,现与其共同探讨&q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五)

    第六节<教材>所论的不是中医学哲学,而是西医学哲学 一.中西哲学思维之区别: 1.中西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内道哲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从内向外,从下向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四)

       第五节对中医教材所论阴阳学说错误之评析  <教材>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三)

    第四节现在学者对阴阳的认识    一.现代学者对阳阳之认识 1.有学者认为: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续二)

    第三节对中医学一般理论的认识 一.现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内容 1.教材目录:<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共分九章: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理论体系概述.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 ...

  •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评析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1.<教材>:第一章"中医理论体系概述" 认为: 中医是"传统医学科学",<教材>对中医的 ...

  •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

  •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二羊 2013年11月12日 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发病.防病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 ...

  •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 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