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鬼才,才敢这样设计博物馆!颠覆性的艺术改造,让建筑重生
大家好呀,
我是趣看博物馆的研究员馆小趣!
你们知道吗?
又双叒一栋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啦!!!
被改的建筑是16世纪建成的巴黎证券交易所,一座圆顶新古典建筑的典范,而改造它的则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一个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建筑作品和方案的人,获得了包括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
为什么选择改造成博物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的丰富,如今要建造出一栋稳固美观的建筑早已经不用再耗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建筑使用过剩的情况。废弃的工厂、无用的办公楼、百年旧宅,这些建筑,尤其是颇有历史的大型建筑,推倒了可惜,放在那里又怪占地方的……
但艺术,却可以赋予一栋建筑以新生。
这栋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在19世纪末,只是被用作为放置面粉的地方……直到1889年,才被改造为如今的巴黎证券交易所。
而对于这栋被改成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巴黎市政府希望这个艺术新地标能帮巴黎赢得世界的目光。
耗资1.7亿美金
修缮与改造面积达11000平方米
改造保护了建筑的历史完整性
对建筑所有的改造是可复原的
……
难的不仅仅是对于原建筑的保护,还是如何在一个传统建筑里,既融合现代的艺术气息,又不失建筑原有的历史感。
但安藤忠雄不仅接受了挑战,也出色地完成了改造。
在穹顶的修缮过程里,安藤忠雄在保留圆顶的同时引入了天光,让自然成为了整个建筑的一部分。
于是,光、蓝天、白云,无一不成为了这栋建筑最美的一部分。如果说圆顶,是对传统的继承,那么将自然融入其中,却实实在在是现代的建筑语言。
而在展示的方式上,安藤忠雄在圆形大厅内插入了直径为30米,高度为9米的混凝土圆筒结构,不仅一次性解决了艺术品的展示问题,也充分体现了证券交易所秉承的对称性原则。位于其中心的圆形大厅充分体现着这一点。
这栋在保留原来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带着现代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的博物馆,将展出著名奢侈品集团开云集团创始人弗朗索瓦·皮诺的近5000件藏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趣在文章的最最最开头,特别重复了三遍,说这是'又'一个建筑被改成了博物馆。
没错,安藤忠雄的最新力作绝非旧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个例。许多耳熟能详的博物馆,其实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前身'!
接下来,
小趣就来为大家盘点一波!
01
卢浮宫
是的,你没有看错,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就是一个通过改造旧建筑而来的博物馆。
卢浮宫约始建于1190年,彼时正值中世纪时期,是一座用来保卫巴黎的防御建筑。
历史上卢浮宫的功能也几经变迁:
十字军东征时期,卢浮宫是菲利普二世时期修建的城堡,主存放王室档案珍宝,以及菲利普二世的狗和战俘;
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
亨利四世时期,曾耗费13年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
路易十四时期,将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
法国大革命时期,甚至在卢浮宫的“竞技场”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
等等,经历了这么多变迁,竟然还不是一个博物馆?是的,真正说起来,卢浮宫成为博物馆的道路着实“坎坷”。
直到拿破仑一世进入卢浮宫,卢浮宫才开始向博物馆变迁。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极尽所能将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而在拿破仑三世的努力下,他对于卢浮宫5年内的改造比之前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
前后耗费将近600年,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
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沧桑,卢浮宫的气质依然是华丽的,古典的,如今的它已然成为了世界各地艺术品的聚集地。但这种变化还不够,打破,是必须的。为了打破“一座旧王宫中的旧博物馆”,“大卢浮宫计划”实施。
真正将古典与现代连接的是贝聿铭。
钢玻结构的金字塔以极具现代感的形式,当自然光引入拿破仑庭院,不仅为博物馆的导览循环路线添彩,也打破了卢浮宫的固有形象。
由此,卢浮宫整体建筑在继承了古老文化的基础上,流淌出巴黎都市溢彩的光。
02
奥赛博物馆
如果说,卢浮宫是古典艺术的殿堂,那么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的奥赛博物馆,就完成了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过渡。
和卢浮宫一样,从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的所在地到巴黎世博会的火车站,奥赛博物馆也几经变迁。
比起被皇室掌控不轻易示人的卢浮宫,奥赛火车站总以一种意气风发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
但时代的变迁总是飞快,火车,从当时最新兴的事物,成为如今被飞机高铁笼罩下的次要选择。随着电力火车越来越长,原长138米的车站站台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奥赛火车站,逐渐变成了一个专营郊区火车线路的火车站,再到无人问津,直至被废弃……
时代的发展总是会诞生什么,也会摒弃什么;正是建筑改造,让这栋建筑再次焕新。
1972年,法国总统的蓬皮杜采纳了将奥赛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的想法;1986年,由ACT建筑事务所进行改建规划设计……闲置了47年之后的奥赛火车站,终于迎来了新生。
8年的建设,让奥赛博物馆得以全新的面貌,依然意气风发的姿态,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着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
在这个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精华的博物馆,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结构,建筑的每一层都有观景台能够纵观全馆!
而当年的那个火车站钟表依然悬挂着,沉淀着过去的时光,也开启着未来的序章。
03
泰特现代美术馆
作为英国伦敦的打卡胜地,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必去的地方之一。
而作为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标志性大烟囱,实际脱胎于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泰晤士河发电站。
同奥赛博物馆一样,一栋建筑的“重生”总是要经历一段沉寂期。1981年泰晤士河发电站停止运转,直到9年后,设计师Michael Crage-Martin与瑞士建筑师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开始重新改造闲置的发电站。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场改造竞赛吸引了建筑界众多明星同场竞技,安藤忠雄也加入了竞技名单!
对于泰特现代美术馆来说,或许最小的改变,就是有着最大的潜力。那个被设计师保留下来的巨大的涡轮车间,如今变成了一个兼具举行小型聚会与摆放艺术品的大厅。
最为特别的是,设计师在主楼顶部别出心裁地加盖了两层高的玻璃盒子,不仅为美术馆引入充足的天光,还为观众提供了边喝咖啡边俯瞰伦敦城的绝佳赏景地!
04
橘园美术馆
距离卢浮宫不远的橘园,也是艺术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就像“橘园”的名字一样,橘园的前身其实是一个种植柠檬和柑橘的温室。
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的确,当一个建筑想要变成一个美术馆,就没有合适与不合适之说!正是这样的一个温室,成为了莫奈《睡莲》的绝佳展览场所。
整个橘园的改建过程,特别是室内的布置几乎完全围绕着《睡莲》这幅巨作进行,比起特别调节的射灯,橘园的展示更具有自然的诗意。
早在莫奈完成画作之前,莫奈已设计好它的展陈设计:两个椭圆形房间的环形墙面上布置作品,再加上一个小前厅,通过顶端自然光的照射,让整幅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最自然的状态。不得不说,没有比这样的自然光,更合适来诠释外光派的代表作《睡莲》的了。
比起卢浮宫和泰特现代美术馆,橘园的古典外貌或许并没有十分惊艳的地方,却依然在古雅的气息中,以最适宜的方式,承接了过去与现代。
05
非洲当代艺术馆
在所有的旧建筑改造成美术馆的案例中,非洲当代艺术馆或许是赞许最高的那个!
这幢建于1921年的用混凝土浇筑的谷仓,曾经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高的建筑!大量港口运来的粮食在这里被收集、分类并最终分销……
就是这样一个见证了一片大陆繁忙生活的地方,变成了非洲大陆第一间关于非洲及非洲侨民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这个建筑本身,还有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天马行空的改造!
这座建筑曾经储存过无数的玉米粒,于是设计师设法弄到了一些原始的玉米粒并将其形状进行了数字扫描,然后挑出了一些再把它们放大,“以切割的方式,为这栋建筑物创造了它的心脏。”
42个密集管状的细胞结构组成了博物馆中心的画廊和中庭空间,多变的管道与圆弧让空间颇具流动感,而玻璃的加入打破了混凝土立面的单调,变得更具现代性!
八十个画廊空间
屋顶的雕塑花园 、高档酒店
书店、餐馆、酒吧、阅览室……
6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让这个艺术馆仿佛哆啦A梦的口袋一般,一瞬间拥有了无数的功能!
06
龙美术馆西岸馆
除了国外的美术馆,国内的美术馆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龙美术馆西岸馆,就是其中的典型,甚至被认为是:近几年完成的最优秀的旧工业遗产改造和美术馆项目。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龙美术馆西岸馆基地曾是运煤的码头。
设计师别出心裁地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将原车库的地下一层空间转换为展览空间,而地面上的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
正是“伞拱”的利用,墙体和天花的几何分界也变得柔和,甚至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
整个美术馆保留着原建筑中朴素的野性,但又因为机构的变化,更显得轻盈,让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获得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07
798艺术中心
同样出名的改造案例——798艺术区,已然是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这个颇具工业风的建筑群,其实有一个超厉害的建设背景!798所在的地区,曾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建设的718联合厂的所在地!
而随着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停滞,建筑群开始被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了如今这个集画廊、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空间。
其实,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带着创造力的人们入驻,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让这片798厂变成了一个既有怀旧感又充满了新鲜与活力的地方。
我们熟悉的木木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近200家文化艺术的机构都在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慕名而来,只为欣赏这里的种种艺术。
建筑,总给人一种稳定不变的感受。但实际上,建筑的变化,也暗含着时代的变迁。正是人们对艺术与美的理解的变化,让建筑也仿若有了生命。
从废弃建筑到博物馆,让人惊艳的是建筑改造带来的焕新,让人心动的是过去历史的沉淀,让人永远期待的是充满可能的未来。
而这种改造,也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于博物馆的重视。博物馆的诞生和存在,让人类的文明故事得以承载,让未来的人得以一窥前时之事。也希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博物馆,以艺术化的方式,留存下一片哲思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