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开一代“尚意”书风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手卷共129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通篇笔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无荒率之笔,在书法史上影响极大。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题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是说此为苏轼最佳的作品,再写就很难超越它。

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密时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特别是后半部分,诗情驱使挥运之笔,字形展大,心境与书境合一,笔墨沉雄。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自成一家,以行书见长。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评说:“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与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一切提升到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评论北宋书家以苏轼为第一,实非虚谀。

“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深刻认识到所谓“法”都是随着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创作原则而不同,一成不变的法是死法,所以他认为变法才能出新意。

著名书法评论家张瑞田认为,书法的文辞之“境”极其重要,这一点,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句,意思是读书有学问,比功夫深还重要。黄庭坚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苏轼和黄庭坚谈的都是书法的文辞之“境”。书法有了文辞之境,其墨韵之“意”才有味道。由此,苏轼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开创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