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民丨最浓不过故乡情

久居城中,住在方方的水泥框子中,钢制的防盗门仿佛隔绝了与外界的来往。同住一个单元,走一个楼梯多年的邻里是一群陌生人。虽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倒是实在的。在喧嚣的城市里孤独地生活,常常怀念那流淌着浓浓亲情的乡村。

在儿时的记忆里,一个村子的邻里就像一家人。所有人家的大门几乎永远是敞开的,只有在出远门的时候才把大门闭上,在门环上插一根小木棍就表示家里人外出了。临行前站在街上喝一声:“她二婶,我去娘家住几天。”二婶应道:“放心去吧。”就可放心地在娘家住三五天光景。

称呼也是按一家人的习惯叫的。大爷二爷,大伯二伯,大娘二娘,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在自己家的排行就是在全村不同辈分中的称谓。那称呼,叫的人甜甜的,听的人心里热呼呼的。不光是称呼亲,在心里可真是当亲人待的。爷爷、伯伯们叼着旱烟袋,慈祥地赏识着年轻的晚辈:“婊子养的,能行。”“妈个×,有能耐。”骂得孩子们撒欢打滚,拼命地显本事。可一旦犯了错,烟袋锅子就会无情地落在头上,痛得人呲牙咧嘴。奶奶、娘娘们口袋里永远有瓜籽、酸枣、炒玉米一类的好东西,谁听话,她喜欢谁,就悄悄地塞给谁一小把。谁家母亲打孩子,她们马上会挺身而出,一把将孩子拉到自己怀里,指责母亲说:“有你这样打孩子的吗?再打一下试试!你不心疼我心疼哩。”又安慰孩子:“不怕,有娘哩。”仿佛孩子就是自己的,亲娘倒成外人了。

村里人吃饭不用桌子,老碗一端上街了。街成了饭场,也成了交流的场所。有事的端着饭碗,边吃边走,边大哥、五弟地叫。无事的就蹲在一起边吃边天南海北地扯。吃完了碗往身边一撂,就地划方格——顶牛、摆方。女人们边吃边拉家常,又忙着跑回去拿出自家特产让大家分享。村里人自家产的梨、枣、柿子是不会卖的,东家一盘,西家一碗,人人有的吃。院里门前种的蔬菜也是王家一把,李家一把,家家都尝鲜。就连谁家媳妇腌的咸菜、晒的豆酱好吃,也每次出来端一碗,放在人堆里大家品尝。吃得人边吃边夸香,拿菜的人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曾听老人讲过一个吃饭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位财主,自家人吃白馍,让长工吃黑馍,怕长工看见,吃饭时就关上门。一天,财主的孩子看见别人都在街上吃饭很热闹,就闹着要出去吃。财主哄孩子说:“千万别出去,外面有狗咬。”这话正好被门外的长工听到了。吃过饭后,长工去地里种蒜,他把蒜瓣全都头朝下埋在土里。过了几天别人的蒜都出来了,可财主的蒜一棵也没出。财主问长工:“别人的蒜芽都拱出地面了,我家的怎么还不出来呢?”长工回答说:“它不敢出来啊!出来怕狗咬。”可见,在街上吃饭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形成了一种文化。

借东西是常有的事。那时困难,借米借面借油借钱借工具,凡生活生产用的往往都要借。借的人不卑不亢,有理气长,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大娘,我家来客了,你有白面给我挖一碗。”“他二婶,孩子病了不想吃饭,你有鸡蛋给我两个。”“他三婶,家里有盐给我抓一把。”被借东西的人十分热情,会倾其所有,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边忙着给对方拿东西,边亲亲热热地拉着家常。一碗面要用手按结实,在碗上面垒起一个高高的小山头。送到大门口还会再交代:“不够再来拿。”男人们借工具更简单,站在院子里喊一声:“二哥,你架子车我拉去用一天噢。”里面人答一声:“你不进来坐坐?”回一声“不啦!”拉上车子就走了。有时家里没人,拿去用就是了。

还东西更有意思。面山要比借时拍得更结实,更大。盐要多抓一把。工具要擦得干干净净。借时不说“借”字,还时也不说“还”字。“他大娘,我新磨的面你尝尝。”“他三婶,我买了盐给你抓两把。”“二哥,架子车给你放院子里了。”女主人拉着还东西的姐妹问长问短,还会责怪:“你看你,这点东西还用再拿过来,真外气。”送出门,还要再拿把鲜菜给你捎上。男主人没有客套,拿出旱烟袋塞给你:“吃一袋。”如果你夸他的烟香,走时再给你拿几片自种的烟叶。一切是那么自然,那样和谐,那样温暖。

最热闹的莫过于“相忙”。“相忙”,顾名思义,就是相互帮忙。乡村人重情义,一家有事,就是全村人的事。冬季农闲是修院子时候,特别是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爷,动土没有了忌讳,更是大好的时机。谁家要动工,只要招呼一声,青壮劳力就会自觉到场。大家舍力气地干,主人尽其所能让大家吃好。几天劳累下来,院子焕然一新。主人含笑给每人递一支香烟,送大家出门,连个“谢”字都不用说。

红白大事,只要管事的在村里一声喊,背锅的,提碗的,搬桌凳的,家里有什么就拿什么,不一会儿就摆开了过事的场面。女人们放下自家的活,蒸馍、煮菜、刷锅、洗碗,俨然成了女主人。事情结束,每个人又都主动带走自家的用具。过事剩下的饭菜,主人会端着碗送给每一个邻居。没有客气,也没有推辞,接住吃了就是了。

乡里人厚道,邻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就连对孩子,也是别人家的和自家的一样亲。无奶水的孩子不怕饿着,只要说一声:“他二嫂,叫我孩子吃一口。”年轻的媳妇就会毫不吝啬地从自家孩子的嘴里拔出奶头塞到别人孩子的嘴里,直到孩子吃饱。记得邻家嫂子奶水很足,半岁的孩子养得胖胖的。有段时间,她不让孩子吃奶了,哄孩子吃饭。娘说:“孩子还小,再叫他吃几天。”嫂子说:“王家妹子刚生孩子就没奶了。他当哥的,吃点馍饭饿不着。”难怪村里的年轻人都像亲兄弟一样,听说谁吃了亏,大家会一哄而上。谁家的老人去世了,大家都戴孝。一个奶头叼大的啊!

前几天回老家办事,年轻人都忙去了,陪几个伯伯、叔叔说话。一碗茶,一碗酒,你一口,我一口,轮着喝。没有忌讳,没有谦让,喝得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噢,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噢,我的乡亲,让我魂牵梦绕的人。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焦爱民,笔名艾子,河南灵宝市人,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公务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成熟做人 相约成功》、《秋天里》等八部作品集和回忆录。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公公道道处世。

(0)

相关推荐

  • “林山东”的故事(民间故事)

    "林山东"的故事(民间故事) ⊙林电波 爷爷:以前那,屯子里有个外号叫林山东的人,脑袋有小号柳罐斗子那么大,巴掌像个小簸萁,个头进哪家房门都得大哈腰.一身好功夫,双手使枪,还会飞刀 ...

  • 说说童年那点事儿

    童年的时光,随着岁月的远去已经渐渐有些模糊,努力地回忆,也只能是些忽隐忽现的情景,断断续续的,抓不住,无厘头,但很真实地留存于自己的脑海里. 只要记忆的闸门一打开,那些混杂着乡土气息的记忆就会展现在自 ...

  • 【周纪合散文】镰山狼事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镰山狼事 原创/   周纪合 我家住在鉄镰山脚东端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周围沟壑纵横,解放前常有狼群出没,流传着狼咬伤或吃掉牲畜和小孩的故事,成人在吓唬小孩的 ...

  • 惩罚熊孩子,超市出妙招

    惩罚熊孩子,超市出妙招 文/孙新合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坏心眼的财主不愿意给长工支付工钱,就想出一个特别损的招数. 他故意把很多的芝麻,小米,绿豆混合在一起,要求长工在三个时辰里 ...

  • 朱元璋是如何出家做和尚的?他的邻居起了关键作用

    朱元璋少时就有佛缘,相传他生下来三天不吃奶,肚胀如鼓,他的父亲朱五四抱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却总不见效,急得火烧火燎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孩子不行了,他抱着去庙里求治,到了庙里居然找 ...

  • 焦爱民丨详说弟子规之十四:

    谨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步行时要从从容容,站立时要端端正正.施礼作揖时,前身要弯下去,呈现深圆 ...

  • 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五

    谨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缓揭帘,勿有声".进门的时候掀门帘,要缓缓掀起,不要弄出很大声音.这虽然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常识,但许多人 ...

  • 焦爱民丨花开半时妍

    近日读得李密庵的<半半歌>,玩味再三,颇有心得.抄录如下,与诸君共享.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 ...

  • 焦爱民丨人这几十年

    朋友发来一个段子很有意思:二十岁的人回家不回家一个样:三十岁的人晚上和白天一个样:四十岁的人干好和干差一个样:五十岁的人好看难看一个样:六十岁的人官大官小一个样:七十岁的人钱多钱少一个样:八十岁的人男 ...

  • 焦爱民丨与优秀的人交朋友

    诸葛亮<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老百姓说,跟着什么人学什么人.因此,我们应该结交优秀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 ...

  • 焦爱民丨(出则悌)详说《弟子规》之十三

    谨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贵在整洁,不必追求华贵,衣着要合身 ...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焦爱民丨详说弟子规之十六

    谨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斜僻事,绝勿问.]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遇事不要慌忙,慌慌张张易出错.遇到事情不要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要不把它当 ...

  • 焦爱民丨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行为多次重复后的结果,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种习惯一旦形成,甚至可以陪伴终生. 习惯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支配着人的行为,使人无法抗拒,甚至不愿意抗拒.有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