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但得酒中趣
酒,这“杯中之物”,自从被传说中的杜康酿造出来之后,就陪伴在我们身边。是喜也饮,悲也喝;相聚也把盏,分别也碰杯,这真是怎一个“酒”字了得……
我第一次品尝酒还是儿时。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让我到门口的小卖部去打散装的酒,在回来的路上,出于好奇,我对着小酒壶偷偷喝了一口,顿觉嗓子热辣辣的,像把一个小火球吞到肚子里,眼里呛出泪水。我定了一下神,看看周围没人,悄悄走了回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纯正的“老白干”,给味觉留下难忘的记忆……
让我真正领教酒的“神奇”还是后来。有人说:酒是“以水为形,以火为性”。这看似水的东西,却有火热的“情怀”。朋友相聚,酒杯碰到一起,瞬间如同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即使是陌生人,三杯酒下肚,就可以称兄道弟,无话不说。脚下轻飘飘,身子晃悠悠,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时,再也找不到原先的那个“我”了。正如一朋友所言:“喝了酒全世界都是你的……”有一次晚上,我刚入睡,被电话声惊醒,是一位朋友打来的。他说:我在外面喝酒了,非常想念你……我说:你还是少喝点吧,早点回家休息!他告诉我:喝醉了……是对酒的……最基本尊重……这家伙酒后的话惊世骇俗,还真有点“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让我咂舌。不过,第二天我问他和谁喝酒时,他竟一脸茫然,显然是“断片”了……
在某些场合,酒确实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凝聚人心和力量。当年,酷爱喝酒的刘邦起兵造反,谋士郦食其来投奔。当他以儒生身份求见遭到拒绝后,他自称“高阳酒徒”,傲慢的沛公起身相迎,以酒款待。此后,郦食其得到重用,后来进入了刘邦集团的最高决策层。西汉名将霍去病,带兵西征匈奴,他将汉武帝犒赏的御酒倒入泉水里,让将士们痛饮。而后他率领这些同仇敌忾的勇士,驰骋戈壁,将匈奴人逐出漠北。
酒和文人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看到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或者是羡慕“竹林七贤”酒后的洒脱,许多文人把酒视为“知己”。而且酒后无论是写下的诗还是笔下的墨迹,都达到了一个清醒时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许多文人与酒终身相伴。为了喝酒,李白甘愿用价值不菲的“五花马”来换美酒,而生活捉襟见肘的杜甫也是酒不离口。连孤傲清高的柳永也常常问自己:“今宵酒醒何处?”即使是文静端庄的淑女李清照,清晨迟迟醒来时也在抱怨:“浓睡不消残酒……”如今,我们读这些文字时,总能感到字里行间散发着阵阵酒香……文人喝酒是为了寻找灵感,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意识虽有些恍惚,但感情更纯真质朴,接近“本我”,表达的东西更有灵性,就像张旭酒后的狂草,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集序》……
常听人说:喝酒有微醺小酌、酣畅淋漓、酩酊大醉三种境界,这基本描述了酒后人的状态。酩酊大醉和畅汗淋漓固然可以喝个痛快,一醉解千愁,但酒后容易失态,缺少情趣,而且也损伤身体。香港艺人蔡澜一生爱酒,对酒有独到见解。他说酒徒有两种:一种是喝酒的,一种是“被”酒喝了。而后一种人,无论如何也领会不到酒的妙处。看来还是微醺小酌好。正像宋人邵雍所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妙花看到半开时。”其实,不单单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许多事情都要将自身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程度,才会让人回味无穷,达到人生至高的境界。
如果有几位知己闲暇时聚在一起,欣赏头上的明月,或者是看窗外飞舞的雪花,慢慢品着酒,畅所欲言。几杯小酒下肚,身心愉悦,酒酣耳热之际,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此时进入血液的酒精,不仅助力于精神,也点燃了胸中的豪情。喝进的是酒,吐露的是真情。在碰杯的瞬间,终于找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惬意,感到人生是那样的美好。
不过,喝酒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的乐趣只有“酒徒”能心领神会,而不喝酒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正如李白所言:“但得酒中趣,勿与醒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