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腾梁传奇:王银万的革命生涯片断(上)

本文作者:黄金亮 (口述供稿:王宝才)


巍巍大青山,东西绵延近五百里,是阴山山脉的主峰。其东有辉腾锡勒,海拔高至两千米,远看山有色,登顶似平川,北通万里草原,南俯华北大地,朔漠屏障,自然天成。山前山后农牧相别,梁南梁北气候迥异。天赐神造,敖伦诺尔名震天下,水美花妍,九十九泉千古传扬。

就在这一片高原怀抱当中,有一处村落,峡谷幽深,绿树成荫,天高云淡,山重水复。蒙古人称之为巴日嘎斯太(有柳树之地),汉人则根据村庄依山傍水的地势,称呼为转山子。

巴日嘎斯太脑包山

属于镶蓝旗十二苏木的巴日嘎斯太,是察哈尔蒙古人戍边部队的家属定居点之一。自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起,清庭移驻蒙古察哈尔部于张家口宣化大同边外,察哈尔部众遂游牧于东起上都、西至敖伦诺尔横亘千里的土地上,至上世纪初,已历将近三百年。“察哈尔”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护卫军)。元末,察哈尔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一跃成为蒙古六万户中的第一亲军。清初,察哈尔林丹汗再次意图重振雄风,不幸在同满清的抗衡中兵败,位居蒙古四十九旗之首的察哈尔部地位一落千丈。康熙以察哈尔降而复叛,遂废除察哈尔部的王公扎萨克旗制,以满洲八旗建制,编为八旗,分左右两翼,并在张家口设立都统,管辖察哈尔旗军政事务,以此来削弱其势加强控制。察哈尔八旗编定后,清廷又陆续把归降的漠北喀尔喀、漠西卫拉特等零散部众编成数佐安插于旗内,不断加以分化、瓦解。自此,察哈尔为清廷攻城掠地,征战南北,成为有清一代最强悍的蒙古八旗。

草原风摄:蒙古族传统祭火仪式

二十世纪以来,因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垦边政策,察哈尔右翼四旗已是蒙汉杂居、农牧并举、旗县分治的局面。位于九十九泉山脚下的巴日嘎斯太,宁静秀美的山川,日见扩展的农田,逐水草而居的牧人,随着时代的风雨,即将迎来他们新的传奇。

【第一回】

转山子货郎殒命  辉腾梁孤儿扎根

大约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历1905年,这一天,通往巴日嘎斯太的蜿蜒小道上迤逦走来一个人,走近了细看原来是一个货郎,前后担子里满是针头线脑日用百货,最为诧异的是前面的担子里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那男孩长着一双细小却聚光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货郎走得汗津津不免有些乏困,抬头仰望,只见这一处地方,村后一山独立直刺云霄,村前绿水环绕波光粼粼,村内柳荫缠绕下自成蹊,不禁心下感叹,真是好风水。

巴日嘎斯太的敖包

当地蒙汉居民有一种乡俗,把外地人都称作侉子。这货郎父子是从东南方向的河北来的,自然成了河北侉子。不过此处乡俗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待人热情满怀真诚,货郎在这里犹如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露,十分遐逸,不觉就盘桓下来,还和村里的王老先生结成了好朋友。

巴日嘎斯太的王先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识文断字,蒙汉兼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蒙人呼之为‘’巴克西‘’(老师),汉人眼目中也是当地圣人。王先生一人独居,平日靠教授附近的孩子蒙汉文为生。侉子货郎经营的是千家万户的蝇头小利,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却难得遇到这样的好山好水好景好人。一来心中眷恋,二是缘分在此,就暂时借住王先生府上,专心做他的小生意,买卖日用家常,捎带收点地方土产,闲暇时间看尽周围风光旖旎。不知不觉,朝阳东升,碧山日暮,闲云明暗,光阴已经过了一段。

谁知祸不远行,不久之后那河北人竟然病入膏肓沉疴难起,虽经王先生针灸拔罐草药煎服,各种方法使尽也不见好转,最终两眼一闭撒手而去。临终时交代,他所带顽童其实并非亲生,乃是在张家口坝上草原一处蒙古营子收养的一个孤儿。此儿聪明可爱,与巴日嘎斯太众多蒙户一样,也是察哈尔人的后裔,希望王先生不负重托将其抚养成人。王先生听了后双泪长流,安慰货郎,让他放心而去,一定把此子视如己出善待收养。终于,来自口里的侉子货郎成了辉腾梁上一捧土,塞外的转山子村里又增加了新鲜血液,我们的故事于是也有了主人公。

辉腾锡勒脚下 绥中地委旧址

推算孤儿的年龄,应该是光绪27年(1901年)出生,来到这里的时候是四岁,小小年纪就命运多舛遭遇坎坷。不过,与个人的命运比起来,当时的国家前景更是风雨飘摇满目疮痍。天真的孩子还不知道,甚至就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巴日嘎斯太,蒙汉群众也是懵懂。孤儿出生时,正是刚刚经历了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的动荡岁月,广袤的中华大地,已经不再完全属于满清,主权沦丧,国际地位堪忧,国家实力无存。孤儿和货郎养父沿着察哈尔八旗的辖地一路叫卖的时候,日俄战争正在中国的土地上硝烟弥漫,同年朝廷因大势所趋废除科举兴办现代教育,海外反对派孙文则成立了同盟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年初朝廷发布的上谕说:“元旦令节,皇帝率王公百官在皇极殿行礼,停止筵宴,其在外公主、福晋、命妇均着进内行礼。”国家局势如处危卵之上,年也不想过了。年已七旬的慈禧太后还在紫禁城里掌控着国家大权,外忧内患使她终日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第二回】

王银万茁壮成长  贾长明宣传革命

光阴荏苒,一晃孤儿就长到了七八岁,一日他和小伙伴玩耍归来,心里疑惑不由问养父,咋别人都有名有姓而我没有,王先生听了也不觉惊讶,孩子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这是长辈人的一时疏忽,赶忙一连声回答说有有,是人咋会没名没姓哩。略一思忖后,先生给孩子取了一个大名叫王银万,意思再通俗不过,金银万千,前程万里,自然是清贫中的父子俩一个美好的愿景。

自此,小银万白天里给村上的人家放羊看牛,间或帮忙做点杂活。老父亲教书育人属于私塾性质,学生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不定,也没有固定的学费,就是靠家长送来一定的米粮作为束脩。晚上歇下了,王先生会把自己满腹的蒙汉知识传授养子,银万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成了一个蒙汉文兼识,而且心思活泛心灵手巧的后生。

转山子

父子俩在草原上殷勤度日以苦为乐,山外的世界却是动荡不安翻天覆地。先是满清颠覆,民国肇基,后又军阀混战,内乱连连。不过这一切似乎和农牧民们的生活并无关系,照样早出晚归种田纳粮放牧养羊,生活得倒也算安稳自在。

巴日嘎斯太的牧人大多勤劳踏实小富即安,这其中有一户殷实人家姓武,武家的儿子武策劳和银万相交最好。武策劳结善好施为人慷慨,王银万心眼灵活勤快聪明,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天衣无缝。因为两人交好,武家父母渐渐也喜欢上了这个殷勤乖巧的孩子,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两人摆了香案结为金兰之好,用当时盛行的传统方式明确了彼此亲密无间的关系。从此,孤儿王银万再不是孤独一人,也有了生死兄弟,还有了干爹干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末,绥东地区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这一年冬季,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下,德王的蒙古军和由后逃窜至察哈尔地区的王英的大汉义军相互勾结,集合了数千上万乌合之众,准备由察盟向东进击绥远。在国民政府和绥远省领导人傅作义的主持下,绥远抗战成为抗日先声,先后在陶林县红格尔图和达尔罕草原上的百灵庙重创敌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诺大一个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八路军一二〇师李支队穿越平绥铁路挺进大青山,地处辉腾梁腹地的巴日嘎斯太,农牧民们往日安静的生活渐渐起了不一样的变化。

李支队挺进大青山

李支队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绥远和察哈尔地区有了中共参与的武装斗争,党的各级组织随即在民众的支持下普遍建立起来。

绥中地委开始派到转山子村做工作的是党员刘金虎,刘逐渐和本村的武策劳和王银万成了相知,随后地委书记贾长明也辗转在巴日嘎斯太附近几个村落,进行抗日宣传和建立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贾长明是山西汾西县人,老红军出身,平时操一副山西口音,人长得清清瘦瘦,穿着朴素像一个揽工的庄稼人,开口讲话却是谈吐不凡,渐渐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威信。

1941年,贾长明组织成立了巴日嘎斯太“抗日救国同盟”,首批成员有七位:武策劳、王银万、韩布布、吉林泰、朝克达赖、米老八、米全财。除米氏兄弟是汉族外,其余都是当地的察哈尔蒙古人。

1946年 贾长明和爱人支桂兰及女儿梅梅

巴日嘎斯太的世代牧民后人,还有山西垦边移民的后代们,自此融入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洪流,开启了他们人生不同以往的新时代。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文作者为本平台特约撰稿人,1969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现供职于呼和浩特市一家企业。

【本期幕后】

策划:安强

编辑:敏敏

校对:王丹、小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