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浓
本文作者:郝虹
又到了“万户家中缠米粽”的时节,我好像隐隐闻到了粽子的香味,伴着艾草那浓郁的特殊的香气。“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那记忆里飘来的粽香,牵着乡愁,让我想起了老家,想起了柴火灶前做凉糕、煮粽子的老妈,想起了门头挂着的艾草……
每到节日,勤劳又灵巧的母亲都会按着习俗,认真准备过节的物品,从应节的食物到用品,一一置备齐全。到了端午节,母亲就会用各色彩纸编出大大小小的符,然后在节日到来时贴在门顶框上,缝在孩子们的衣服帽子上。
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带五色线。妈妈会用绣花用的五彩丝线搓成长长的花线绳绳,拴在家人的衣服上。若是家里有小孩子,还会在太阳未升起之时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颈处。以至于孩子们醒来后都搞不清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五彩丝线,竟拴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五色线据说有避“五毒”的功能,带了它,大人们上山劳动就不会害怕蛇蝎等毒物误伤,孩子们爬山野游也不用怕被毒虫咬伤了。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贴公鸡贴画、剪纸。妈妈每年都要剪出许多姿态各异的公鸡,贴在门窗玻璃上或者衬了黄纸贴在墙上。
儿时,这个节日让人期待的还有妈妈缝制的“楚楚”。“楚楚”是我们这里对端午节的特制香荷包的称呼。方形的小布头从对角线处对折,里边装满五谷杂粮或一种叫地茭茭的香草。裹边后缝好成三角形香囊,然后将这立体三角形的三个角缀在一起。两缕五彩丝线穿过连接处的空洞,紧贴着荷包用丝线圈圈缠绕在一起,尾部再剪齐整,做成漂亮的吊穗。长长的丝线从角的连接处穿过打结固定,一个三角形的香荷包就做好了。还有的香荷包是做成公鸡样子的,大一点儿的要吊在门框上,小一点儿也会系在纽扣上。丝线做成尾巴随风飘摇,带着节日的快乐,成了人们美好的记忆。 五颜六色的香荷包系在纽扣上,孩子们会比一比谁的荷包更小巧漂亮,谁的荷包数量多花色艳,谁的荷包又显得端庄大方。 这些指头肚大小或者更小的荷包能看出一个家庭主妇的手艺与对待生活的态度。
每一个节日都离不开吃,吃一顿丰盛的节日大餐,做一些属于节日的应节食品。端午节的应节食物当属粽子和凉糕。到了端午节前几天,就要早早泡好江米,等着端午节来临时包粽子,蒸凉糕。北方人只吃甜粽子。泡好的江米加上泡开去核的红枣或者蜜枣,裹在泡开的嫩绿粽叶里,折折叠叠,缠缠绕绕,做成鼓鼓囊囊的大粽子,马莲叶子从各个角处缠绕固定,大锅土灶烧水开煮,不一会儿就有香甜的米香味飘散弥漫开来。不过吃粽子是长大后的事了。
小时候可是买不到江米粽叶的,就连红枣也很难见到。吃得最多的就是凉糕。凉糕用黄米(粟子)小米加大米做成,里边也会加入红枣。黄米是用来增加凉糕的黏性与口感的,但必须要泡够时间,否则做出来的凉糕会发苦。做好的凉糕被放在大锅盖一般的盘里,摊平晾凉,用刀划成四四方方的方块,吃得时候取上一块,蘸点白糖,在炎热的夏季,甜甜糯糯的凉糕下肚,可是消暑不少。
母亲还会在端午节早上,不等太阳出来,就到田间地头、山脚沟边去采带着露水的艾草。采来的艾草先分给左邻右舍一些,剩余的扎一把挂在门头,其余的用热水冲泡了让我们洗脸。有时也会给小孩子们身上别上一枝。用泡了艾草的水洗脸,据说有防蚊虫的功效。也不知是否管用,但每年端午节这天,我们总会用艾草水洗脸洗澡。
小时候的端午节,一睁眼我们就会发现系在身上的五色线,妈妈也会把泡着艾草的脸盆端到跟前,催促着大家赶快洗漱。梳洗完毕,赶紧跑到饭桌跟前,等着吃甜甜的凉糕了。看着衣服纽扣上拴上了大大小小的香荷包,才可以放心地去上学、玩耍。不论午饭和晚饭吃什么,但早上没吃到凉糕的话,这端午节的一上午都像缺了什么;如果没用艾草泡水洗脸,这个节日也有了缺憾;倘若没有五色线和香荷包,这个节日也就不完整了。
端午节,在我的记忆里,不是为了纪念,它只是一个吃粽子吃凉糕的节日,是一个佩戴香荷包的节日,是一个被艾草香味叫醒的节日,是一个妈妈忙忙碌碌,带着欢喜的节日,是一个我们随着妈妈的忙碌也充满期待与感受幸福的节日。
又到一年端午时,妈妈一如既往地包粽子,剪公鸡剪纸,叠大大小小的符,搓长长短短的五色线,然后把这些带着爱的味道的东西让父亲给我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