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记者需要重新定义——写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

今天,是第二十个记者节。作为一名老记者,每年记者节我都会写点什么,今年也不例外。当我在网上问道:记者节,你对记者怎么看?他们怎么想?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人说: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风里雨里节日里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
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也有人说:记者是什么,记者是那些吃着白菜还在揭露卖白粉的人。进入互联网时代,记者不仅要做传统媒体的活,还要干新媒体的活,任务比以前更重了,也更辛苦,然而收入并没有随之增长,有些地方甚至由于互联网冲击而导致广告减少收入下降。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变化。从“无冕之王”到跑腿记者,再到“防火防盗防记者”。记者也在社会转型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的依然坚持为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有的自我麻痹自甘堕落以至选择退出。
当今公众对记者与记者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极大反差,一方面是公众依然对记者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不少记者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和生存环境表示忧虑。在国外,记者可以说是一个高危行业。在我国,记者也处在一个艰难的转型期。
记者需要重新定义,新闻也需要重新定义,新闻业也在重构中。从民生新闻到建设性新闻,在新媒介生态中,记者需要随着新闻业的改变而改变,记者的生存方式也会因些而改变。不在变革中涅磐,就在变革中湮没。
这让我重新思考“记者”这个并不古老的职业。一般来说,人们把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Journalist或Reporter)。在中国,记者是属于官方媒体的,因为只有官媒的新闻工作者才有资格拿到记者证,虽然允许部分网络媒体可以拿记者证,但目前也只是限于官方的网络媒体。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却有一些没有记者证的人却干着记者的活,这些人称之为公民记者。比如说兽爷、丁香医生,还有那个从央视下岗的崔永元。他们都曾以一已之力发挥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尽管动机并不那么纯粹。
即使在主流媒体中也有不少记者干着非主流的活儿,记者节笔者带了几位广西艺术学院影传学院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考察了南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在那里曾经的记者变身数据分析师。
记者节笔者去看望非典型记者,在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昔日的记者变身数据分析师。媒体融合意味着媒体功能拓展,从新闻资讯到政务服务;在媒体转型中正在出现一些新的部门和岗位,新媒体中心、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活动策划……县级融媒体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我们也该抓紧培养新型记者和新媒体从业者。
由此,事实上,不是记者可以干着记者的活儿,是记者的却不一定能干出记者该干的活儿。皆因为有了互联网,尽管我们进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但是网络民意、正义呼声还是可以传播开来的。当然,我们还需要警惕和防范虚假新闻。
此时,AI主播、机器写稿正在粉墨登场。人工智能不一定能成为AI记者,但可以为记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智能把关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虚假新闻、真伪记者。我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记者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会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形态。
最后,我要对仍然战斗在新闻第一线的学生、朋友和同事致以节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良好的祝福,你们辛苦了!因为你们的坚守,让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更多的美好。
讨论问题:互联网时代,你觉得该如何定义记者?
相关文章: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界定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之变
记者节,你该知道的
记者节:写给那些有新闻梦想的同学
萧瑟秋风今又是——记者节说实话
【旧作】电视记者角色的符号解读
广东台记者如何应对港媒围攻
新闻分发与新闻报道同样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