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董卿!47岁董卿含泪直播:近照暴露扎心真相,难怪迟迟不肯公开
作者:席席老师
来源:习伴(ID: xiban2020)
✎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
愿你我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成就闪闪发光、波澜壮阔的一生。
前段时间,网上突然传出董卿离职的消息。
还有人说她在央视混不下去了,甚至还有大V放出她退休前后照片,有人相信了。
但近期,谣言不攻自破。
董卿带着《朗读者3》回来了!
47岁的她依然那么端庄、得体、大气、自信。
更让人惊喜的是,董卿别开生面地,以街头连续72小时直播的方式,为我们送上了《朗读者3》先导节目《一平方米》。
尤其是董卿采访眼科医生陶勇时,一向坚强的陶勇无奈地说,“手的神经没长好,依然冰凉、没有知觉,我不太敢想未来会怎样,接受现在吧。”
董卿温柔地回应:“未来,不就是现在积累而成的吗?”
轻轻一句话,看哭了很多人,也激励了很多人。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董卿自己的人生。
就像董卿说的:“我的人生,就像用唾沫星子,一点点搭一个燕子巢。”
镜头前的从容优雅,是日复一日的努力沉淀;
舞台上的云淡风轻,是经年累月的负重前行;
不断向上的人生,是永不停歇的奋力拼搏。
所有努力的人,终将活出自己的人生。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董卿成功后,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千万别把我当神。
的确,董卿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女孩,她的成功追溯于父亲的严苛要求。父亲出身农村、家境贫寒,靠刻苦学习改变命运。
1973年,董卿出生后,寄予厚望的父母给她取名卿,希望她将来得卿相之才,并从小就开始培养磨练。
刚识字,父亲就督促董卿边看书边抄成语,大一点就背古诗词、读名著,不仅要读懂,还得把人物关系和故事逻辑弄清楚、讲出来。
除了读书,董卿还要承担家务,如洗碗、扫地,刚开始洗碗时,她的个头还没水池高。
图源:爱奇艺《家庭演播室》
上小学后,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跑1000米。董卿说自己就像阿甘,独自在操场上迎风奔跑。
到了中学,董卿又多了一项艰巨任务——勤工俭学,播音员、营业员、服务员,各种各样的零工她都干过。
最难忘的是15岁那年,董卿一个人打扫10个宾馆房间,搬不动床垫的她委屈地对父亲说:“我要累死了。”
哪曾想,父亲却说:“再坚持一下。”
崩溃的董卿哇哇大哭,这也激起了她的倔强和不服输,咬牙坚持干满了两个月,拿到了第一笔工资60元。
直到多年以后,董卿才明白,不断学习积累的智慧,经历苦难的成长,这是父母给她的最好成长礼物。
董卿与父亲
就像董卿说的:“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有求必应,而是精神上的磨砺与锻造,是赋予她一种掌握命运的能力。”
父亲的严苛磨练,让董卿慢慢养成了坚忍、自律和拼搏的个性,也为她的光辉人生写下了坚实的第一笔。
沿着这道笔迹,董卿开始了人格的标尺,以及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董卿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澜起伏的。
第一次受挫是刚进大学时,班里的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且多才多艺,董卿引以为傲的能说会跳变得黯然失色。
尤其形体课,同学们做得轻松、随意,唯有她跟不上节拍,董卿窘迫得像误入天鹅群里的丑小鸭,满脸的羞愧和自卑,整整半年找不到自信。
但拧巴一段时间后,董卿调整心态,专攻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然后一点点地踮着脚,望向更光亮的地方,最终她以一等奖学金毕业。
对于勤奋耕耘的人,命运总会显露出意想不到的温柔。
1994年,毕业不到一年的董卿,因扎实的文学功底,成功考入浙江电视台,接着以《人世风情》的出色表现,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应聘到上海东方卫视。
但幸运没有一直眷顾她,刚到东方卫视的董卿,被当作新人闲置起来,每天只负责剧组人员衣食住行。
董卿没有自怨自哀,先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潜心攻读专业和英语,用知识充盈自身。
然而,越努力、越优秀、也越幸运。
2000年,董卿在《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上,用流利的英语,落落大方的主持征服了全国观众,全票当选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董卿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足够耀眼,就没有人可以忽视你的光芒。”
人生漫漫,道阻且长,每个人都会有身处低谷、无人问津的闲置期。
与其抱怨和自怜,不如蹲下身子,努力耕耘,当机遇再次来临时,才有可能乘风扬帆起航。
就像蝴蝶效应,随手点起的一盏灯,或许有一天,它会照亮整个人生。
步履不停,努力向前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尤其对女人,年龄似乎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但董卿却是一个特别敢于挑战年龄的人。
2002年,年近30的董卿做出一个意外决定:放弃上海蒸蒸日上的事业,从零开始,接手央视新栏目《魅力12》。
当时,董卿也曾犹豫过,她问自己:如果没有尝试过,你会后悔吗?如果以后再也没有央视这样的机会,你能接受吗?
“不,我接受不了。”董卿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背着行囊,开始北漂生活。
仅用两年时间,努力的董卿迎来了命运的垂青,2004年,她成了第十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主持人之一;年底,她又站上了2005年春晚的舞台。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董卿霸屏春晚10余年,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连续7年占据C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
终于,董卿站到了至高处,戴上属于她的桂冠。
但2014年,41岁的董卿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在事业的巅峰期按下“暂停键”,选择赴美进修。
原以为,回国后的董卿会平淡无奇,不料她却以更加惊艳的方式王者归来。
《中国诗词大会》,董卿以满腹诗书的才情红遍中国;接着《朗读者》的诞生,更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人们从第一季追到了第二季,呼唤着第三季。
回忆往昔,董卿说:“没有哪一个人敢说,我放弃的时候,我会得到什么。我只知道,我放弃了什么。”
但人生之所以精彩、值得期待、充满魅力,不就是因为它的未知吗?
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片浩瀚的原野,有无数条路通向远方,只要不停往前走,一直走,总会有光,总会被时光惊艳。
面对质疑,选择宽容
然而,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董卿也不例外。
董卿摔得最狠的一次是2009年的春晚,她满怀热情地上场报幕,竟将“欢迎马先生的儿子马东”说成了“欢迎马先生的儿子马季”。
令人沮丧的是,当时董卿一点都没察觉到口误,连补救、圆场的机会都没有。
一时间,董卿遭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网友和观众的谴责,有的要求她公开道歉,还有的甚至质疑她的学历和能力,批评之声扑面而来。
哭了整整三天后,董卿决定不再躲避,拿出勇气正视失误,并努力精进,避免重蹈覆辙。
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董卿的包里始终备着新华字典;录制《朗读者》时,一字一句地打磨台本,一遍遍地看回放,争取做到更完美。
工作的失误可以用更精细的工作来弥补,但那些黑白颠倒、歪曲事实的编派和中伤,却让人既无奈又生气。
刚上春晚时,有人说董卿抢了倪萍的位置;与刘谦搭档表演魔术,被人质疑是没有职业精神的托……
尤其是她当了母亲以后,因为孩子的出生地,董卿饱受诋毁和攻击,一度以为,她会就此隐退。
但董卿学会了宽容和放下,她说即便遭遇了不幸和痛苦,但世间还是有很多美好值得,她用一季又一季的《朗读者》传递着温情和善意。
正如马克·吐温说:“宽容就是紫罗兰将它的香气留在那些踩踏它的脚上。”
学会忍耐,学会坦然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还有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但如果可以在曾经痛苦中学会宽容,不忘初心,则是另一种成功。
守住初心,从不懈怠
常有人说,董卿的魅力很独特,观众对她的欣赏和喜爱,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不分地域。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她的一举一动里,总是蕴含着尊重别人的修养,让人倍感亲切。
曾记得青歌赛中,有两名羌族歌手表演了一段非常迷人的酒歌,但他们对评委提出的常识性问题一无所知,观众席传来了阵阵窃笑。
董卿灵机一动,指着歌手随身佩带的小银壶,让评委猜银壶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是定情信物,有人说是烟丝盒……结果却是在野外打猎用来装盐巴的。
随后,董卿笑着说:“就像他们答不出我们的题目一样,在这之前,我也不知道羌族还有这么优美的酒歌。
其实不论他们来自哪里,音乐是可以毫无障碍地抵达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这就是我们举办歌手大奖赛的目的。”
话毕,两名歌手泪光闪烁,整个现场掌声雷鸣。
而在《朗读者》采访作家毕飞宇时,好几次他都在想哭的情绪边缘,董卿却理性地不去推动他的泪点。
后来毕飞宇说:“我很感谢董卿,她不煽情、也没有把她的嘉宾推向窘境,更不会为了节目牺牲和她对话的人。”
正如奥黛丽·赫本说:“女人的美丽、优雅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她的灵魂深处,在于她给予的关怀、爱心和激情。”
董卿的温暖,恰如温水不会烫人、不会伤人,但是能够渗透到心里的那种感觉,看似平凡,却打动心扉。
就像董卿的坐姿,总是双手自然交叠,上身微向前倾,面带微笑地看着双方,永远是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
不管身上有多少荣耀,她总是那么谦逊。
网上曾有问,当我们喜欢董卿时,到底在喜欢什么?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董卿,她就是一道光啊!”
从杭州时的小有名气,到上海时的如日中天,再到北京时的惊艳春晚,最后《朗读者》的华丽转身,董卿活成了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她像是一本美好的书,蕴藏着智慧、才华、修养,值得反复品读,静心感悟。
董卿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
或许我们无法复制董卿的成功,但她那倾尽全力,向前奔跑的勇气;
摆脱年龄桎梏,不断超越的果敢;
静心耕耘、不忘初心的从容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永远没长大,但永远没有停止生长。
文末点亮“在看”,愿你我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成就闪闪发光、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