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脑室内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脑膜瘤是多数为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临床以头晕头痛、视力下降以及肢体无力等症状较为常见,在颅内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如额部、顶部、枕区、蝶骨嵴等部位,但发生在脑室内的脑膜瘤较为少见[1]。相关报道提示侧脑室内原发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2%,而三脑室内的脑膜瘤更为少见。影像学检测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其中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充分反映病变的特征,进而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以我院诊治的12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诊治的12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在44~76岁之间,所选患者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以及颅内压增高,3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4例患者伴有强迫头位,3例患者伴有视力障碍,1例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1例患者合并癫痫。所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且均行MRI检查。

2研究方法

2.1仪器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SymphonyP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2.2检查方法

所选患者均进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1.5T超导型MRI扫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E-TIWI、FSE-T2W1,STIR,矢状面FSE-T2WI。矩阵为256×256,层厚为6.5毫米,层间距为1毫米。

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扫描,具体层厚为6.5毫米,层间隔为1.5毫米。增强扫描,行横断面增强扫描,选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注射剂量为0.1mmol/kg,扫描序列同常规平扫。

3结果

本文所选12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均为单发,均分布在侧脑室,其中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的4例,左侧侧脑室后角3例,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的5例。

肿瘤大小情况:所选患者中最大肿瘤为7.1cm×6.8cm×5.6cm,最小肿瘤为0.8cm×0.6cm×0.7cm。

肿瘤形状:12例患者中呈圆形或类圆形的8例占66.7%,呈分叶状的4例占33.3%。

MRI信号特点:T1W1呈稍低信号9例患者,等信号3例;T2W1呈稍高信号9例,等信号3例,其中TIW1可见4例斑片状极低信号,T2W1可见少许斑片状高信号。

增强扫描显示9例患者呈明显均匀强化,3例患者钙化灶未强化。邻近脑组织出现明显水肿1例,中度水肿2例,轻度水肿4例,无明显水肿5例。

图11例患者的MRI图片

a为横轴位T1WI右侧侧脑室后角结节状等信号,内见斑点状低信号;

b为横轴位T2WI表现为等信号为主,其内及边缘见斑点状、环状低信号;

c、d分别为横轴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无强化。

4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肿瘤中常见肿瘤,发病率较高,一般起源于与中胚层。脑膜瘤在颅内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发生在脑室内的脑膜瘤较为少见。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脉络膜组织或者蛛网膜残余上皮组织。脑室内脑膜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常见类型是纤维型肿瘤。在脑室内的不同部位其发病率亦存在差异,一般以侧脑室三角区发病较多,而三、四脑室发生较少[2]。脑室内脑膜瘤的生长速度较慢,若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则其生长空间较大,以致于早期患者缺乏显著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若发生在四脑室,则因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出现患者颅内高压、脑积水,继而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脑室内脑膜瘤发病的性别差异同脑膜瘤,以女性患者较为多见[3]。本文研究中12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8例为女性,与相关报道一致。且发病部位均为侧脑室,无一例三、四脑室病例,考虑为本文样本量选择较少有关。

脑室内脑膜瘤肿瘤边界清晰,一般呈现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患者呈分叶形状。本文研究结果提示12例患者中呈圆形或类圆形的8例占66.7%,呈分叶状的4例占33.3%。若MRI影像学提示肿瘤边界不清楚,信号不均匀则应考虑脑膜瘤发生侵袭。

头颅MRI检查,对脑部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能进行多方位的成像,在定性及定位肿瘤病变组织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脑室内脑膜瘤的MRI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其T1W1呈现低信号,T2W1呈现稍高信号,肿瘤内的钙化灶以及血管呈现低信号。T1W1呈稍低信号9例患者,等信号3例;T2W1呈稍高信号9例,等信号3例,其中TIW1可见4例斑片状极低信号,T2W1可见少许斑片状高信号。脑室内脑膜瘤周围脑组织水肿现象比较少见,本研究全部12例患者中,出现明显水肿1例,中度水肿2例,轻度水肿4例,无明显水肿5例。水肿现象考虑是因为肿瘤较大,压迫到肿瘤周围组织,导致相关区域静脉回流障碍,形成水肿,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脑室内脑膜瘤临床较少,但在MRI上具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质性肿块,肿块边界清晰。临床诊断脑室内脑膜瘤时需要与转移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等鉴别。转移瘤较少发生在脑室,成年人多见,肿瘤多为结节状种植病灶,往往伴有脑部其他部位的转移灶。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多见,好发于左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该类型肿瘤在发病早期就出现脑积水征象。室管膜瘤,青少年多见,好发于第四脑室,为实性肿瘤,肿块多呈菜花性状,可发生囊变或钙化,可浸润到室管膜下,增强后成不均匀强化。星形细胞瘤,多发于侧脑室前角,肿块呈现分叶状,肿块边缘不规则,肿瘤内部呈现广泛的坏死护哦囊变,部分瘤内部出血,肿瘤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增强后囊变及坏死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总结来说,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女性患者,以侧脑室多见,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较为少见。侧脑室脑膜瘤常见类型为纤维型。脑室内脑膜瘤在MRI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与其他脑室内肿瘤仍存在较多相似之处,难以鉴别。临床上,以MRI检查为基础,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多角度的评估,并与特定部位的好发肿瘤进行比较,从而明确诊断,为临床术前制定手术方案以及评估术中相关指标提供参考[4]。临床上诊断脑室内脑膜瘤时,依据MRI检查,并结合临床和发病部位、年龄、性别情况,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