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傲慢”,或许源于内心的自卑,值得重视
“嫌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为了使自己显得高一点,总要踮起脚尖走路。”——《自卑与超越》
有位朋友跟我倾诉他跟女友之间的交往情况。
因为他女友家庭条件很不错,而且本身女生也是从小被呵护着长大的,所以对于我这个家境一般的朋友来说,他总感到很自卑。
一方面是在跟女友的成长环境对比之下自卑;另一方面是在跟女友的交际圈子相处时会自卑。
在对其进行心态调节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处境。”
像我这位朋友这样能够直接承认自己自卑的属于一类,但其实还有很多人并不承认或者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自卑情结。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产生了自卑感时,潜意识里会引导自己采取某些行动来解除自己因自卑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换句话说,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傲慢”的状态,或许只是因为他的内心感到自卑罢了。
自卑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说起自卑,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柔顺”、“安静”、“沉默寡言”等。
但其实这只是自卑的一类表现而已,实际上自卑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傲慢”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提到过:
“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傲慢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想法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让他们瞧瞧我是厉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处处都在故意想要驾临于他人之上,那么很有可能他是在隐藏自己的自卑感,需要装腔作势一番。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在面对“情敌”之时,会刻意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成熟稳重的优秀之人的样子。
再比如阿德勒还举例说过:要是一个人说话时手势过多,或许他的内心想法是“如果我不强调的话,我说的话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其实很多人的种种行为,都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自卑情结”,并不一定非要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才是真的自卑。
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或许很多人连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这就是“自卑情结”。
自卑感的缓解不能“自欺欺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从自卑中走出来,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
有些人通过正确的引导,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把“自卑”变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于是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也有一些人喜欢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企图缓解自卑感,效果自然不好,但却是我们很多人常采用的行动之一。
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常见的“自我陶醉的优越感”。
比如一个人因为对正确的克服自卑方法已经气馁了,但无法成为自卑感带来的压力,所以就会选择用优越感来陶醉或者麻木自己。
像“阿Q”就属于这种自欺欺人式的代表。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质上就属于这个范畴。
一个人很弱小,感到自卑,但他不是通过提升自我,让自己更有能力的方式来克服自卑,反而是选择到一个让自己有优越感的环境里去。
他们“比上”很自卑,所以干脆就“比下”去找优越感。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做的事情吗?
但结果是,给我们带来自卑的环境仍然没变,问题依旧存在。而且因为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让自卑感在内心不断发酵,甚至还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
克服自卑感首先要承认自卑的存在
如果我们对一个在行为中表现得有自卑感的人问他是否觉得自卑时,通常我们都会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不!”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举了三个小孩初次到动物园不同表现的案例来让大家理解自卑情结。
当三个孩子站在狮笼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想回家。”
第二个孩子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儿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
第一个孩子的表现,我们能够很明显得知他在面对狮子时的恐惧;
第二个孩子虽然强装坚定,但从他苍白的脸色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内心的真实反应;
可第三个孩子却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他并没有发抖也没有脸色苍白,甚至还询问是否能够向狮子吐口水。
实际上第三个孩子真的就不自卑吗?事实上,他也已经感觉到了自己所处的劣势,只是他所采取的表达情绪方式不同罢了。
虽然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但大致我们就可以分成这三个孩子的类别:直接承认、强颜欢笑和自我麻痹。
而想要克服自卑,让我们能够有更好的人生状态,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卑的存在。
直接承认自卑的人,有明确的克服方向,即勇气;
强颜欢笑的自卑者,需要先放下自己的面子思想;
而自我麻痹的自卑之人,则要先认识到自卑情结的存在。
只要一直保持勇气,我们才能以直接、实际和满意的方法改善处境,从而让我们摆脱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