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之芍药甘草附子汤医案|芍药|恶寒|附子|甘草|甘草附子汤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导读
本条用发汗治疗,可知当有表证,发汗为正确的治法。若汗之得当,其病当愈,即令未愈,亦应有所减轻。但本条所论则是汗后“反恶寒”,即恶寒较前更重。从“虚故也”及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来看,此处之“病不解”,为疾病之未愈,非表证之不去。
究其因乃过汗损阳,身体失于温煦,故恶寒不唯不解反而转甚,是太阳表病变成了阴阳两虚的里虚证
本证除了恶寒之外,当有小腿挛急、脉微细等症。
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以扶阳益阴。
组成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溶,分温三服。
方义:
芍药甘草附子汤由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
其中以芍药、甘草汤酸甘敛阴,缓急止痛;
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通经实卫,得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通经止痛;
且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
芍药性寒,得附子而和。
三药相配,奏阴阳双补之功。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病机: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治法:复阳益阴。
医案举例
01
肠痉挛
未某,男,37岁,工人。1991年12月7日初诊。腹痛反复发作3年余。初因饮酒受凉后腹痛,始吐继泻,经治而安。后每因受凉而屡发,痛时脐腹部攻冲绞痛,喜温熨。近半年来发作频繁,昨因天气突变,腹痛又作,且痛时有欲大便之感。视前就诊记录,有谓
“肠痉挛”“胃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者。询之平素怕冷,腹部尤甚,四肢不温,稍食冷物,下咽刻时腹痛即作,查舌质淡白,脉沉细弱。
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阻滞。
治宜温补脾肾,散寒温中止痛。
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制附子30g, 白芍45g, 炙甘草12g,
延胡索10g,
干姜10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1剂腹痛即止。
后予温中健脾、补肾温阳之法调理月余而愈,随访未再发作。[山西中医,1997,(3):33]
02
腓肠肌痉挛
徐某,男,60岁。1958年3月9日由家属抬来门诊。自诉:两天前突然开始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骨节酸痛,中度咳嗽,鼻塞溢涕,卧床不起。自认为重伤风,服APC片,出汗甚多。出汗后自觉热退,全身发冷,恶风,有显著衰竭感。前两夜腓肠肌强度痉挛各3次,每次约一分钟。发作后小腿不敢伸,直伸后又欲发作。平素劳乏后亦每易发生小腿抽筋。发病前一星期内,连续四夜痉挛轻度发作。小腿筋肉酸痛,下肢无力,口渴,小便短少,不思食。体温36℃。急性病容,神志清楚,被动体位,颜面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每分钟60次。
处方:
附子1.5g,芍药9g,甘草9g。
太子参9g,
桂枝3g,
水煎服。
3月11日,病人步行来诊,据说服药一剂后小腿抽筋即停,出汗现象亦止,全身症状显著好转。
原方去附子,
      加生姜、大枣,
再服2剂。
半月后随访,腓肠肌痉挛愈后未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0):17]
03
汗后亡阳
白某,男,34岁。平素阳气衰弱,脉象细弱无力。因患感冒,前医连用防风羌活之剂,汗出多,而表邪不解,身倦体痛,恶寒转甚,虽身被重绵,而仍觉不暖,两手微厥,汗出杂杂。及诊其脉,两手沉细而微。
按测证,知为平素阳虚,汗后,又重伤其阳,致表阳不固,而恶寒汗出此时若不扶其阳,恐有亡阳之衰,若不止其汗,绝不能回其阳。以亡阳由汗出而造成,如不止其汗,而忘想回其阳,犹无底之壑而灌使之满,不可得也。
余因与大剂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18g,甘草15g,
附子15g,
桂枝、大枣之类,
以芍药有止汗的作用,汗止,然后才可以阳复。
重用不但增进其止汗之效,其酸平之性,尤能济附子之燥。使其大量用附子,而不致有烦躁之反应。
连服二剂,
汗敛而恶寒自罢,两手亦温,诸证均减。
后以扶阳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现代临证:
现代临床将芍药甘草附子汤主要用于阳虚外感,汗多恶寒风寒湿痹阳气虚之关节疼痛、周身恶寒汗出者;
亦可用于汗后亡阳、腰痛、偏头痛、痛经、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见本方证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