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状态差,始终找不到对的节奏,也许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解决方法!

高中生如何上课?
跟着老师学分析问题能力,让你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的接近老师的,这才是最好的学习者的姿态。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作为老师,在讲台上放眼望去,其实学生有没有凝神冥思是一目了然的。有些同学全神贯注,有些同学心不在焉,这两种学生的表现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大不相同,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收获,更是关于能力培养的收获。而这两种课堂状态的差异也会很快反映在接下来的考试成绩上。
每每成绩出来,科任老师们之间分析评论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某某同学本身上课状态就很差,考不好在预料之中。可见,上课的状态,思维状态对考出好成绩的重要性。
其次不能停留在某一节课所讲内容,能和此前所学建立起联系最为重要。
一个模块或者一个章的内容,老师讲解得时候自然要分成若干课时进行,也就是把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分成了若干小块,一节课解决一个小块的问题。课堂教学只能这样进行,毕竟要考虑课时和学生的接受力。
受客观原因的影响,可以说老师具有系统性的知识讲得支离破碎,但学生一定不能也只学个一鳞半爪。相反,在真正的高效课堂上,学生要比老师多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把今日所学内容和此前所学联系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只能让大脑飞速运转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在紧跟老师讲授进度的同时思考到更多东西。
这是个难度非常大的挑战,能做到的学生很少,但做到的绝对是高水平者。首先,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只停留在老师所讲的那个点、充其量那个线,而不能迅速地形成一个知识的面。其次,这需要深度思维做保障,也需要强大的专注力。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你就发现你的思维很难真正动起来,你的一些思考总是浅层次的、零碎的,很难形成体系。
在课堂上能把今日所学和以往所学建立联系,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织就一张知识的网络,然后在面对有综合性的题目时,你的能力是足够的。
上课能听懂,课后不会做题,其实它的根源在于你只听懂了某一节课的内容,并没有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网。那么,当你在应对课后那些综合性题目时是力不从心的。
最后实践才是检验课堂效果的标准,会运用是终极目标。
请别觉得这句话枯燥抽象,我想在每次考后的试卷讲评中,老师都会近乎声嘶力竭地说 : 试卷上的很多题目都是我讲过的类型题,甚至反复讲过的,你们怎么还是不会做?这样的情况太普遍,这样的题目也是学生常说的感觉会,但最终没做出来;或者当时感觉很难,下来再看觉得很简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课上和课后没有及时动手巩固和深化、以及熟练化。
一般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老师会以讲解一道题来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只带着耳朵听,听明白就行;而有些同学则会不仅要听懂,而且还要实践,即自己懂了的题目是不是自己就会做,于是自己亲自再做一遍。而这一做才发现,有时候即使是老师刚讲过的难题,自己还是不能独立自主的做出来。
不会做,就不算掌握,至于那些当时觉得很简单,过后再不管,直到将其做法淡忘的现象就太多了。而常见的情况是,当你忘记它的时候,考试来了,于是似曾相识,于是感觉会但实际上不会,于是考完了才发现那道题很简单。
请记住,老师精彩地讲解一道题,那是老师会做的表现,你会不会做,要看你能不能独立自主的把它做出来;而且,会一道还不算真正的会,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巧,才会总结规律,有了自己总结的规律,方可以不变应万变。
至此,一个学生从课堂上的学习就实现了他的终极目的,练就强大的能力,通过完美的练习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整合,实现彻底掌握,实现自我的不断成长。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对于高中生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掌握不到方法,以数学为例,为什么学霸轻轻松松考高分,而你却不行?因为学霸知道高中数学共3002个知识点,而真正的核心考点只有259个, 当你掌握了475道常考必考题型,你也可以冲击13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