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痛苦,谁改变
幼年时,遭受过父母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一般有二种表现。
一种是将上一代的这种极端行为顺延下去,对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打骂。
另一种则截然相反,用心呵护子女,从不会诉诸暴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
原因在于,原生态家庭的暴力行为对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触动。
第一类孩子选择了接受,在潜意识将父母的暴力合理化,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当他有了子女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延续这种“教育”行为。
另一种则是深切地感受其中的痛苦,从儿时一直蔓延到成年,时常在梦魇里惊醒。
他面对自己的子女时,会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情绪,那便是:一定要做得再好些,决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当初的痛苦。
心理学里有一条重要原则,谁痛苦谁改变,谁真正觉得有问题谁便会去努力改进。
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二类相异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改变的初衷,是因为分出了对和错。
于是,我们会去争辩是非,在意谁对谁错。我对了,你错了,所以你得改正,向我看齐。
但从来没有人愿意被改变,尤其是这种外力驱动下的改变。
这类改变的预设前提是,“你错了,所以你必须改正”,这是一种让人很难接受的情绪,满心委屈,充满挫败感。
真正有力的改变,一定是自驱的。
我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不甘于维持现状,然后自发地去改变。
一对情侣正在冷战,谁也不理谁。
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儿。
僵持了几日,终于男方让步了,跑过来认错,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愿意做出一二三四这些改进。
谁因为男方真的做错了么?不是,而是因为男孩子痛了。
没有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生活是灰暗的,毫无颜色,触痛累积到一定程度,男孩子扛不住了,赶紧跳出来做出让步和改变。
岳灵珊不开心的时候,令狐冲本能的想法便是,我当然要哄得她破涕为笑!回头再看着盈盈时,便立刻聪明起来,有的是应对她的办法。
一段感情里,谁更离不开谁,谁便会做更多的让步。
原因很简单,我更痛苦,所以我会有更多的改变。
我们的三种亲密关系里,亲情、友情、爱情,充满着各种博弈。
那些不太融洽的关系里,双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都有各自的问题。
任何一方的积极改变,便有可能使彼此之间向更好的方向迈进。
所谓经营亲密关系,说的便是无所不在的让步与改进。
那么谁是主动发起的一方呢?
谁更在意这段感情,谁便是这位破冰者。
看起来,主动改变的那位,好像是在吃亏与让步。
但其实不然,改变的那位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改变过别人,想改变的那位,改变的只能是自己。
改变永远是一种内驱的行为,目标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种磨砺淬炼的过程。
第一次见心理医生时,蛤蟆先生问道,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了么?
医生直视着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来做这份工作了。
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好,前提是我想变好,我才会去反思和经营。
我会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样我会去积极改进,然后变得更好。
谁痛苦,谁改变,谁受益,于是有了真正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