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那些在记忆中复原的矿山碎片》(组诗)

那些在记忆中复原的矿山碎片 

黄石是因矿立市的老工业基地,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打造“工业强市”的一张炫丽名片。提到闻名遐迩的古铜矿遗址,就不得不说到铜绿山矿。
弹指一挥间,铜绿山矿已走过了近六十载岁月,从五十年代的一个县办小矿,发展为今天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国有矿山,因其矿石禀赋好,资源储量足,曾披上了“全国经典矿山”的光环。一代代矿山人践行资源报国的使命,他们远离家乡故土,在这方铜土地上扎根,把矿山作为了第二故乡。
作为一名矿山子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矿山一干就是二十二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矿山度过,也见证了矿山的兴衰荣辱。
八九十年代,是矿山人口最多的时期,高峰时达万余人。有大厂房,有工人村,有俱乐部,澡堂、医院、学校、商场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社会。
吃住行乐在矿山,一些美好的记忆总是让人不能忘却。
吃是矿山人最为津津乐道的。铜绿山矿毗邻大冶,物资供应顺畅,矿山菜市场从早到晚人头攒动。计划经济年代,工人待遇还是不错的,家里有人在城里上班,就是端上了“铁饭碗”。矿山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天南海北的食谱在这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矿山味道。吃饭有食堂,包子、馒头、花卷和发糕凭票供应,又大又白,冒着热气,让人口水直流。蒸箱里的粉蒸肉又酥又滑,肥而不腻。逢年过节,各种福利五花八门,满载而归。铜绿山矿冰棒更是香飘百里,没有任何添加剂,在炎炎夏日作为降温品发给职工,连吃三根都不过瘾。如今铜绿山的炒粉和烧烤也闯出了名声,不少人慕名前来,一饱口福。
这些年,矿山住宿条件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建矿之初,工人都是搭窝棚,住山沟,后来一栋栋宿舍拔地而起,从单身宿舍到过渡房,从非单元房到单元房,基本解决了职工住宿难的问题。每个工人村都配有开水房和澡堂,定时开放,凭票供应。那时小孩能帮忙的就是打开水,提上各式水瓶,排成长队,有说有笑。在选矿废弃的厂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黄梅村,大概是黄梅人居多的缘故,里面住了很多人,各种小吃多,口味独特,吸引了不少人来品尝,后因扩能改造进行拆迁,黄梅村成为了一段历史。矿山如今住的基本上是退休工人,大部分职工都在大冶、下陆和黄石购买了商品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曾经住过的单身宿舍,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符号,改造成了大学生公寓。
行路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去矿山路难行,晴天一身矿灰,雨天一片泥浆。铜绿山矿建有完备的采矿和选矿生产流程,辅助单位一应俱全,最多时有四十多家车间科室,但较为分散。采矿工人上班要经过露天坑,大篷车接送,摇摇晃晃,挤的透不过气来。选择步行,一路坑坑洼洼,来回也要五十多分钟。后来有了车队,客车负责接送职工上下班。进入新世纪后,公共汽车代替客车,成为了通勤车。矿区经过连续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三区并立的格局,道路全部硬化,行走畅通无阻。矿区两旁和主要厂房都种满了花草树木,春秋时节,百花争艳,芳香沁人,行走在绿色小道上,心旷神怡。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这些年购买私家车的越来越多,上下班更加方便快捷。
乐在矿山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印迹。尽管矿山生活艰苦,但矿山人豪爽开朗,总能找到乐子,每到晚上十点钟,矿区街道上仍是人气十足。火车路旁,散步聊天的一拨接一拨。下班累了,在澡堂泡上热气腾腾的洗澡水,一身疲倦无影无踪。喜欢看电视的,天黑搬上小凳子,围成一圈欣赏矿山电视台的自办节目。那时流行点歌,有哪个单位创下高产,还会点播电视连续剧和港台电影。矿山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各种收藏、戏剧、绘画、书法、自行车、摄影等协会人员爆满,逢年过节,舞龙舞狮热闹非凡。竞技味十足的篮球赛尤其吸引眼球,得到消息的职工家属早早把灯光球场围的水泄不通,针都插不进去,进球后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每年春节前,在职工俱乐部都会上演一场迎新春文艺汇演的大戏,各单位选派最强阵容参加,没有领到观众票的,连连唉声叹气。也有喜欢清净的,揣上借书证,到图书室找个僻静角落,看书看报。那个年代鲜有手机和电脑,每个单位班组都订阅了报纸和书籍,办板报的,写标语的,投广播稿的,培养了一大批能写会画的通讯员队伍,文学氛围十分浓厚。
走过青年,跨过壮年,如今的矿山已步入中老年。铜绿山矿五十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资源是有限的,矿山改革转型势在必行。
无论矿山何去何从,留在一代代矿山人心中的记忆是美好而永恒的,曾经“光灰矿山、馍饭食堂”的历史渐行渐远,那些存在或消失的矿山碎片,历经岁月的打磨复原,总能让人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柯志鹏,生于70年代,大冶金牛人,现是国企矿山的一名党务工作者。喜欢“写写画画、行行摄摄”,希望在字里行间修行好人生每一个段落。先后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中国矿业报》、《铜草花》和文学微刊等发表多篇作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远去的矿山(上)

    话说60年前的1957年,一架飞机在空中盘旋,这是第二机械工业部全国铀矿资源航空普查队的飞机,航测员赵树新发现,江西省乐安县公陂乡(今公溪镇)一带辐射异常.经过前苏联专家的考察,肯定了这里是一个有工业 ...

  • 揭密:抢救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第一篇 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信 沈竹同志: 作为一个局外人士,我参加了上个月在黄石召开的铜绿山古矿遗址"保护方案"审查会.通过会议纪要时,我是唯一没有鼓掌的人.鼓掌总有某种欢庆之 ...

  •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清明才过去几天,噩耗连续传来,两位我十分敬重的老师先后仙逝.一位是我学习上的启蒙老师柯尊孟,一位是写作生涯给予我无限帮助的吴修建老师.   说来,两位老师跟我没有特别的关系,未曾有过深厚的交 ...

  •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陪在你身边》

    陪在你身边  前几天整理电脑相片,无意中点开一个"成长历程"的文件夹,女儿十岁前的照片一张张在眼前翻过,顿然想起,这是以前从事摄影时,为女儿留下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匆匆回到家, ...

  •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女神,一路前行》

    女神,一路前行  我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又不得不在最热的季节告别.   能让大家公称为"女神",是你不长的职业生涯里,带走的最美光环.   十年前的岁月,仿佛在眼前跳动.那时的我们 ...

  •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时充盈耳边.   每到快过年时,腊月二十四家家都要"打扬尘"迎接新年.今年单位事情多,捱到腊月二十八才开始大扫除.   清理 ...

  • [黄石文坛]王志敏的随笔《在阅读中重生》

    在阅读中重生 因着一位朋友,我又开始了阅读.先前我只是喜欢,却并没有深究这种喜欢的原因,后来才发现,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认同.所以这种相遇相知,总令我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熟悉,一 ...

  • [黄石文坛]柯玉霞的随笔《新家印象》

    新家印象 我这辈子最好的年华都是一中的.少年时就读于一中,大学毕业后在一中做了半辈子老师.在一中,遇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他们和她们,一中成就了我的职业.事业,我也为一中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半生.几十年风 ...

  • [黄石文坛]柯玉霞的随笔《吴中杰老师永无终结》

    吴中杰老师永无终结   人的一辈子,会遇上很多事儿.有的值得回味.有的用来深省.有的必须珍藏,更多的事儿云淡风轻没入了岁月的河,也有那么些事儿如陈年的酒历久弥新.我对吴老师的记忆,便是那壶历久弥新的酒 ...

  • [黄石文坛]柯玉霞的随笔《回家》

    回家  因为工作忙,因为疫情,主要因为我发懒筋和一时的疏忽大意,我竟要为自己不回家过春节的无知无良行为买单,并为此抱憾终身.   我大约又有大半年没回家了.年前本计划好要回家过春节的,结果因为那阵子忙 ...

  • [黄石文坛]柯尊国的随笔《船儿糕》

    船儿糕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临近了,从家庭中打扫卫生的主妇的身上,从街上忙碌办年货人群的笑脸上,年味给我们带来一个繁忙快乐的气氛,年味像迷漫的大雾笼罩着温馨祥和的社会人间.   过年,从大年初起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