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印象——潮州的土黄色印记
如果要说回家最有仪式感的小区,那绝对是东湖住宅区。
东湖就在韩山的东边。
89年韩江大桥通车之前,家住东湖的人要回家,需要通过千年古桥湘子桥,再穿越山洞。一个山洞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那就三个。
南端有卧石(磨石)洞,中间有最长的东湖洞(韩祠隧道),北端还有最短的虎头洞。
东湖住宅区是1981年开始建设的。在当年,除了西新之外,这里就是潮州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住宅区了。
在开始建设后的第二年(1982年),韩文公祠下通往东湖住宅区的韩祠隧道才凿通。
同年,由香港知名人士庄静庵先生捐资创办的绵德中学开学了。
据湘桥区志办资料显示,绵德中学所在的位置是桃坑湖东侧的石狮头山。
至1985年底止,东湖住宅区建成居民住楼44幢,共956套,服务楼二幢,幼儿园一所。
85年以后,东湖的旁边又建设了麒麟南、麒麟北的住宅区,90年代初又建设了东湖小学。
87年的这张照片中,东湖住宅区已经住满了人,楼顶上插满了电视天线,绵德中学前面是东湖,西侧的桃坑湖还清晰可见,它现在已经填平成了绵德中学的新校区。再远之处就是新落成的麒麟南、麒麟北的住宅区。
长光伯的朋友“潮州八一”就是在87年搬到东湖麒麟北的。
房子是他当老师的爷爷分配的。当年是以442的方式分配到这,政府补贴4成,单位出资4成,个人再承担其中的2成。
刚搬到东湖的时候,八一还在城区读小学,每天上学就要经过山洞,再走湘子桥才能到达城区。
住在东湖的人们,每天的行程基本就是家——山洞——古桥——城区——古桥——山洞——家。
八一说,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电力供应还比较紧张,最刺激的时候就是停电之时过山洞,有人点蜡烛有人点打手电筒,有人跟在别人的光线后面走,有人摸着洞壁过山洞……这样的场景,一星期就要出现一两次。
东湖的周围还有不少果树园,每到果子成熟时,跟着小伙伴们到处“偷”果子吃,用他的话说:“方圆一两平方公里的果实都偷了个遍”。
每到韩江发洪水,东湖又没电子游戏室,趟着洪水进城里打电子游戏机成了现在难忘的经历。
最近一次对东湖造成了严重影响的洪水,是在06年7月,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袭击了潮州,东湖上游堤坝受损,洪水把整个东湖都淹了。
这时候他已经搬离了居住整整15年的东湖了,但他还是带着相机,回到了洪水中的东湖,记录下这珍贵的画面。
当年的洪水,最深时一楼有些房子被淹了一米多,为了安全起见,相关部门还要求所有住户撤离。
人撤离了,老鼠可撤离不了,这只老鼠就只能站在窗篷上避难。
数天之前,长光伯与八一再次来到这他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
山洞还是原来的山洞,但现在基本也不会有停电的情况了。
现在的东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喧哗。
晚上的东湖非常宁静,但不缺人气。
闲聊的街坊,溜狗的女生,清闲,安逸。
时不时才有数个行人、几辆摩托或小车经过这布满着横跨老楼房的电线的小街。
三三两两亮着的窗户,点缀着这土黄色的外墙。不少的房子是空的,他们的主人已经搬去了更现代化的住宅区。
相比之下,同在东湖的绵德中学就是另外一个景象。
夜修的灯光,把每个教室都照射得亮堂堂,就连东湖湖面上的倒影,也是那么的明亮。
晚上十点之后,卧石洞口韩师某教学楼前的小食摊热闹了起来。
不少学子睡觉前先到这里撸了个串。这里也是长光伯在东湖一带看到的最热闹的景象了。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静止不动的
只有在上下班或是上下学的时候,街巷里的才会有较多的人经过,其中学生居多,因为绵德中学和东湖小学就在这里。
近四十年过去了,东湖还是那个东湖
八十年代初的东湖
2020年的东湖
八十年代初的东湖
2020年的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