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进程的夜空中,永恒闪亮那颗星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曾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把窗帘都关上并且将灯熄灭。接着他打开左侧的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罗斯文学的苍穹上,这盏灯是普希金。”接着他打开中间的灯说:“这盏灯是果戈里。”然后他打开最右侧的灯说:“这盏灯是契诃夫。”最后,他大步走到窗户前,一把扯开窗帘指着一束束射进窗内的阳光,激动地朝学生们喊道:“这些!就是托尔斯泰!”

纳博科夫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阳光,耀眼明亮。在我看来,托尔斯泰的出现不仅仅是窗外的阳光,更是那在黑夜中绽放光芒的星星,引领着全人类寻求真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19世纪中期俄国贵族家庭,在他的家谱上有侍奉过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拿破仑战役中的英雄,有七年战争中的英雄等等。总之,出生在名门贵族的他,却有一颗“叛逆”的心,他并不维护贵族们的利益,反而十分厌恶转而抨击。他批判沙皇制度,尝试土地改革,苦心思考想找到一条消灭社会罪恶之路。

高尔基曾经这么评价他:“如果你不了解托尔斯泰,你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这是因为托尔斯泰用他的文学作品记录着社会转型下的俄国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托尔斯泰出生于沙皇专制和宗教盛行的时代,当时的俄国社会一片黑暗,农奴制度让百姓们遭受严重迫害,民生哀怨。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将目光放置在俄罗斯农民和城市贫困者上,不断深入思考和致力于写作,试图找到一条带领全俄罗斯人走向光明的道路。

人生景色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法国社会改良主义者布鲁斯曾说:“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像也无从谈起。”这句话用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恰如其分!

托尔斯泰从小就有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和洞察力。在他五岁的时候就曾说出:“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根据他的回忆,自己在14岁的时候就发现宗教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后来的他将目光转移到批判现实,寻找答案。虽然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但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他在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1847年便辍学回家,1851年参加高加索战争,之后又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在堕落中清醒,用自我忏悔唤醒全社会

婚前,托尔斯泰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放纵的日子。嫖妓,赌博,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他也没能避免地沉迷其中。他一方面沉迷于放荡的生活,一方面清醒的明察着。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完全如畜类一般的生活。”“我是堕落了。”

正是他的清醒又自知的堕落,让他饱受良知的谴责。终于,他找到一条让自己良心安宁途径:忏悔

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并不是迷信于基督的忏悔,而是对自我良知的忏悔,是主动的,有意识并且真诚的。他在忏悔的同时,也对宗教进行了反复质疑和接受,最后形成自己的理念:对宗教批判性的认知。他反对盲目听从宗教,主张理智地信仰宗教。

罗曼·罗兰曾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托尔斯泰就是在经历一系列放纵淫乱的生活后,他心生厌倦,鄙夷自己之前的行为,并在阅读倒卢梭的《忏悔录》后深受影响,他开始忏悔,用写日记的方式,不断反思和告诫自己以此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忏悔的行为,缘起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沾染上的罪恶,被认定为“原罪”。西方人都是天生带着“原罪”,如果死后想要进入天堂,就必须不断自我谴责和反省。忏悔是主体进行自我反思和谴责。忏悔可以促使人不断追求真善美。

托尔斯泰曾于1879年动笔,花了3年时间写完《忏悔录》。这部有基督根源的著作,与卢梭的《忏悔录》有共同之处,就是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袒露在大众面前。这是对真我的绝对追求,是一种毫不掩饰并且极力批判自我的表现。塞内加曾说:“忏悔是变得真诚的最可靠途径。”而托尔斯泰的真诚不仅仅表现在对自我行为的批判上,同时也表现在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

世界三大忏悔录:圣·奥古斯丁因作《忏悔录》奠定了自己教父神学史的基础;卢梭通过《忏悔录》在当时掀起自由言论和自主创作的风潮;托尔斯泰《忏悔录》则开宣扬了“理智信仰宗教”的神秘主义。

托尔斯泰《忏悔录》则是反应觉知的知识分子面对统治者的残暴与剥削,宗教的变异与荼毒,群众的贪婪与无知,世俗的虚浮与冷漠。这本书不仅仅是记载托尔斯泰本人忏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折射出整个俄国在沙皇统治下统治阶级荒淫无能,劳动人民命运悲惨的社会现状。

2.基督信仰动摇,面对残酷现实,他主张信仰“爱的共同体”

托尔斯泰在14岁时,就发现自己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并不能从基督信仰中得到答案,于是他开始质疑基督。关于宗教,他看到19世纪沙俄统治下的宗教早就失去了引导“博爱,平等”的精神,他毫不忌讳地指出:“宗教已经成为权力阶级的走狗。”为此,他被教会除名,并且终身被教会所敌视。

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屈服,而且他只能无抵抗地屈服于强暴,但他不能够服从,即不能承认强暴的合法。(列夫·托尔斯泰)

1905年1月22日,圣彼得堡发生了流血示威运动,教会和当时领导人对当时手无寸铁的民众进行枪决。当这一惨案发生,托尔斯泰更加看透教会的实质。但是他并没没有完全放弃宗教,因为在后来的时光里,他发现:“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含有人类最深刻的智慧。”

但是托尔斯泰认为基督并不是神,只不过是被后世夸大了的圣贤。正如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以赛亚——他们都是为指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达到幸福。托尔斯泰主张:理智信奉宗教。在他的著作中,他曾经表示:“理智的活动现象——爱。”他坚持在爱中信仰着宗教,在理性中寻找生命的幸福。为此,他在《托尔斯泰传》中这么写道:

爱是人类唯一的有理性的活动,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境界。它所需要的,便是什么也不掩蔽理智的光芒,因为唯有智慧的理智的光芒方能助长爱……爱是真实的善,爱是至高的善,能解决一切人生矛盾。

在托尔斯泰看来,宗教的作用,不仅仅是能引导人们团结,更可以让全人类成为“爱的共同体”。他始终坚信,爱能克服一切困难,团结一切力量。在沙皇统治矛盾尖锐下,他曾经坚持“不抵抗主义”反对武力冲突,坚信爱的力量能够让整个俄国度过当时最黑暗的时光。

在《致沙皇及其助手一文》,《哥萨克》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乌托邦思想,即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剥削与压迫,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尤其是他主张博爱,平等,通过劳动的方式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他认为情谊平等和谐的世界才是全人类真正的“天堂”。

人生哲学成就他的巨星地位

1.人在欲望里自焚,最终回归虚无

托尔斯泰年轻时候曾经历了不少放纵堕落的时光,他深刻了解到,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欲望:名利 财富 权利等等,最终这些欲望将把你吞噬。他曾在《忏悔》中写道:

我一边思索自己的著作所赢得的名声,一边这样说道“不错!这样不是挺好的嘛!你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等世界所有作家都更有名。

——然而,这样又怎么样呢?”

人们所追求的身外之物,最终也不能真正属于自己。当你追求什么,你就会被什么奴役。当你以为享有金钱,随后跟着的却是无尽烦恼;当你以为拥有权利,但必然承担着责任。正如《百年孤独》里那句:“生命里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托尔斯泰早年就看透了这种“虚无”,所以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心灵的层面,他认为心灵层面的满足产生的愉悦感,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

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前八个月中的生活花销。他一共花费了61元多,但赚了31元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可以不需要奢侈品,不需要太多物质,就可以获得内心的丰盈充实。当一个人内心丰盈充实,他便不会觉得生命的空虚与无意义。

托尔斯泰也放下自己的贵族生活,回归田园生活。他种地,写稿,做一个普通的农民,同时他还是个教育家,慈善家。他用自己内心坚持的爱去帮助周围的农民。在他的作品《一个绅士的清晨》中,就有自己的缩影。

2·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绝非享乐主义

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正是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身为公爵,他对上层社会的应酬并不热衷,讨厌人与人之间的阿谀奉承,这折射出当时俄国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但是主人公安德烈却投身去战场,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快乐。其实这也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写照,他厌倦贵族间虚伪的应酬;他曾参过军,并且因为表现良好获得荣誉。

托尔斯泰看到堕落生活背后是人被自己欲望的无尽支配,这是沙皇统治下俄罗斯,社会制度落后带来重重的社会矛盾。于是,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农民身上,渴望成为农民中的一员,过着充实且忙碌的农耕生活。为此他抛开自己贵族生活,自己耕地,为农民盖房子,摒弃奢侈,吃斋吃素。在经历长时间的极简生活后,他致力于推动农奴制改革,并且主张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生命的价值,正如托尔斯泰曾在著作中写道:

为理解生命,我应该理解的不是特殊的生命,不是我们这些生命的寄生虫,而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命,是创造生命的人,是他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在托尔斯泰看来,生命的价值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工作,为了创造价值,为了让他人快乐。

托尔斯泰也曾因为堕落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人生的无意义,甚至他觉得生命其实是虚无的,是无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众多著作中读到他对自己的灵魂发问:人到底该如何活?

他起初认为“人应该为别人而活”,后来认为“生命永恒与光荣的目的不是艺术,而是宗教”,再后来他甚至一度认为“宗教与生命都是无意义”的,最后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信仰的意义为了助长爱”

我认为,纵观托尔斯泰一生研究和理论,总结而言他主张的是建立“爱的共同体”以爱和信仰为纽带,通过忏悔激发人向上与向善的信念;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对抗虚无,最终实现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互助友爱平等幸福的人类家园。

他将自己点燃,只为照亮人类天空

《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这三部小说不仅开创了“现代史诗”小说的局面,而且他擅长通过描述小人物内心世界来凸显整个社会环境,这让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俄国很受欢迎。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一方面了解自己所处的悲惨现实,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了解“自由”的新思想,产生强烈的“忏悔”与“自救”意识。

托尔斯泰的一生不仅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社会解放和艺术创作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寻求社会解放的方法,并且努力带领人们追求真理。

在《我的信仰的寄托》中,托尔斯泰曾这么表达过心声:“我相信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光明,只是为烛照人类而秉有的。我相信我对于真理的认识,是用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才能,这才能是一种火,但它只有在燃烧的时候才是火。我相信我的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生活在我内心的光明中,把它在人类面前高举着使他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都在思考,都在创作,都在为解放俄国而不断努力,都在为探寻真理不断前行。

作家茨威格曾说:“托尔斯泰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他代表的是所有俄国人民,因为他与整个俄国同呼吸,共命运。”由此可见,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也是饱满的一生。他在俄国人民最黑暗的时候,选择点燃自己,照亮夜空。

在我看来,托尔斯泰通过书写,把他的人格、人生底色、哲学思想交错在一起,汇聚一颗星,恒挂在成人类进程史的夜空中。无论多少年以后,人类将始终这颗在夜空悬挂的星星所引领着,走向探寻真理的道路之上。

(0)

相关推荐

  • 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忏悔录》:生命是一场空虚,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卢梭写了一本<忏悔录>,将自己做过的好的坏的都写出来,像镜子一样把自己展现出来,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世界,无论喜欢或者讨厌,无论幸福或者痛苦,也无论卑鄙或者高尚. 奥古斯丁写了一本<忏悔 ...

  • 格非: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 ...

  • 列夫托尔斯泰传part2

    每天一本书day179 列夫托尔斯泰传part2 虽然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去读,但是还是很难读懂,作者这种人物故事与他作品交叉讲述的方法,让我不知道是作品还是托尔斯泰的生活.虽然这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反应他 ...

  •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粗制làn造( ) 滞留( ) 禁ɡù( ) 蒙mèi( ) ɡān 尬( ) 侏儒( ) 胡髭( ) 甲胄( ) ...

  • 列夫•托尔斯泰《哥萨克》

    奥列宁来到高加索,大自然的气息就浓浓地扑面而来,哥萨克的女人健康纯朴,哥萨克的老人粗犷豪迈,哥萨克的生活诗意简单.远离了"文明"的"毒雾"熏染,哥萨克俨然像一块 ...

  • 列夫•托尔斯泰《琉森》

    于是"我"愤怒了,他的良心,他的使命感不容许他同流合污,或者做一个沉默者.他强烈指责侍者的势利,故意碰撞高贵的英国人,借机宣泄心中的愤懑与不满.可是这种在别人眼光中的"愚 ...

  • 列夫•托尔斯泰《伊万•伊利奇之死》

    其次,是心理描写的洞察幽微.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具有洞察人类心灵隐秘进程的惊人的能力,"--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 ...

  •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不难看出,男女主人公的堕落都是不良社会环境造成的.与其说作者是在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还不如说是借此线索来展示缠绕在他们周围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阴霾.涅赫柳多夫身处当时俄国贵族地主阶级普遍的浮夸糜烂的风 ...

  • 就读这篇 | 闫蘸蘸:怀念列夫·托尔斯泰

    怀念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闫蘸蘸 "悲悯的文圣,人类的良心,一起缅怀,共同思索." 当我初入大学在异域的陌生坏境里孤独无助时,你带着你的可亲可爱的孩子来到我的世界陪伴我,在我需要的 ...

  •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不会受到所有人的夸奖

    有些人看上去很奇怪,他们既不为自己的幸福,也不为别人的幸福,而只是为得到人们的赞扬而生活. 与此同时,那些不看重别人对他的行为是否赞同而更看重自己和他人幸福的人又太少了. 一个人永远不会受到所有人的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