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指向仪器的时代,在海上行走如何确定方位?
文|郭晔旻
相比陆上,当人们航行在天水一色的大海上时,没有指向仪器更加艰难。成书于西汉中期的《淮南子》说到,“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北斗星)、极(北极星)则悟矣。”那位法显和尚也说过差不多同样的话:“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辰而进。”因此所以只要连日阴雨望不见日月星辰,就连经验丰富的水手也会迷失方向。开成三年(838),日本和尚圆仁来大唐求法时,就在海上遭遇连日阴雨。按照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说法,当时在船上的人谁也不能确定航行方向,更不知道此处距离陆地有多远。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一处海况较好的地方下锚,等待天气转晴再继续航行。
除了利用日月星辰等天体现象导航外,风向也是帮助古代人们确定航向的重要方向标志。在古希腊人的概念里,“风”与“方向”是一个同义词。他们为东、南、西、北四个主要风向取了名,还标出了另外四个次要风向。希腊人还懂得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来进行航行。印度洋上6至10月间的西南季风称为“希帕路斯风”,正是因为一位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航海家希帕路斯曾说明可利用这一季风驾船从红海到达印度沿岸。其影响所及,直到中世纪早期,几乎全欧洲的航海者都认为“方向”就是“风向”。虽然日耳曼人并不很正规地只标出四个主要风向名称,但用标有4个、8个、甚至12个风向的“风向玫瑰”卡片来导航,却在西欧非常普遍。
陈设于故宫内的赤道日晷
尽管如此,出于对在大海之中迷失方向的恐惧,仍旧很少有船只敢于驶向茫茫无际的公海甚至远离海岸航行。在天水一色的远洋,没有指向仪器,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水手心目中,“始终看得见的海岸,就是最好的导航线”。由于浅海水域暗礁浅滩等航行障碍物较多,灯塔、航标灯等航路标志便设立起来。帮助航行中的船只确定位置。譬如古代西方世界“七大奇”迹中的希腊罗德岛巨人像和埃及亚历山大城瓦洛斯岛的大灯塔,都起到了这种航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