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卵圆孔未闭合并烟雾病的脑梗死一例

近年来随着检验检查手段的提升,对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析更为准确及完善。卵圆孔未闭(PFO)及烟雾病均为可能存在的卒中病因,但目前二者在脑梗死患者中叠加出现的报道较少,临床诊治易混淆。本研究对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存在卵圆孔未闭及烟雾病的脑梗死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患者男性,汉族,46岁,主因“头晕伴意识障碍6 h”急诊就诊。患者于6 h前进食及活动后突然出现头晕,为头部晕沉感,无天旋地转感;同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呕吐。患者自行躺下休息,但症状未好转,家属发现患者意识逐渐变差,反应迟钝,应答变慢。无头痛、视物双影,无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家属紧急将患者送至当地医院,外院完善头颅CT,提示“双侧腔隙性脑梗死”,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提示D-二聚体5.26 μg/ml明显升高,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脑血管病不除外,予“丹红注射液”等静脉输液治疗,治疗中患者意识状态进一步转差,嗜睡,部分对答不切题,遂由急救车转入本院。到院时患者呈嗜睡状态。

既往史:患者4 d前高处坠落,导致双侧足跟骨折,目前石膏固定状态;高血压病史(发现血压升高2年,血压最高达190/110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口服替米沙坦及左旋氨氯地平,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否认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长期抽烟、饮酒史。

内科查体: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2~3级吹风样杂音,双侧足部石膏固定状态,有淤青和轻度水肿。余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嗜睡,言语欠清。左眼可疑外向凝视。双瞳等大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双上肢及双下肢近端肌力V级,双下肢远端石膏固定不能合作。指鼻试验双侧欠稳准,左侧较右侧更差。轮替运动较慢,跟膝胫试验、Romberg征不能配合。四肢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患者急诊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图1)见双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蚓部、左侧丘脑急性梗死病灶。进一步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见双侧大脑前动脉A1-2段管腔明显纤细;双侧大脑中动脉M1-2段管腔明显狭窄,远端可见多发细小血管;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双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管腔显影尚可,考虑烟雾病可能。结合患者骨折病史及D-二聚体升高,行下肢静脉超声见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针对青年卒中常见病因进一步筛查病因。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探及卵圆孔未闭,静息状态下可见右向左分流,直径为5.5 mm(图2),超声心动右心造影在心房水平可见右向左分流,符合卵圆孔未闭。患者自身免疫相关的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风湿全套、狼疮全套、易栓症组合及各项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1、2,请识别二维码查看

根据患者病情、查体及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系统),烟雾病。病因分析考虑反常栓塞可能性大。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迅速进展到高峰,入院后症状较快缓解,符合栓塞性卒中表现。患者头颅MRI提示后循环多发梗死灶,但CTA提示烟雾病,患者双侧前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部狭窄,后循环管腔通畅,颅内动脉病变难以解释本次卒中。完善化验检查D-二聚体增高,超声见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结合患者病前制动状态,考虑体循环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且静息状态下即存在右向左分流。遂考虑外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脱落后由心内分流通道进入体循环,栓子进入管腔更为通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而导致栓塞可能性大。
脑梗死急性期予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托伐他汀降脂稳斑治疗,配合丁苯酞静脉输液改善侧支循环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神志由嗜睡转神清。患者脑梗死发病1月后,转入心脏外科行卵圆孔封堵术,术后随访至今1年余,患者无卒中再发。

讨  论 

卵圆孔为胎儿时期交通左右心房的通道,多数人在6个月以内关闭。若两岁后卵圆孔尚未关闭则被称为PFO。成年人中约有25%的患者存在PFO。针对健康人群PFO与卒中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正常人群中PFO导致卒中发作的风险很低,即健康人群中发现PFO并不提示高卒中风险。但是PFO和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关系在近年来逐渐被证实。Hart等对2014—2017年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进行系统性综述,发现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卒中患者有25%~58%存在卵圆孔未闭。另一项总结了29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卒中患者,PFO发现率为已知原因卒中的3.32倍。提示PFO和不明原因卒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PFO虽不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临床上对于<55岁的患者或缺乏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突然出现的卒中,应警惕PFO为其病因。
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可能引起脑缺血,代偿性扩张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可诱发脑出血,临床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等症状。目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为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MRA、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等。诊断的金标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发现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且在动脉相出现颅底异常血管网。
反常栓塞是其他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卒中需要考虑的可能机制之一。静脉血栓形成在成年人中发病率并不低,每年发生率约为4%,若心脏内存在一个左右心房之间的通道,那么静脉系统的血栓就会绕开肺结构的过滤,直接进入体循环。PFO的平均直径为4.9 mm,通过PFO的栓子直径足以闭塞大脑中动脉(直径3 mm)和大部分皮层分支(1 mm)。Kent等提出使用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分析库欣综合征与PFO的关联性,评分越高,PFO和脑梗死相关的可能性越大。2017年我国PFO相关指南也指出PFO与卒中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55岁;CT/MRI显示多发缺血性病灶;临床栓塞事件复发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病史或易栓症者;Valsalva动作相关血栓栓塞事件;睡眠呼吸暂停;RoPE评分≥6分者;同时发生体循环/肺循环栓塞)及解剖学危险因素[PFO合并房间隔瘤;PFO较大(直径>4 mm);PFO有静息右向左分流或大量右向左分流;长隧道PFO;PFO合并下腔静脉瓣>10 mm或希阿里氏网]相关。合并越多危险因素的患者,PFO在卒中事件中贡献可能越大。该病例患者存在RoPE评分6分,年龄<55岁,多发缺血病灶等临床危险因素,及PFO较大(直径5.5 mm),静息状态下右向左分流等解剖学危险因素。综合考虑PFO可能在该次卒中事件中起到了主要贡献。
烟雾病尽管不是该患者本次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但同样不容忽视。脑梗死患者存在烟雾病和卵圆孔未闭共病的文献报道较少,国内仅报告过2例青年烟雾病患者合并PFO,而国外尚未见类似报道。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表明PFO和烟雾病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原发性烟雾病可能存在遗传相关性,2016年1篇关于东亚人烟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17q25-ter区域RNF213中c.14576G>A的遗传变异使其成为烟雾病重要的易感基因,但本研究未发现该基因和PFO的关联。而继发性烟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感染、血栓、头颅外伤、药物等相关。推测存在解剖学或临床危险因素的PFO可导致静脉系统微栓子进入颅内动脉,长期小栓子刺激有可能加重颅内动脉狭窄的闭塞程度,若患者既往存在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可导致颈内动脉系统动脉近端闭塞、远端血管网形成。但目前PFO及烟雾病的相关性尚缺乏充分的证据,尚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PFO及烟雾病所引发的脑梗死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显示PFO相关脑梗死以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多见,可能原因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接受更少的肾上腺素能支配,血管调节能力弱,Valsava动作后交感兴奋,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因此血栓流向后循环的机会增加。而烟雾病所致的缺血性卒中里,因其狭窄闭塞的血管集中在颈内动脉系统,梗塞以前循环受累为主,而后循环相对少见。一项统计了410例烟雾病患者的研究中,缺血性卒中病例,大脑中动脉受累92例,大脑前动脉受累52例,大脑后动脉受累仅10例。两者之间常见梗死部位的区别为二者共病时,行病因鉴别诊断提供了思路。
本例病例脑梗死诊断明确,完善颅内血管检查后发现烟雾病,但仔细分析烟雾病并非患者脑梗死病因,PFO才是隐藏的“罪魁祸首”。卒中患者存在烟雾病合并PFO并不常见,充分认识二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有效识别疾病,对病因进行准确分析,同时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医学学术期刊。该刊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宣传我国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以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
在学术上追求高起点、创新性,在技术上倡导先进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在信息报道上坚持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充分发挥电子期刊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优势,全面准确地报道脑血管病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为从事相关学科领域的医师、研究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术成果展示与创新交流的平台,着力推进我国临床脑血管疾病与多学科领域医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主要栏目: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病例报告、综述、医学人文、视频讲座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