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宠爱并舍得付出代价的孩子,他大概率不懂孝敬和回报

我们一起做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胡子宏生命日记(1524

父母越宠爱并舍得付出代价的孩子,他大概率不懂孝敬和回报

 (一)

在极多的家庭里,最多得到父母宠爱的,是最小的那个孩子。即便不是那个最小的孩子,谁越被宠爱,将来他的毛病也就越多。

往往是,父母先生了一个闺女,然后又生了一个闺女。总之,生了二三个、三四个闺女,最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

大概率,这个最小的儿子,最得父母宠爱。可是,在整个大家庭中,未来一个阶段,最小的弟弟,大概率会引发家庭中的麻烦——他很可能是最任性、最嚣张、最蛮横无理。

家庭中,还有一种现象,越是父母不待见的孩子,等父母老了,往往会得益于当初最不喜欢的那个孩子。

或者,家里那个被认为最没有出息的孩子,往往是最贴近父母、对父母做出孝敬行为最多的孩子。

偶尔,我会想到,父母未必非得盼着孩子有多大出息。因为有出息的孩子都远走高飞了,没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会成为父母贴身的小棉袄。

在一个大家庭中,如果孩子们之间产生纠纷,大概率就是经济上的付出不等,或者分配不公。这时候,孩子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有各的道理,纠缠不清,感情就疏远了,亲情就淡漠了。

我在抖音中看到一个故事,主人公是30多岁的女士,正在装修自己的房子,然后接爸爸来居住。

她的父母先是生了两个女儿,再生了一个小弟弟。小弟弟最受父母的宠爱,小时候,父母已经习惯于剥夺两个女儿的权益,去满足小儿子的爱好和索取。

两个女儿先后出嫁,但是,她们婆家交出的彩礼,并没有回到自己的新家,而是被用来给弟弟买房子。再后来,弟弟结婚,还要买车,结果,父母从两个女儿手中借钱,给弟弟买了车。然后,父母从女儿手中借到的钱,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再后来,妈妈去世了,家里老家拆迁了,分得的房子和钞票,都没有给两个女儿。等到了爸爸风烛残年,需要有人伺候时,那个一直被宠爱的儿子,却向两个姐姐提出要求,希望姐姐把爸爸接走,他自己伺候不了老人。

如果按照乡村的风俗,通常来说,老人到了风烛残年,往往由儿子出钱赡养,女儿们可以贴身伺候。

可是,对于故事中的弟弟来说,即便是跟两个姐姐轮流赡养父亲,也是一种负担。干脆,他把老父亲推给了自己的两个姐姐。

 (二)

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是:生活中,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越是得到了太多的宠爱,越是缺少对父母进行反哺的意识。

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成长中,一直在索取和得到,从来没有想到过怎样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不知不觉,他内心就会变得自私和狭隘。

为什么最小的那个儿子容易游手好闲呢?因为他一出生后,就成为全家的中心,备受宠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前面的兄姐,都不会影响他的利益。

不知不觉,他在家庭建设中承担的责任就最小,在生活中打拼的能力最差,对父母和兄姐的依赖也就越强。如果他被父母惯得游手好闲,多半就会惹乱子。

父母也会犯迷糊的,尤其是到了老年,有时候处理问题更任性,甚至失去理智。譬如,自己的积蓄,会交给自己最喜欢的某个孩子,而忽视了对家庭奉献最多的孩子,不知不觉,就会引发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三)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是,父母对孩子的待见,不在于孩子是否成才,而在于父母对孩子投入了多少感情。

为什么父母明知道某个孩子不争气,不懂事,不成才,好吃懒做,坚持啃老,却总是对他宠爱有加呢?这跟他们的感情投入有关系。

从心理学上分析,父母对最赖皮的孩子投入越多,感情也就越深,不知不觉,会下意识地对他进行各方面的帮助。

为什么父母对哪些孝顺自己、勤快能干的孩子,反而不怎么宠爱呢?因为在父母眼里,有能力的孩子比较强大,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用不着自己操心。

父母对某个孩子的生活操心少,其实就是感情投入少,接受孩子的孝敬,也就心安理得。只不过,他们内心意识不到,自己的亲疏,会在某个阶段引发家庭的矛盾。

 (四)

我想表达的第三个观点是,如果小弟弟在老家啃老,那就啃吧,兄姐们不要抱怨。“啃”也是一种感情交流,父母被孩子“啃”,才不会觉得寂寞。

有一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这些“外乡人”孩子的注意。有时候,也许我们会觉得小弟弟啃老,小弟弟无赖,小弟弟一事无成,小弟弟被父母宠得不像话。

我们这些有出息的兄姐,貌似对父母感情深,对小弟恨铁不成钢,可是,小弟弟是父母身边的人。他虽然不是那么有出息,但是,他是父母身边的感情寄托。

我们只看到了小弟弟在啃老,甚至在坑爹,可是,想想看,我们对老人又给过多少陪伴呢?有些当兄长姐姐的,即便是父母为了弟弟让你们出些钱财,实际上,也是在回报身边孩子的陪伴。

因此,有时候,为了弥补自己对父母的陪伴不足,家境富裕的兄姐,在物质上多付出一些,确实是应该的。

如果老家的宅基动迁,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多沾些利益,也就不要太计较了。想想看,父母是大家的,如果让父母住到你家里,你付出的精力,哪里是钱财能换来的呢?

 (五)

我想表达的第四个观点是,父母晚年的幸福与否、家庭是否和睦、财产是否存在纷争,实际上跟感情没有直接关系,而取决于各自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

父母的实力足够强,就在孩子们面前有话语权,就能赢得孩子们的孝敬和尊重。父母对孩子们没有偏袒,孩子们就不存在谁沾光、谁吃亏的问题。

孩子们的实力足够强,就能保障父母晚年生活的需要。实力强的,多付出,实力弱的,少付出。我们经常耳闻目睹到,某家的孩子因为继承父母的财产而起纷争,孩子们吵起来都是头头是道,实际上就是孩子们家境拮据、生活贫困导致的。

如果孩子们的实力进一步衰弱,那么,最终露出的就是泼皮无赖的嘴脸——不让我得到某种财产,我就是不干,我就要捣乱;我没有能力管老人,我就是不管,你告到法院我也不管,因为我穷,我没有能力。

父母、子女之间产生矛盾时,往往会一方讲法律,另一方讲情理,还有一方耍无赖。

孩子们有了实力,财产继承才有公平,孝敬老人才有转化为行动。钱是好东西,它能解决世上绝大多数的烦恼。

 (六)

我们做父母的,激励孩子刻苦读书,将来有高学历,练就高超的谋生技能,其实就是希望孩子拥有足够的实力。

孩子的成功,往往会惠及三代人——他本人、父母、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实力到了较高的层次,无疑会对父母的养老提供经济支撑。

当然,有些人会强调,晚年的老人需要孩子的亲自陪伴和亲自照顾,可现实中,孩子既要成才,又要亲自陪伴父母,往往不能兼得。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多数是贫困。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对幸福的感觉,侧重点不同。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也会对我们下一代的成家立业和择偶,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果你家生的是女孩,记住,千万不要找所谓的“妈宝男”,那种事事依赖父母的男人,真的会导致家庭婆媳关系的破裂。

如果你家生的是男孩,记住,坚决不要找“扶弟魔”,那种对弟弟和娘家无休止的支援和付出,会让一个男人失去奋斗的动力——既然我挣的钱都用来支援家庭以外的人了,我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呢?

在家庭中,夫妻一方,如果自己收入少,硬是瞒着配偶成为“扶弟魔”,那么,大概率,另一方要么会积攒私房钱,要么就会出现婚外情。 

为什么我们常说“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了他就走”呢?就是因为,外甥在姥姥家里,只是享受到实惠,而孝敬姥姥从传统上不是他的职责,也难怪,他吃了拿了姥姥的,就回自己的家。同理,那些不孝子孙,在自己的意识中,也把自己当初了外甥。

父母越宠爱并舍得付出代价的孩子,他大概率会懒得回报你。这也对我们当父母的敲响了警钟,当你对孩子付出很多,且娇惯孩子之后,等你到了老年,指望着他回报你、孝敬你,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思维理,没有奉献,只有付出。

——End——
(0)

相关推荐